谷歌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构建一个垂直整合的AI帝国,通过将Gemini大模型与自研TPU及边缘设备深度融合,旨在将每一台机器人、传感器和手机都转化为可计费的收入节点,并将其核心认知系统打造为持续的“印钞机”。这一战略不仅重塑了AI算力竞争格局,也预示着一个以软件订阅逻辑驱动的具身智能新时代,尽管其前行之路面临供应链、市场碎片化和监管等多重挑战。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科技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着未来的技术版图。谷歌(Alphabet)以其标志性的前瞻性布局,正悄然构建一个雄心勃勃的AI帝国,其核心在于将AI算力从遥远的数据中心下沉至网络边缘的自有芯片,并通过高度垂直整合的策略,将智能深度嵌入物理世界。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次深刻的商业模式再造,旨在将人工智能能力转化为持续的、高利润的经常性收入。
垂直整合与边缘智能:谷歌的AI帝国基石
谷歌的最新战略披露,揭示了一种缓慢构建却势不可挡的趋势:一个始于定制化张量处理器(TPUs),终于仓库机器人自主抓取的垂直整合生态系统。其核心颠覆在于将智能从传统的远程服务器集群转移到设备边缘。_Gemini Robotics On-Device_技术的出现,使得机器人能够以接近云端的性能离线运行,仅需不到一百次的演示,就能将每个部署的机器人转化为低延迟、高利润的收入节点1。
这种将AI智能下沉至边缘设备的操作,不仅显著减少了对远程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和连接依赖,也使得谷歌得以将其边缘计算技术推广为既环保又坚不可摧的解决方案。更具战略意义的是,Gemini Robotics SDK与MuJoCo物理引擎的捆绑,允许开发者在本地进行测试和部署。这巧妙地让谷歌戴上了“民主化”的标签,同时又将其运行时作为底层操作系统植入第三方硬件,如同早期Android在移动领域的市场争夺战翻版1。
无论是Apptronik Apollo人形机器人,还是Franka FR3双臂平台,一旦获得Gemini授权,它们最终都将不得不依赖谷歌授权的更新、代币计量以及不可避免的计费关系。这种关系将随着机器人规模的扩大而愈发深化。一个每小时执行数百步操作的工业级AI集群,其产生的收益开始接近华尔街在订阅软件中看到的持续现金流。一台价值2万美元的物流机器人,或20万美元的手术辅助机器人,都可能因此变成持续运转的“印钞机”,而其真正的替换成本并非硬件本身,而是谷歌所掌控的核心认知系统1。
此外,谷歌并未忽视其庞大的消费者基础。公司正将Gemini引入兼作训练实验室的消费者触点。数据显示,Circle to Search已覆盖2.5亿台设备,多模式Lens查询超过50亿次,AI Overviews每月用户量达15亿。这些消费者使用场景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盈利率,更重要的是,流经这些渠道的每一个微标签和反馈循环都会波及模型权重,从而增强谷歌的数据护城河,无需额外投入收购成本。这种消费者使用情况与模型优化的共生关系,正在将拥有数十亿用户的应用程序变成物理世界自主性的演练舞台,为工业转型提供研发资金1。
算力军备竞赛与竞争格局重塑
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算力是核心战场。谷歌的自研TPU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长期以来依赖微软Azure旗下NVIDIA GPU的OpenAI,已经开始在谷歌TPU上运行推理工作负载,主要原因在于其令人难以忽略的每Token成本效益。谷歌在这方面显得游刃有余,只出租了一小部分TPU产能,将最好的晶圆,尤其是新款_Ironwood TPU_,保留给自身使用——其测算吞吐量是前代产品的10倍以上,而能耗仅为一半。这意味着竞争对手即使尝到了谷歌架构的甜头,也无法享受到全部的盛宴,反而可能加深对谷歌代工技术的依赖1。
谷歌的资本支出也印证了其在AI基础设施上的决心。最近一个季度,谷歌云收入增长28%至123亿美元,营业利润几乎翻倍至46亿美元,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高毛利率的AI工作负载。同期,资本支出增长到172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达到750亿美元。这个数字对其他公司而言可能骇人听闻,但得益于搜索业务可预测的现金流,谷歌能够以比任何同行更快的速度加大AI赌注,同时仍在扩大营业利润率1。
“该公司似乎正在比任何同行更快地加大其 AI 赌注,同时仍在扩大其营业利润率,这是一个巧妙的技巧,这要归功于搜索现金喷泉的可预测性。”[^1]
这种“登月计划”式的投资,实际上得到了YouTube和Google One等订阅服务部门的缓冲补贴,使竞争对手难以寄望谷歌未来必须在核心现金流和前沿硬件之间做出选择。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整个AI数据中心领域对网络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例如,Arista Networks等公司正凭借其软件定义网络(SDN)理念和白盒交换机设计,为大型AI集群提供高性能、低延迟的以太网解决方案,成为AI网络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这反映出AI技术对整个IT基础设施堆栈的全面重塑,而谷歌正力图在各个层面掌握主动权2。
商业模式的演进与前行挑战
尽管谷歌的AI帝国宏图壮阔,但其前进的道路并非没有挑战。从财务角度看,尽管核心业务收入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较过去十年有所放缓。更重要的是,在AI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谷歌云面临的困境最为明显——其AI需求在2024年末可能超过供应。首席财务官阿什肯纳齐承认,到2025年,他们的订单量已经超出了承受能力,这不仅扰乱了收入预期,也削弱了客户对无法排队等待的工作的信心。特别是机器人客户,如果工厂机械臂因等待计算而停转,那将是巨大的资本闲置1。
前端故事的碎片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Sundar Pichai确认,搜索中的AI概览、AI模式以及独立的Gemini应用将继续共存,这虽然是为了服务不同的用户意图,但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叠的API结构增加了将Gemini嵌入机器人或消费电子产品初创公司的选择难度和风险。如果没有一个可见且不断壮大的开发者社区,SDK很难吸引第三方插件,这可能导致平台变成一个“没有园丁的围墙花园”1。
此外,“其他押注”项目(如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巨额亏损,凸显了谷歌实验性烧钱策略的代价。这些“登月计划”也需要大量的芯片和数据中心资源,但却无法带来像云计算部门那样轻资产、高利润率的收入。因此,谷歌的机器人业务被一分为二:云计算部门出售高利润率的软件推理时间,而“登月计划”则将沉重且快速贬值的硬件推向资产负债表,这在财务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1。
监管阻力也为机器人部署增添了一层摩擦。实时控制回路通常涉及生物特征识别和位置数据,而监管机构将这些数据视为高风险输入。这可能导致敏感工作负载周围的地理围栏缩小总潜在市场,从而影响谷歌摊销其最新数据中心建设成本所需的规模。尽管谷歌声称在“去中心化”的旗号下推动Gemini进入国防、医疗保健和工厂领域,但其仍然将真正的权力——最新的TPU和定价阀门——锁在内部,这使得其“民主化”的形象与实际的权力集中形成微妙张力1。
尽管挑战重重,谷歌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巨额投资,正在构建一个防御性强、利润率高的飞轮,而市场普遍尚未完全消化这一因素。其稳健的资产负债表为其在竞争对手争夺产能之际继续支出提供了充足空间。随着Gemini的边缘计算部署和自主云计算业务的胜利,谷歌有望在未来18-24个月内将积压订单转化为经常性现金流,这预示着其AI帝国版图的持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