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冲刺通用大模型的AI公司出门问问,在承认基础模型研发的巨大投入难以承受后,转而回归其擅长的智能硬件领域,推出AI录音产品TicNote。这款产品虽被定义为“Agentic AI硬件”,但其形态与功能与海外已成功的类似产品高度重合,反映出公司试图通过信息差和软件服务,在垂直细分市场寻找商业突破的务实策略。
曾经被视为中国AI大模型浪潮中先行者的出门问问,以及其在谷歌任科学家出身的创始人李志飞,正经历一场出人意料的战略大转弯。在近期的一次发布会上,李志飞坦率承认了基础大模型研发的“玩不起”,并宣布公司将重心转向其熟悉的智能硬件市场,推出了TicNote智能录音产品,号称“全球首款Agentic AI硬件”。这一转变不仅映射出初创公司在AI时代与科技巨头竞争的残酷现实,也引发了关于AI硬件商业模式、市场差异化以及长期竞争力的深刻探讨。
从宏大叙事到务实求生:大模型浪潮下的战略撤退
2022年兴起的大模型热潮,一度将出门问问推至风口浪尖,其自研的“序列猴子”大模型使其成为港股“AIGC第一股”。然而,繁华背后却是日益膨胀的研发成本和不容乐观的财务数据。根据财报,出门问问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3%至3.9亿元,净利润亏损约7.22亿元。李志飞直言不讳地指出,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是一场只有少数巨头才能参与的资本与人才消耗战,对于出门问问这样量级的公司而言,是“玩不起”的。
这种“认怂”并非示弱,而是对残酷市场现实的清醒认知。正如李志飞所言,公司需要“避开巨头”,效仿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等垂直领域的成功案例,在特定细分市场做到极致,形成壁垒。TicNote的推出,正是这一新策略的具象化体现。它不再是宏大的通用智能叙事,而是将AI能力嵌入到特定用户场景的微型硬件入口,寄希望于通过AI Agent概念构建一个提供“数字分身”式助理体验的硬件生态。这里的_AI Agent_,通常指的是具备自主规划、记忆、使用工具并与环境交互能力的智能实体,能够根据用户指令完成复杂任务。
TicNote的商业图景:信息差与软件竞争的平衡术
TicNote以其超薄(3毫米)、银行卡大小的磁吸设计引人注目,并集成了120+语言转写翻译、AI总结摘要、思维导图、AI深度研究等功能。其核心在于内置的出门问问自研AI Agent“Shadow AI”,海外版还接入了GPT-4o、GPT-4o mini、DeepSeekR1等第三方模型,旨在提供一体化的智能录音解决方案。
然而,这款被宣称为“全球首款Agentic AI硬件”的产品,在形态、功能乃至定价上,都与早已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Plaud Note高度相似。TicNote海外版售价159.99美元,国内版悦享版售价999元、甄选版售价1499元;而Plaud Note在海外市场的定价为159美元,几乎持平1。Plaud Note的商业成功(截至2024年11月年化收入达1亿美元,估值超10亿美元,已向全球用户出货近70万台1)无疑验证了卡片式AI录音机的市场潜力。出门问问此次进入国内市场,某种程度上是巧妙地利用了国内外市场间的信息差,将一个已被验证的商业模式引入中国。
李志飞对此并不讳言,他强调出门问问的重心在于AI软件的开发,通过软件能力形成竞争优势,而非硬件形态的原创。他指出,TicNote是一款基于“我们如何把AI的能力嵌入到用户场景中”的方法论所构建的产品。
但这种策略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单一的硬件形态创新难以构成持续壁垒,一旦市场被验证,大量复刻品便会涌入,例如360即将发布的“纳米AINote”以及市面上涌现的大量白牌产品(报价甚至不到300元1)。功能上的趋同也加剧了竞争,有用户抱怨Plaud Note和TicNote都无法实现实时转录或兼顾耳机场景录音的痛点,暴露了产品体验的局限性。在同质化竞争下,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
AI硬件的未来:垂直化与生态构建的持久战
出门问问对智能录音领域并不陌生,其早期的智能手表产品TicWatch Pro 3便已集成AI录音功能。如今,TicNote被视为一个产品系列的开端,李志飞透露,未来还将推出TicNote Watch、TicNote Pods、TicSports等搭载Shadow AI的新品。
这暗示了出门问问的野心:在避开通用大模型红海后,转而在AI硬件的垂直细分领域深耕,试图构建一个以AI Agent为核心的硬件生态。这类似于在一个特定的“蓝海”市场中,通过持续的软件迭代和多形态硬件布局,积累用户和数据,最终形成护城河。
然而,这条路径并非坦途。国内智能录音市场已不乏强劲对手,包括飞利浦、时空壶、科大讯飞、大疆等硬件厂商,以及通义、飞书妙计等不断迭代智能录音服务的软件巨头。在同质化服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实现“我有你没有”的差异化优势,将是出门问问面临的核心考题。TicNote的成败,将不仅仅是出门问问一家公司的命运转折,更将为AI时代下,中小型科技公司如何在巨头林立、技术迭代迅猛的背景下,寻找生存空间与创新路径,提供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