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AI圈真是个“卷”出天际的江湖!一帮大佬从当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出道”,各奔东西后又在各大厂“神仙打架”,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场场师徒、师兄弟之间的“AI宫斗剧”。
北京北四环的西格玛大厦,曾经被江湖人戏称为“全国智商密度最高”的楼宇。想当年,这栋大厦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老巢”,如今再回头看中国互联网大厂在AI领域的那些事儿,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剧情”都得从这里开场。
“从西格玛大厦走出的,可都是日后能执掌大厂AI命脉的各路大神。” 这句话可不是吹的。张亚勤、周靖人、孙剑、何恺明、汤晓鸥、吴永辉、张正友……这些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在AI圈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大厂之间的AI带头人竞争,说白了,就是一场师徒、师兄弟的“内部消化”,只不过战场从实验室搬到了互联网的“修罗场”。
AI“黄埔军校”:故事从西格玛大厦开始
话说AI这玩意儿,从高冷的“先进技术”变得能落地应用,有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机器识别率首次把人类给“秒”了。那得追溯到2015年的ImageNet大赛,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团队凭借一个名叫“152层深度残差网络”的“神操作”,错误率首次碾压人类水平,直接把深度学习的发展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而完成这一壮举的“幕后英雄”,正是当时还在微软研究院的何恺明。
就在几天前,何恺明大佬又“搞了个大新闻”:他官宣加盟谷歌DeepMind,这消息简直像一颗深水炸弹,在AI圈里炸开了锅。毕竟,他在AI研究领域的地位那可是举足轻重,从学术界再度转战企业,这让整个行业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大家都在猜测,他这次又会带来什么“黑科技”?
何恺明这哥们的履历,那叫一个“有意思”!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和经历,几乎把中国AI的“武林秘籍”给勾勒了个七七八八。不信你瞧:
- 他曾在MSRA实习,导师是孙剑,也就是后来旷视科技的首席科学家。
- 研究生阶段,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深造,师从汤晓鸥,这位爷可是商汤科技的创始人。
简直是“梦幻联动”有没有?他拿ImageNet冠军那个团队里,除了导师孙剑,还有两位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张祥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任少卿。现在,张祥雨是阶跃星辰的首席科学家,任少卿曾是Momenta联合创始人,现在则是蔚来智能驾驶的“掌舵人”。可惜的是,孙剑和汤晓鸥两位大佬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当然,从MSRA走出来的,远不止何恺明一人。如今各大厂的AI领军人物,几乎都在2005年前后那十年光景里互相认识,然后才“各奔东西”,开启了各自的“传奇”。比如:
- 阿里云的王坚,1999年就加入了MSRA,2004年更是直接升任常务副院长,直到2008年才离开。
- 字节AI Lab的两位核心人物马维英和李航,也是在2001年就加入了MSRA。
- 更别提原百度总裁、百度AI战略的“总设计师”张亚勤了,他可是MSRA的院长,也是当年“一手操办”其成立的“元老”之一 1。
何恺明拿到ImageNet冠军那会儿,张亚勤刚离开微软加入百度。2016年,张亚勤在百度云智峰会上“语出惊人”,提出了“ABC战略”——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三位一体,这直接把百度带入了“AI时代” 2。
巨头接力棒:百度阿里“筑巢引凤”
张亚勤在MSRA当院长的时候,王坚是常务副院长。这两人在MSRA的“同窗”经历,某种程度上就预示了百度和阿里会成为国内AI领域的两大“新黄埔军校”——人才的摇篮和转运站。
张亚勤加入百度,意义不仅仅是推动了AI业务体系的建立,更像是一个“信号弹”,吸引了林元庆、王劲、余凯、景鲲、吴华、徐伟等一大批AI“大牛”们蜂拥而至。而这些“大牛”们在离开百度后,也没有闲着,有的继续在大厂“发光发热”,有的则直接投身AI创业的“深水区”。
阿里巴巴这边的AI“当家人”是周靖人,他也有微软的背景。2016年,周靖人正式加入阿里,负责达摩院智能计算实验室等工作,后来一路升任阿里云智能CTO,兼任达摩院副院长 1。大家现在熟知的“通义千问”,周靖人就是它的“总舵主”。2021年,达摩院发布的国内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M6,那也是周靖人亲自“操刀”的项目。
达摩院成立前后,阿里也像个“吸铁石”一样,吸引了无数业界大牛和科学家。比如2019年,原Facebook人工智能科学家贾扬清高调加盟阿里,领导大数据计算平台的研发。贾扬清还曾“凡尔赛”地表示:
“我在阿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说同在伯克利读博的Xiaofeng Ren(以前亚马逊的首席研究员),还有当年一起在清华摸爬滚打的盖坤(阿里的技术大牛靖世)等等。” 1
你看,这不又是“圈子里的人”?任小枫2017年从亚马逊过来,华先胜(同样来自MSRA,2001年加入,后来去了微软必应)也加入了阿里。这波人才引进,简直就是AI界的“神仙阵容”。
人才“大迁徙”:从BTA到字节快手
百度和阿里作为国内最早投入AI的“老牌玩家”,当年“吸星大法”使得风生水起,招揽了无数AI大牛。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他们也开始向业界输送人才了,这就像是科技界的一场“大迁徙”。
比如林晨曦,他2005年加入MSRA,在那里遇到了“人生导师”王坚,后来王坚去了阿里云,林晨曦也跟着去了。再比如前面贾扬清提到的那位阿里同事、清华校友盖坤,这位爷现在也是国内AI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了。
盖坤2011年博士毕业就作为首批“阿里星”计划成员入职阿里妈妈,一路升到了资深总监,江湖人称“算法天才”,花名“靖世”。他当年提出的分片线性模型MLR,直接让CTR(点击率)预估准得吓人;后来又在推荐系统领域“大杀四方”,从DIN、DIEN到基于用户行为序列的SIM,简直是“行走的教科书” 1。
这位“算法天才”在2020年跳槽去了快手,为了规避竞业协议,甚至改名“于越”。结果,还是因为违反竞业协议被阿里告了,赔了200万元,简直是“打工人血泪史”有没有。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东山再起”。2024年7月6日,在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快手发布了可灵大模型,盖坤也终于“真身现世”,说出了那句经典的:
“我叫盖坤,在快手大家管我叫于越。” 1
这句话,简直是AI圈年度“最佳自嘲”!快手的另一位大模型负责人张迪,也同样来自阿里,曾是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技术专家P9,深度参与了搜推广业务向深度学习的演进。
除了快手,字节跳动也从阿里“挖”走了不少AI人才。比如周畅,2024年10月被证实加入字节跳动。这位大佬之前是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的技术负责人,花名“钟煌”,曾主导超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M6,在参数规模和低碳训练方面取得了突破 1。说到M6,就不得不提杨红霞,她曾是阿里M6的前带头人,2023年初也加入了字节AI Lab,参与语言生成大模型的研发。
百度向业界输送的AI人才也“不遑多让”。张亚勤入职百度后,余凯、王劲等大牛陆续加盟,后来他们都离开了百度,继续在各大厂或创业公司“搞事情”。字节跳动不少核心人物,更是“百度系”出身:
- 朱文佳:曾任百度搜索部主任架构师,2015年加入字节,2023年组建字节大模型团队。
- 洪定坤:此前是百度贴吧技术经理,2014年加入字节,2023年11月担任新成立AI部门Flow的技术负责人,主导AI应用层开发,豆包、cici等产品都出自他手。
- 杨震原:2005年加入百度,2014年离开,曾任大搜索副总监负责搜索架构;同年加入字节,主导推荐算法和数据平台 1。
就连腾讯最早的AI建制,也和百度“藕断丝连”。2016年姚星牵头成立腾讯AI Lab,第二年就从百度“挖”来了张潼,让他担任AI Lab实验室主任。张潼可是机器学习领域的“扛把子”,拥有斯坦福大学硕博学位,经历过IBM、雅虎,加入腾讯前还是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及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 1。这波操作,简直是“强强联手”的典范!
AI圈的“宫斗剧”:神仙打架永不停歇
字节AI Lab成立于2016年,最初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前常务副院长马维英“掌舵”。2020年年中马维英离开后,由李航接任。李航这履历也是“豪华配置”:NEC、MSRA、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 1。
不过,字节内部的“权力游戏”可没停。2025年2月21日,原谷歌DeepMind副总裁吴永辉“空降”字节,出任大模型Seed基础研究负责人,这直接导致李航向吴永辉汇报,现在李航已经退休返聘,担任顾问了。而这位吴永辉,可是谷歌大模型Gemini的核心贡献者之一,那可是AI领域的“天花板”选手 1。字节最近还经历了人事调整,搜索大模型负责人乔木被开除,而乔木的直接汇报对象,就是吴永辉。这背后,恐怕又是一出“大戏”。
张潼离开后,腾讯AI Lab的“接力棒”传到了张正友手中。张正友在入职腾讯前,可是微软及微软研究院的“老兵”,工作了整整20年。他在腾讯一手创建了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专注于人机协作领域的下一代机器人研究 1。
201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博士也加盟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1。这可是继张潼、俞栋之后,又一位加入腾讯的重量级AI专家。贾佳亚的履历更是“一脉相承”:他的博士导师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第四任院长沈向洋;而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期间,他的学生中就包括商汤科技CEO徐立。
所以说,中国AI大模型产业,兜兜转转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清华这些“师出同门”的同事、师生,以及师兄弟之间的**“神仙打架”**。这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AI版《水浒传》”,各路英雄豪杰,因为AI,不断上演着聚散离合,又在新的战场上继续“卷”出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