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一度被视为高端“神器”的AI学习机,在中国市场正经历一场由价格战驱动的“下沉”潮,均价跌破3000元。这场转变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也暴露出市场过度炒作、产品同质化以及实际使用率低下的问题,敦促教育科技企业从贩卖焦虑转向提供实实在在的学习价值,以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增长。
当AI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终于不再满足于高高在上的孤芳自赏,而是选择俯身亲吻人间烟火时,它在中国学习机市场的着陆,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曾几何时,贴着“AI”标签的学习机身价不菲,动辄破万元,俨然是科技精英家庭的专属。然而,市场的风向瞬息万变,如今,这些所谓的“高端神器”正以惊人的速度“下沉”,价格纷纷跌破3000元大关,在三四线城市的电梯广告和家长社群中占据了新的C位。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不仅重塑了教育科技的商业版图,更引发了对AI技术商业化路径及其真实价值的深刻反思。
价格战与市场洗牌
如果说教育焦虑是家长钱包的“永动机”,那么AI学习机无疑找到了一个高效的燃料库。中国市场对教育投入的热情一向高涨,即便经济周期波动,这笔开支也总能获得优先权。因此,当AI功能初次登场时,学习机零售均价在2023年6月一度飙升至3625元的峰值,相比2022年1月,涨幅高达惊人的76.2%1。彼时,万元以上的产品比比皆是,譬如网易有道的小度青禾一体机,零售价高达9999元。
然而,野蛮生长过后,竞争的利刃开始挥向利润空间。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学习机平板线上市场的均价已滑落至3164.3元,同比和环比均有下滑1。销量正在向2000元—3999元的中端价位段加速聚集,其市场份额已达57.2%,成为绝对主流1。学而思(ThinkPad)和作业帮(Zuoyebang)等头部玩家,纷纷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新品,例如学而思的P4系列首次定价2699元,作业帮的P30更是以2399元的均价,在第一季度占据了**17.5%**的销量份额,成为最畅销的单品1。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是市场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已成“红海”,而此前渗透率不足30%的低线城市,正被视为增长的“蓝海”2。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三线以下城市的学习机渗透率已提升至28%,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20%2。在这一轮市场扩张中,拥有深厚教育内容积累的“教培派”(如作业帮、学而思)和在AI技术上有所建树的“科技派”(如科大讯飞、百度),正与传统学习机厂商(如步步高)展开激烈角逐3。值得注意的是,像作业帮和学而思这样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品牌,在2025年1月分别实现了**500%和81.6%**的销量增长,远超专注于高端市场的科大讯飞(26%)2。这充分印证了,在教育产品这个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市场,性价比和广泛覆盖正成为制胜法宝。
智能光环下的“智商税”疑云
然而,销售数字的辉煌并不能完全掩盖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当家长们被“AI个性化辅导”、“智能拍练”、“学情诊断”等功能描述所吸引,咬牙购入这些动辄数千元的设备后,不少人却发现,这些“智能伙伴”最终沦为角落里“吃灰”的摆设。黑猫投诉平台上充斥着关于“虚假宣传”、“AI功能不智能”、“内容有误”甚至“屏幕质量问题”的抱怨,例如有用户指出学而思学习机S3出现卡顿、知识内容有误等问题,更有作业帮用户遇到屏幕划痕或自爆的困境1。
这并非个案。行业内部的统计数据更是触目惊心:约**70%的学习机用户月活跃次数不足3次,超过40%**的设备在购买半年后处于完全闲置状态1。这无疑给那些在AI功能上“卷生卷死”的企业泼了一盆冷水。从最初阶的AI作业批改,到后来引入DeepSeek大模型,各家厂商在AI能力的堆砌上不遗余力,试图在“军备竞赛”中占得先机1。但当这些琳琅满目的功能无法被学生有效利用,甚至本身存在缺陷时,其“智能光环”便迅速褪色,只留下“智商税”的质疑声。
教育科技的未来迷津
AI学习机市场的“下沉”与价格战,是科技产品走向普及的必然阶段,也是市场竞争趋于成熟的标志。但它也同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AI”不再是溢价的标签,而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技术底座时,教育科技产品真正的价值该如何体现?
答案或许不在于更多、更花哨的AI功能堆砌,而在于AI能否真正融入并优化学习的本质。一个“智能”的批改功能若连乘法口诀都能出错,一个“个性化辅导”若只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应答,那么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比拼谁的AI概念更时髦,而是谁能将AI无缝地融入到优质的教育内容中,提供真正精准、高效且易于使用的学习体验。这包括:
- 真正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超越简单的“错题本”,通过AI深度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动态调整内容难度和呈现方式。
- 互动与反馈质量: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进行有意义对话、启发思考的“伙伴”,及时提供有洞察力的反馈。
- 内容生态的整合:硬件与软件、内容与服务之间能否形成无缝衔接的生态系统,降低家长的选择成本和使用门槛。
监管政策和“国补”热潮虽然短期内刺激了市场需求,但长期来看,决定AI学习机生命力的,仍将是其能否摆脱“闲置吃灰”的命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这不仅仅是一场硬件的价格战,更是一场关于AI如何从技术“炫技”走向实用“赋能”的商业革命。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那些能以务实的姿态,将人工智能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而非仅仅兜售智能幻觉的企业,才能在教育科技的未来迷津中找到出路。
引用
-
学习机拼AI,谁是赢家?·21经济网·定焦One(2025/7/2)·检索日期2025/7/15 ↩︎ ↩︎ ↩︎ ↩︎ ↩︎ ↩︎ ↩︎
-
AI学习机市场爆发:又一千亿赛道出现!·搜狐·无作者(2025/7/15)·检索日期2025/7/15 ↩︎ ↩︎ ↩︎
-
学习机拼AI,谁是赢家?·新浪财经·无作者(2025/7/1)·检索日期2025/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