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淘汰赛”:资本狂欢落幕,商业模式登台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正从技术竞逐转向严酷的商业化“淘汰赛”,资本热潮退却,企业被迫直面盈利困境。在这场生存战中,具备强大生态系统和多元化变现能力的科技巨头占据优势,而初创公司则面临高昂成本与现金流枯竭的双重挑战,唯有能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可持续收入的“现实主义者”方能幸存。

在人工智能(AI)的浩瀚宇宙中,一度弥漫着浪漫主义的雾霭,参数的飙升与演示的惊艳曾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然而,正如百度掌门人李彦宏所言,一句朴实无华的“没有应用,芯片和模型都无法发挥价值”1 却如同一剂猛药,瞬间将整个行业从云端拽回了利润表的残酷现实。这场从“技术盛宴”到“生存游戏”的急转弯,让AI大模型行业迅速进入了它的“成人礼”——一场关于商业化与现金流的血腥淘汰赛。

从两年前OpenAI投下“原子弹”ChatGPT-3.52 掀起技术狂潮,到如今“钱难赚、屎难吃”1 成为业内“黑话”,其间的戏剧性反转,足以让最老道的华尔街分析师也为之侧目。模型训练所需天文数字般的成本、面向消费者(C端)应用变现的扑朔迷离、对企业(ToB)市场复杂交付的挑战,以及无休止的“烧钱”压力,共同编织了一张初创企业难以挣脱的商业困局。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战役中,赢家正在变少,而“生存”本身已成为最顶级的“创新”。

巨头们的“算盘”与“生态围城”

在这场“跑模型”到“跑营收”的马拉松中,传统科技巨头们正以一种“大象起舞”2 的姿态,展现出其根深蒂固的抗压能力与策略的多元性。它们并非只专注于某一技术奇点,而是将AI能力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至其庞大的商业肌体,实现“平台化”的战略意图。

以百度为例,其文心大模型已深度嵌入搜索、地图、网盘等核心产品,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通过“千帆平台”将AI能力封装对外输出,触及政务、金融等垂直行业,构建了一个闭环的AI商业生态。其自动驾驶平台“萝卜快跑”已积累了千万级别的订单量,而智能云业务亦逐步迈向盈利,这无疑是技术与产品协同、生态扩展的典范。同样,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融入钉钉、天猫精灵,并借助阿里云“百炼平台”加速向B端市场进发,构筑起“云服务+AI能力”的双引擎1。腾讯则巧妙地将混元大模型植入其强大的社交与办公生态,并通过腾讯云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这正是其“用流量和用户基础快速实现技术到商业落地”1 的精明算计。

即便在激烈的短视频与内容赛道,字节跳动和快手也展现了其独特的AI商业化策略。字节以豆包大模型为核心,通过剪映、飞书、番茄小说等矩阵产品,打造“流量+工具+服务”的协同效应。其火山引擎业务在2024年营收已突破120亿元人民币,2025年目标更是高达250亿元人民币1,这并非纯粹的模型销售,而是AI赋能下的业务提效与增长。快手则凭借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成功提升内容生态与商业化效率,截至2025年4月已累计收入1.8亿元人民币,估值达到80亿美元1,其AI能力深度整合至电商与广告核心业务,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这些巨头的共同特点是,AI不再是孤立的技术高地,而是提升现有业务效率、拓展多元营收边界的“基础设施”,它们拥有足够的“肥肉”去消耗初期的“高烧”。

新锐之困:技术光环下的变现迷雾

与拥有“超级账户”和“生态护城河”的巨头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手握尖端技术,却在商业化迷雾中艰难跋涉的初创公司。它们缺乏母公司的雄厚资金与流量扶持,被迫选择更具辨识度的垂直赛道,以求“一亩三分地”的生存空间。

在ToB市场,智谱AI、阶跃星辰和商汤科技等公司,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面向政府、金融、制造等领域提供定制化AI解决方案。然而,ToB市场的“回款周期长、项目转化门槛高”1 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即便是商汤这样自建“SenseCore AI大装置”1、承接大额项目的“老兵”,也仍要面对高额前期投入与不确定回报的挑战。这就像是在非洲大草原上,捕食体型庞大的猎物,虽能饱餐一顿,但捕猎过程充满风险且效率不高。

而在ToC市场,Minimax和月之暗面等公司则直接面向海量消费者,试图通过创新应用“穿透流量”1。Minimax通过开源推理模型和低价API吸引开发者,并借助星野AI、海螺AI等产品迅速积累C端用户。月之暗面则凭借Kimi抢占用户心智,通过写作、搜索、知识整理等轻量化工具,初步培养了用户付费习惯。其最新发布的Kimi K2在性能和上下文长度上的强化,无疑旨在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然而,C端市场最大的诱惑——庞大的用户基数,也伴随着最大的陷阱——“留存和变现依旧艰难”1。短暂的规模化增长能否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收入,仍是悬在这些“独角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则走出了一条颇为“另类”的路径。年初通过开源DeepSeek-R1模型迅速积累了巨大的开发者社区和近1.7亿的月活用户1,建立起独特的技术生态。然而,正如Semianalysis报告所揭示,其用户使用率从年初的7.5%回落至3%1,流量和活跃度出现明显下滑,这无疑是“技术领先”与“用户留存”双重压力的写照。DeepSeek似乎并不急于盈利,而是将重心放在技术深耕与生态拓展,这在短期内是抵抗商业化压力的有效策略,但长期来看,其“不为盈利”的底气能支撑多久,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现金流:AI生存的“氧气瓶”

无论是雄踞一方的巨头,还是在夹缝中求生的初创企业,最终都必须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建立起健康的现金流闭环?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没有稳定现金流的模型,终将像失去氧气的鱼儿,在沙滩上奄奄一息。

C端市场的用户忠诚度与付费意愿,远比技术参数的提升更为复杂。尽管AI应用在写作、娱乐、教育等场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要真正穿透流量、留住用户并实现营收,需要“较高的产品体验、留存机制和成本结构的协同”1。即使是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DeepSeek,也未能幸免用户活跃度下滑的挑战,这恰恰说明了C端变现的普遍难题。令人沮丧的是,App Store和安卓市场中持续占据下载前列的AI应用,几乎都“附着于大厂渠道或具有极强的工具属性”1,这进一步说明了独立跑通C端商业模式的难度之大,堪比在沙漠中寻找绿洲。

对于没有“金主”支撑的初创公司而言,资金链的稳定性是其命脉。AI技术的开源固然降低了进入门槛,却也让许多缺乏盈利模式的企业陷入“烧钱”的泥淖,最终无力承担亏损而黯然退场。GPU成本仍居高不下,一些初创公司盲目追求参数堆砌,结果“光推理就烧光融资”1,这种“为参数而参数”的执念,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ToB与ToG市场虽提供了看似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高单价订单,但“客户教育成本高、转化门槛大”1,加之交付周期动辄半年以上,审批与定制流程冗长繁琐,对于缺乏稳定现金流的初创公司而言,无疑是“饥饿营销”的极端考验。更何况,巨头们在ToB市场的布局日益完善,强有力的竞争正进一步挤压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技术能力固然强大,但能否真正落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其商业化的“试金石”。

穿越AI周期

要穿越这轮AI周期的洗礼,行业或许需要回到一个最朴素的起点:模型不是全部。真正的AI产品,其价值并非体现在参数有多强、结构有多复杂,而在于它能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而高效地解决一个具体问题。高考志愿填报、医疗问诊、办公自动化——这些高频、刚需的场景,已成为AI能力嵌入的沃土。用户并不关心底层模型的Attention结构有多少层,他们只在乎能否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减少错误。在这个逻辑下,AI产品的核心正在从“模型通用性”向“任务完成力”收敛,从“泛智能”向“垂直刚需”聚焦。

与此同时,生态协同正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一个模型无论其能力多么强大,如果无法无缝接入业务流程,终将沦为实验室的“艺术品”。百度“文心+千帆”、腾讯“混元+微信”、字节“火山引擎+API”的策略,实质上都是在构建“平台-模型-产品”的联动闭环,以提升模型在不同层级中的适配能力1。初创公司若不能巧妙融入这种生态协作体系,必然面临更高的客户教育成本与转化门槛,如逆水行舟。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AI公司也在探索开源与出海的组合路径。DeepSeek、月之暗面等公司在GitHub的开源项目持续积累开发者口碑,而MiniMax、智谱等则已开始在新加坡、中东等市场布局多语种版本与本地化部署,这是一种在技术与商业边界上寻求突破的积极信号。

技术竞速阶段已成过去式。如今的大模型行业,不再是比拼谁的参数最多、谁的演示最惊艳,而是谁最能将模型能力嵌入到真实业务中,形成可持续的现金流,从而熬过资本降温后的淘汰期。最终能在这场“生死战”中幸存的玩家,或许并非最先锋的技术探索者,而是那些最早找到客户、最早形成收入、最能灵活调整方向并坚定活下来的“现实主义者”1。这场科技与商业的角逐,最终的桂冠将属于那些在冷静中构建价值闭环的团队。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