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仙侠短剧正凭借其“癫狂”剧情和AI赋能的“大场面”,在疲软的短剧市场中异军突起,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制作门槛,重塑了创作者生态,也为内容产业的商业化与叙事边界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辨。
在数字内容消费日益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当下,短剧以其短平快的节奏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同质化与创意枯竭的困境正使行业陷入某种疲态1。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由AI驱动的“仙侠玄幻短剧”热潮悄然兴起,以其“离谱”的剧情和由AI生成的“大场面”冲击着观众的感官,不仅成功引爆了如《遮天》、《九尾狐男妖爱上我》等现象级作品,更预示着一场深远的内容生产范式变革。
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范式变革
AI仙侠玄幻短剧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生成式AI技术对传统影视制作流程的颠覆性重构。其核心卖点“大场面”正是AI技术所擅长的领域。在过去,宏大特效场景往往意味着高昂的制作成本和漫长的制作周期,这正是传统真人仙侠剧常被诟病“抠图太假”的原因。而AI文生图、图生视频技术的成熟,正弥补了这一短板,以极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效率营造出“电影级”的视觉效果。
从技术路径来看,AI短剧的生产流程已初步形成一套模块化、流水线式的高效体系:
- 剧本生成与优化:尽管AI目前还难以独立完成符合短剧叙事节奏和人物设定的完整剧本,但作为辅助工具,它在初稿大纲生成、情节铺排及叙事节奏调整上的提效作用已不容忽视。这标志着内容创作从纯粹的灵感驱动向“人机协同”的**“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转变。
- 视觉资产构建:文生图技术,如Midjourney,在生成分镜图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决定了短剧的整体画风基调。尽管AI在画风一致性和独特美感上仍有不足,但通过反复试验和提示词调优,已能产出高质量的视觉素材。
- 视频生成与后期:图生视频工具,如国内的可灵AI(Kling AI)和即梦AI(Jiemeng AI),以及国际的Runway、Luma等,是实现“大场面”的核心。可灵AI以其1080P高清画质、良好画面一致性和动作逻辑性在打斗场景中表现突出,而即梦AI则以其低使用门槛和灵活功能著称23。这些工具的快速迭代,尤其是在语义遵循、风格转绘和物理规律控制方面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抽卡”生成镜头的成本,从单次0.5美元降低至国内的0.6元人民币左右1,使得一集内容最快只需两天即可完成。这种工业级的效率提升,为内容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
新生态重塑:涌现的创作者与产业格局
AI技术的降本增效效应,正在彻底改写内容创作的准入门槛与产业结构。过去,制作一部特效大片所需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团队,将绝大多数创作者拒之门外。而现在,一部AI仙侠短剧的总体制作成本可低至5000元人民币1,甚至一人团队便足以支撑一部作品的诞生。
这催生了以下几个显著的产业生态变化:
- 创作者民主化:大量小型团队、跨界从业者(如广告行业)涌入短剧赛道,他们无需前期巨额投资,凭借对AI工具的熟练运用和新颖创意,便能制作出拥有千万播放量甚至上亿播放量的作品。这为内容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挑战传统“流量为王”的创作风气提供了可能性。
- 平台扶持与生态构建:抖音、快手、爱奇艺等主流短视频平台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推出AIGC短剧招募计划和创作大赛,提供收益保底、宣发资源、额外投资,甚至技术支持。这不仅是平台在内容供给侧的战略布局,也是其构建AI原生内容生态、争夺未来数字内容主导权的体现。
- 传统巨头的战略转型:掌阅科技、央视、博纳等传统影视巨头也纷纷入局,或投资AI短剧,或与AI技术公司合作。对他们而言,AI短剧是检验团队对市场敏锐度、保持对前沿技术关注的“试验田”,更是探索全新生产流程、优化成本效率,争夺AI生态下战略地位的重要一步。
商业化迷雾与未来价值引力
尽管AI仙侠短剧在内容消费端表现抢眼,制作效率显著提升,但其商业化路径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 付费模式困境:虽然部分AI短剧如《兴安岭诡事》已成功试水付费模式并获得可观收益1,但在仙侠玄幻赛道,由于供给尚少、观众黏性未形成,加之行业高度分散且缺乏统一规范和定价标准,付费模式难以大规模推广。
- 广告植入挑战:仙侠玄幻题材的“超脱日常”属性,使得品牌广告的顺滑植入变得较为困难,难以成为主流变现途径。
然而,短期内的商业化困境并未阻碍AI短剧的战略价值。对于小型、跨界团队而言,AI短剧更多是一种技术展示和引流获客的手段,通过作品获取市场和用户关注,进而带动其他业务增长。对于大型内容公司,这更是一项对未来内容生态的战略投资,旨在提前布局、验证新生产流程、并积累AI原生内容的经验。
未来AI短剧的破局,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技术突破、产业重构、资本重估和圈层共鸣的多维合力。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尤其是在画面稳定性、人物一致性、风格统一性以及后期修改灵活度上的提升,将是推动产业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关键。
虚实之间:AI对叙事与审美的哲学拷问
AI仙侠短剧的“癫”感剧情,不仅是创作者对疲劳市场的反叛,更引发了对内容叙事本质和审美范式的哲学思辨。当“凤凰男下蛋”、“男妈一胎诞下一窝小狐狸”的荒诞设定成为流量密码时,它在拷问:
- 叙事逻辑的边缘化:观众对短剧的追求,已从传统的“逻辑自洽”、“艺术质感”转向更极致的“新鲜感”和“情绪价值”——即刻的“多巴胺分泌”。这暗示着数字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正驱动着内容向超现实、高刺激、反常识的方向演进。
- AI“瑕疵”的艺术化诠释:AI生成内容的不稳定性、诡谲画风,在仙侠玄幻这种本身就脱离现实、想象力无限的题材中,反被巧妙地消解甚至升华为一种独特的“地府风”美学。这揭示了人类在与AI共创过程中,如何将技术固有的局限性,通过创意和情境的包装,转化为新的艺术表达语言。
- 人类创意与算法生成边界:当AI能以极高效率产出视觉奇观和刺激剧情时,人类创作者的角色何在?是退居幕后成为“提示词大师”和“质量控制者”,还是在更深层次的观念、思想和情感连接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种“把离谱合理化”的趋势,既是对审美阈值的挑战,也是对数字内容未来形态的一次大胆预演。
前瞻:构建多模态内容生产的未来
展望未来3-5年,AI短剧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 技术深度融合与多模态协同:视频生成模型将进一步提升对物理世界规律的理解和对叙事逻辑的把控,降低“抽卡”成本和人工修改难度。同时,AI语音合成、AI音乐生成、AI虚拟人驱动等技术将深度融入,实现从剧本到画面、声音、人物表演的全链路自动化生产,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内容创作平台。
- 超个性化与互动性内容:随着AI对用户偏好的深入理解,定制化、超个性化的短剧内容将成为可能。未来观众或许能参与到剧情走向、人物设定中,实现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影体验,模糊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
- 版权与伦理挑战加剧:AI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将带来更为复杂的版权归属、内容审查、伦理风险等问题。尤其是在仙侠玄幻这类涉及神话、怪诞元素的题材中,如何平衡创意自由与社会责任,将是行业与监管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
- 内容工程师与AI艺术家的兴起:专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熟悉AI工具、理解算法逻辑并具备艺术审美的内容工程师和AI艺术家将成为稀缺人才,他们将负责将人类的创意指令转化为AI可理解并执行的“代码”。
AI仙侠短剧的兴起,不仅仅是娱乐行业的一阵风潮,更是数字时代内容生产力跃迁的缩影。它以一种近乎粗暴但高效的方式,撕开了传统内容制作的壁垒,预示着一个由AI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的**“内容生产工业化”**的新纪元。在这个新纪元中,创意将不再受限于资本和技术门槛,而是真正走向大众,激发前所未有的创作潜能。而我们,作为观众与参与者,正身处这场技术与叙事交织的宏大实验之中,共同见证数字文明的演进。
引用
-
林之柏. AI仙侠玄幻剧:用离谱和技术给你们一点震撼·深响(ID:deep-echo)·林之柏(2025/7/17)·检索日期2025/7/18 ↩︎ ↩︎ ↩︎ ↩︎
-
澎湃新闻. 可灵vs即梦,决战AI短剧·澎湃新闻(2024/7/17)·检索日期2025/7/18 ↩︎
-
搜狐. 快手可灵与抖音即梦:AI短剧技术革新深度解析·搜狐(2024/7/17)·检索日期2025/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