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那个曾与IE“死磕”的火狐浏览器,最近在咱们中国市场“体面退场”了,引发无数网友“爷青结”。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浏览器江湖正经历一场AI大洗牌,各种“AI浏览器”层出不穷,试图重新定义上网体验。未来浏览器到底长啥样?别急,听我跟你掰扯掰扯。
话说回来,你还记得自己装过的第一个浏览器吗?是不是当年被IE“折磨”得死去活来,然后稀里糊涂装了个什么360浏览器,图它自带插件还方便?反正我那会儿是这样。直到后来,Chrome、火狐这些“洋气”的玩意儿才慢慢进入视野。现在嘛,Windows自带的Edge都香得不要不要的,这在当年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所以当“北京火狐公司关闭”的消息突然刷爆微博,我的第一反应是:“卧槽,这狐狸终于还是‘凉凉’了吗?” 简直是“爷青结”的真实写照。但仔细一扒拉,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狐狸往事:那年,它也曾是“屠龙少年”
在浏览器圈,火狐(Firefox)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它当年也曾是“屠龙少年”,挑战的是那个一度占据95%市场份额的“霸王”IE。想当年,IE那是Bug百出,漏洞频发,简直就是互联网世界的“史前巨坑”。1
2004年,Mozilla基金会带着Firefox 1.0横空出世,主打的就是一个“开源、轻巧、快速、安全”。结果呢?真香! 精美的界面、嗖嗖的运行速度、对网络标准的良好支持,瞬间就俘获了一大批“搞机”发烧友的心。
当时的火狐,就像个“开挂”的异类:
- 高度集成平台:影音、PDF直接在标签页里看,省去了来回切换应用的麻烦。
- 网页调试神器:革命性的Firebug,让网页调试和代码修改变得像玩乐高一样简单直观。
- 专业功能平民化:网络抓包这种“黑科技”,在火狐里也唾手可得。
- “身轻如燕”:这么多强大功能,安装包竟然不到200MB,简直是“业界良心”!
更逆天的是,火狐还支持各种**“骚操作”**——自定义附加组件。从鼠标手势到广告拦截,从加强标签页到各种奇葩功能,只要你想得到,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插件。可以说,在Chrome还没影子的时候,火狐就已经定义了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浏览器使用习惯。
就这样,凭借着用户间的口碑传播,以及每6周一次的“卷王”式高频率更新,火狐在2008年达到了巅峰,全球市场份额一度超过30%!Firefox 3.5甚至一度力压IE,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浏览器。
强敌环伺:从“挑战者”到“看客”的无奈
本来按照剧本,火狐这个“屠龙英雄”应该享受胜利果实,成为新的霸主,直到被新的挑战者颠覆。然而,历史的剧本总有意外,一个更年轻、更迅猛的“卷王”已经悄然登场。
2008年,谷歌带着Chrome浏览器入场了。
这简直就是一场**“降维打击”**!Chrome不仅有谷歌生态的强大加持(Gmail、Google搜索、YouTube等),更引入了沙盒架构,让每个标签页独立运行。这意味着,即便你打开的某个页面崩溃了,整个浏览器也不会跟着“卡死”,简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再加上它完美复制甚至改进的拓展程序生态,Chrome直接把火狐打得“狐狸都跑不动了”。
Statcounter数据显示,2012年,Chrome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火狐,从此一骑绝尘,至今仍是浏览器江湖的“霸主”。2 而火狐呢?尽管不断更新迭代,甚至在2017年搞了个“量子火狐”,试图通过兼容Chrome插件来续命,结果却导致大量老插件“失灵”,反而把一批核心粉丝推向了Chrome的“怀抱”,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典型案例。
而这次所谓的火狐“退出中国”,真相是:Mozilla基金会并非完全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本地化运营实体——“北京谋智火狐公司”,以及绑定该公司的“中国特供”火狐账号。也就是说,“中国版”火狐将成为历史,用户需要迁移到全球统一的国际版。
“对于很多核心粉丝来说,这甚至算是个好消息,因为它意味着可以回归更纯粹的Firefox体验。”—— 某网友的调侃,或许也道出了部分真相。
但这一举动背后,是残酷的商业现实:根据Statcounter的数据,2024年火狐在中国PC浏览器市场的份额已不足3%。3 在如此低迷的市场表现下,维持一个独立的本地运营团队和服务器,早已是**“入不敷出”**,这更像是一次被动的财务止损。
在我看来,火狐(以及Opera等其他第三方浏览器)之所以被用户“抛弃”,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失去了曾经赖以生存的优势。用户习惯的惯性是巨大的,除非出现一个**“好上10倍”**的替代品,否则迁移的动力微乎其微。当Chrome在速度、稳定性和简洁性上都构成优势,并且也建立起了庞大的扩展生态后,用户便再也没有一个足够强的理由去选择火狐了。
AI搅局:浏览器,要重新“定义”?
正当火狐这样的老将“英雄迟暮”,市场格局固化到令人窒息之时,AI的浪潮带来了新的变量。浏览器,这个互联网时代最古老的入口工具,正成为AI时代的新前沿。
就在Perplexity、谷歌与OpenAI暗中角力硅谷版图的同时,一种名为“AI浏览器”的新物种开始涌现。从创业新贵Arc、Dia,到AI搜索公司下场打造的Perplexity Comet、Genspark,甚至还有传闻中OpenAI即将发布的自有浏览器,这个赛道突然变得无比热闹。4
它们的诉求只有一个:要为AI时代重新设计和定义浏览器。 在这些厂商看来,AI需要一个载体来感知鲜活的互联网信息,并执行具体任务。而浏览器,正是我们每天工作和生活面对时间最长的窗口,是天然的最佳载体,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决定入口。
那么,它们的体验究竟如何?
我尝试过Arc和Dia浏览器,这类产品的核心体验,其实就是把AI聊天/AI Agent无缝集成在侧边栏。你可以随时就当前浏览的网页提问、要求总结,甚至跨多个标签页进行综合信息整理。至于翻译、润色、写代码等功能,也被做成了可自定义的按钮。
这确实解决了以往“复制内容 → 打开新标签页 → 访问ChatGPT → 粘贴内容 → 等待结果 → 再复制回来”的繁琐流程,用起来是舒服了一些。但本质上,它和“Chrome+AI插件”的体验并没有太多区别。这种程度的改进,显然不足以说服数以亿计的用户抛弃他们用了十年的Chrome。
更尴尬的是,这类AI浏览器的模式本质是**“Chrome开源内核 + AI API + 精心设计的UI”**。这是一种聪明的微创新,但没有任何一项是它独有的。就在今年5月,谷歌已经将Gemini的聊天按钮正式集成到了Chrome的右上角,微软的Edge浏览器与Copilot的整合只会更深。5
微软Edge浏览器在中国桌面浏览器市场的占有率甚至首次超越谷歌Chrome,达到了32.88%!6 这背后,除了捆绑Windows系统,恐怕AI的加持也功不可没。毕竟,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巨头们一旦认真起来,小玩家们就很难有喘息之地。
在我看来,目前市面上所谓的AI浏览器们,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公开测试。它们是未来浏览器演进方向的**“探路石”**。它们会成为“下一个Chrome”吗?我不确定。但是,未来的浏览器,一定是一款以AI为中心的浏览器。
而对于火狐,那个曾经“屠龙的少年”,或许以这样一种方式逐渐淡出主流,回归到服务核心粉丝的小众社区,也是一种体面的结局。它的历史功绩,早已镌刻在互联网的“功勋柱”上,永不磨灭。
引用
-
2025年主流浏览器深度对比与技术解析原创 · CSDN博客 · 无名(2025/7/18)· 检索日期2025/7/18 ↩︎
-
AI时代新老势力竞逐浏览器市场|深度 · 新浪财经 · 无名(2025/7/17)· 检索日期2025/7/18 ↩︎
-
2025年2月桌面浏览器市场份额分析 · 新浪财经 · 无名(2025/3/2)· 检索日期2025/7/18 ↩︎
-
AI时代新老势力竞逐浏览器市场|深度 · 新浪财经 · 无名(2025/7/17)· 检索日期2025/7/18 ↩︎
-
AI时代新老势力竞逐浏览器市场|深度 · 新浪财经 · 无名(2025/7/17)· 检索日期2025/7/18 ↩︎
-
首次超越谷歌Chrome,微软Edge 浏览器占有率32.88% 登顶中国 ... · 知乎 · 无名(2024/12/x)· 检索日期2025/7/18 (根据原始资料“2024年12月”推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