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圈“反向跑路”大戏:有人出海赚翻,有人却悄悄“杀”回国!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当某些AI创业者被曝“跑路”海外,一片唱衰声中,另一些在海外风生水起的AI团队却上演了“衣锦还乡”的年度大戏。这波AI创业,真是让人直呼“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最近AI圈子真是比八点档肥皂剧还精彩,各种反转让人应接不暇。一边是AI Agent(智能体)概念火得一塌糊涂,一边是曾经的“顶流”Manus,被爆创始人悄悄润去新加坡,国内社交媒体清空,中文版产品直接“失联”,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多少艰苦不可告人”1。这波操作,让不少吃瓜群众直呼“WTF”!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AI创业要集体“润”出海的时候,剧情来了个360度大反转:不少在海外已经打出“一片天”的AI团队,正上演一场**“逆向回国”**的好戏。这是什么迷惑行为?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是另有玄机?

出海镀金,衣锦还乡:这些AI大佬在憋什么大招?

要说这波“归国潮”里的明星,爱诗科技和Lovart.ai绝对C位出道。

爱诗科技,旗下海外产品PixVerse,那可是在TikTok上靠“毒液变身”模板刷屏的存在,全网播放量直接突破10亿次,简直是视频界的“流量收割机”。而爱诗科技的创始人王长虎,可不是无名之辈,人家可是前字节跳动的视觉技术负责人,这基因,自带“爆款”属性啊! 他们的国内版“拍我 AI”简直就是海外版PixVerse的“中翻”,省去了国内用户**“翻山越岭”**才能体验的痛苦,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方便打在公屏上”!

另一位“衣锦还乡”的选手是Lovart.ai。这个由前字节跳动剪映、CapCut全球商业化负责人陈冕操刀的“AI设计Agent”,在海外上线短短5天就吸引了全球超10万创作者加入等待列表,甚至还得到了马斯克的点赞,这牌面,妥妥的“硅谷顶流”待遇。最近,它也正式推出了国内版“星流Agent”2

有意思的是,和爱诗科技的“复制粘贴”模式不同,星流Agent在回国后,可是进行了一番“本土化改造”:

  • 模型切换: 海外版Lovart集成的是GPT-Image-1、Flux Pro等“顶流”模型,而国内版星流Agent则主要调用Flux.1,视频部分集成了可灵、海螺AI等国产大模型。
  • 中文优化: 更强调对中文语义理解的优化,还贴心地加入了中文配音功能,简直是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的“保姆级服务”!

Manus海外版调用的是Claude模型,回国后曾宣称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可惜现在合作公告已成“浮云”,多少有些“人走茶凉”的意味。这告诉我们,“抱大腿”也要看清楚“大腿”的稳定性啊!

为啥这些在海外混得风生水起的“弄潮儿”会选择逆向回国?

  • “肥水不流外人田”: 借着海外的声量,快速本地化,承接流量,对初创企业来说,这是最高效的“引流大法”。
  • 熟悉的用户生态: 王长虎、陈冕这些大佬,都是从国内互联网“卷”出来的,对国内用户的心思那是门儿清。国内市场庞大,用户基数惊人,“只要把流量池子盘活,还怕没鱼上钩?”
  • 资源复用与社区效应: 比如陈冕,早在Lovart.ai之前,就已经靠LiblibAI在国内AI绘画圈积攒了大量人气和活跃社区1。星流Agent的回归,简直就是“回家过年”,直接复用现有资源,推广起来事半功倍。

你看,这哪是什么“逆向跑路”,分明是**“曲线救国”或者“降维打击”**嘛!

围城内外:AI创业者的“生存大挑战”?

当然,无论出海还是归国,AI创业者们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地狱模式”。

首先,“大腿”易断,命运难测。 在AI产业链中,大模型公司那是妥妥的“食物链顶端”,AI产品基本都是“底层打工人”。当OpenAI、Anthropic这些巨头动辄万卡集群、百万美元的预训练成本,AI产品的交付效果不仅受模型限制,还可能被“断供”掐脖子。

就像AI编程平台Windsurf,曾被曝OpenAI打算收购,结果在交易期间,直接被另一巨头Anthropic“截胡”,Claude模型访问权限被限制,甚至连新模型接入资格都没拿到。这简直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真实写照啊!

其次,巨头围剿,同行内卷。 在海外,OpenAI、Meta这些“爸爸级”公司步步紧逼,触角伸向各个细分领域。在国内,“据说字节对标Manus的内部团队就有4个”1,这简直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节奏。对于只有几十人团队的初创公司来说,和大厂硬碰硬,那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钱!钱!钱! 用户涌入是好事,但更多用户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支出,而初创公司往往还处于“烧钱”阶段,盈利遥遥无期。

  • Pokee.ai创始人朱哲清透露,视频生成功能一秒钟成本10美分到75美分不等,客户试用就可能烧掉大量现金,“试用一时爽,公司火葬场”
  • Manus单任务成本2美元左右,这大概相当于B站一个用户看一年视频的服务器、带宽成本1。这还不算用户对“AI智障”的吐槽和“抽卡式”的不稳定体验,**“AI幻觉”**至今仍是悬在AI产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你看,无论是出海“找肉吃”(比如去OpenAI不怎么关注的中东市场),还是逆向回国“卷”市场,AI创业者们都得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上反复横跳。

然而,就像最近沉寂许久的Kimi凭借K2发布重回大众视野,DeepSeek年初“逆向出圈”一样,AI创业从来都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无论身处何方,AI创企们总会等来自己的“AHA Moment”,毕竟,“AI是一个帮忙的小助手”这个目标,还没完全实现呢!


引用


  1. 36氪:《Manus们在“出走”,怎么还有AI产品逆向回国?》·直面AI·马舒叶(2025/7/18)·检索日期2025/7/18 ↩︎ ↩︎ ↩︎ ↩︎

  2. DoNews:《Manus们在“出走”,怎么还有AI产品逆向回国?》·DoNews专栏(2025/7/18)·检索日期2025/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