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就业转型:一场渐进而非颠覆的劳动力市场重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正悄然重塑劳动力市场的风险结构,而非简单粗暴地“取代”工作,尤其加速了对具备跨学科融合、技术理解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迫切需要教育体系与产业界深度协同,并通过宏观政策引导,构建适应人机协作新范式的未来就业生态。

在“人工智能元年”的喧嚣之后,关于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从初期普遍的“岗位灭绝”恐慌,逐渐演变为更 nuanced 的结构性讨论。近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腾讯研究院、HRoot联合发起的“AI时代的就业转型”闭门研讨会,汇集了多位企业HR专家,他们的洞察揭示了当前AI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真实图景:一场渐进而非颠覆、重塑而非摧毁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这场变革,远超单一技术栈的迭代,它深入触及商业模式、人才培养逻辑乃至社会协作的底层哲学,正推动我们重新审视“工作”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AI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度重塑:风险结构与新范式

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尚未带来根本性的“去人化”海啸,但它正在悄然塑造岗位的风险分布和价值重心。正如研讨会专家所指出,尽管生成式AI概念自2022年兴起,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深度嵌入仍处于初期阶段1。当前,受影响最显著的并非底层劳动者或顶尖科学家,而是那些处于“知识复杂度适中、创造力要求较低”区间的中间层岗位。这些岗位因其流程化、标准化程度高,成为AI自动化潜在风险最高的区域,例如HR的绩效评分、薪酬建议、简历筛选,以及IT系统的数据运维等事务性工作,正逐步被AI工具替代1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重心推移。AI从重复性任务中解放了人力,促使组织将重心转移到更具思考、判断、情感交互及技术整合能力的人才。正如William在游戏行业观察到的,AI虽能作为“铺量”的辅助者,但在高标准、精准交付的内容生产中,仍需大量人工干预,尤其在创意性工作中,用户更青睐具有人情味和真实情感连接的内容1。这凸显了AI作为强大工具的本质:它擅长处理信息,但人脑在情境理解、非结构化决策、伦理判断及原创性审美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依然突出。

从商业视角看,企业在拥抱AI时,更倾向于提升现有岗位的能力边界,而非大规模新增AI相关岗位。这反映出企业在适应技术变革中的务实态度和成本考量。例如,半导体行业并非直接招聘大量AI工程师,而是要求现有技术人才提升算法和业务知识的交叉能力1。这种渐进式的岗位迭代,催生了“MES专员”“ERP专员”这类隶属业务部门但具备IT系统理解能力的新型岗位,它们是“业务流程数字化”与“数字工具业务化”衔接的关键枢纽1

复合型人才:未来职场的“新物种”崛起

AI时代的就业转型核心在于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单一学科训练的“专才”已难以匹配现实岗位需求,而能打通技术与业务、融合数字思维与专业经验、兼具技术理解和情感判断的“T型”或“π型”人才正成为市场追逐的“新物种”。

  • 技术与业务的跨界融合:AI正打破传统IT与业务部门的界限。例如,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具数字思维的数字人才”,让算法渗透生产、工艺与研发流程。企业甚至倾向于让具备IT背景的人主导AI改革项目,因为IT人员学习业务的上手速度更快1
  • 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协同进化:在创意、设计、广告等领域,尽管AI能辅助生成内容,但最终输出仍需由具备判断力、情感理解能力以及对市场与人性深刻洞察力的人才完成1。设计师不再仅仅是审美表达者,更需关注新兴工具,具备从设计到制成的全链路能力,并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设计理念1。这要求理工科毕业生不仅具备专业适配性,更需培养人文素养和内容思维。
  • 学习与适应的终身能力:在AI工具极大降低知识获取门槛和成本的背景下,真正的关键在于个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和解决问题。企业鼓励员工主动探索AI在业务中的实践路径,并将此与晋升通道和奖励机制挂钩,以此激发内部的学习与适应能力1

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稀缺性,促使企业更多地通过内部挖掘和培养来满足需求,而非仅仅依赖外部招聘。这标志着企业人才战略从“即插即用”向“共同进化”的转变。

产教融合:重塑人才培养的未来路径

当前教育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体系在面对AI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革时,显得响应迟缓且与产业实践脱节1。这不仅体现在知识体系的更新滞后,更体现在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

  • 从知识灌输到能力与素养并重:未来的教育应强化学生的社会化与团队意识、责任心、抗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情商培养。通过增加小组作业、项目式学习和试错机会,让学生在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学会应对矛盾冲突,培养真实世界的协作能力1
  • 实践导向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校教育应分为两阶段,后期更侧重社会技能培养与产业经验积累1。这需要政府层面加大政策引导,激励企业与高校更紧密地对接,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定向技能培养和项目合作,如通过减免社保、提供人才补贴,或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广到支持与AI结合的项目中1
  • 重塑审美与批判性思维:随着AI普及基础技能学习,教育应将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在创意产业中,审美标准虽主观多样,但其对于产品市场转化和人情味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提升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是其在AI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政策与治理:构建适应AI时代的宏观框架

为了有效应对AI对就业的深层影响,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治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教育与产业的衔接,更涉及构建一个能够支撑新就业形态的制度环境。

  • AI设备与技术升级的政策激励:企业在推广AI应用时,面临AI设备成熟度不足和投资意愿不足的问题1。政策层面若能针对成熟的AI软硬件设备提供税收减免或补贴,将显著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加速AI在各行业的深度渗透。
  • 权威人才认证体系的建立:当前AI行业缺乏标准化的专业人才认证体系,导致企业在招聘和培训上缺乏明确指引,甚至出现资质认证“含金量”不足的问题1。参照律师、注册会计师等行业的经验,建立具有高含金量的AI专业人才认证机制,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明确的选人标准,也能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避免资源浪费。
  • 跨部门协同与长远规划:AI带来的就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人力资源、产业、科技等多个部门的协同规划。政府应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发布AI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报告,提供前瞻性的政策指引,确保劳动力市场在技术变革中实现平稳过渡与高质量发展。

总而言之,AI对就业的影响并非一场简单的“去人化”革命,而是一个加速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调整、重塑技能需求、并考验社会系统适应性的复杂进程。未来,真正能够驾驭AI、并与AI形成智能共生关系的人类,将是这场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这要求我们超越短视的“取代论”,以长远的眼光、系统性思维和跨领域的协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能、更具韧性、更以人为本的未来工作世界。

引用


  1. AI时代的教育之问Ⅶ:就业转型·腾讯研究院·腾讯研究院(2025/6)·检索日期2025/7/18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