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的混沌美学与商业化悖论:从“为爱发电”到内容产业新范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短剧以其“抽象癫剧”风格迅速走红,展现了AIGC在内容创意和快速迭代上的巨大潜力。然而,尽管播放量惊人,其商业化路径却仍在探索初期,面临变现困境与成本认知错位。它正成为内容创作的“轻量化测试场”,预示着未来内容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深层变革。

在数字内容爆发式增长的当下,一股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抽象癫剧”风潮正以其独特的叙事逻辑和视觉奇观,席卷短视频平台。从“邪恶龙女炖鹿角汤”到“九尾狐男妖爱上我”超1.2亿的播放量,AI短剧不仅吸引了海量观众,也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内容想象力走在商业化路径之前时,钱究竟在哪里? 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AIGC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的惊人潜力,更将我们带入一场关于内容生产、商业模式和社会审美变革的深层思考。

从奇观到抽象:AI内容进化的加速曲线

AI短剧的演进速度令人惊叹,仿佛在一年内浓缩了传统影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最初,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这类作品,更多是AIGC工具的“秀肌肉”展示,以宏大叙事和奇观化视觉为主导,叙事性相对薄弱。其核心诉求是向行业展示AI在影视创作领域的无限想象空间,更接近于“技术+内容”的品牌示范项目1

随着AIGC工具的普及和普通创作者的涌入,AI短剧开始转向更贴近大众情绪需求的方向。以《猫小猫打工记》为代表的动物拟人化内容异军突起,成功规避了早期AI工具在人类表情和动作生成上的缺陷,实现了扬长避短。这些作品通过赋予动物“权谋女主”、“打工社畜”等标签,精准捕捉了短视频用户的底层情绪,提供了独特的情绪共鸣和解压出口,播放量甚至突破1.4亿。

最新的趋势则表现为《九尾狐男妖爱上我》和《鲛人泪》等**“抽象癫剧”的崛起。这类作品将传统古偶、仙侠题材与短视频流行梗和抽象文化进行“拼贴融合”。其特点是语言风格、剧情逻辑和角色行为的极致错乱与反差感**,例如女主“开盲盒”式的随机行为和不合常理的决策。这种“解构式发癫”不仅带来了强辨识度和高讨论度,也与当下长剧中“网感”回潮的趋势形成了某种呼应。它并非技术力不足的副产物,而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审美选择,旨在打破类型化叙事的常规,提供出其不意的感官刺激和精神释放。这一演变轨迹体现了AI在内容生成能力上的飞跃,以及创作者对用户偏好和传播规律的精准洞察。

轻量化测试场:内容生产的范式革新

AI短剧的快速迭代和对用户反馈的敏锐捕捉,使其正在成为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内容测试场”。对于传统影视行业而言,一部剧集或电影的开发周期漫长、成本高昂、试错成本巨大。而AI短剧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极快的速度(如Wendy所言,先跑10个选题的demo,快速验证市场反馈),将看似碎片化的情绪逻辑转化为具象化的短片或短剧,从而为后续真人短剧乃至长剧的开发提供宝贵的市场数据和情绪模板1

资深编剧Wendy指出,当下观众与创作之间存在“脱钩”现象,而AI短剧恰好能弥补这一鸿沟。它能帮助创作者在海量短视频内容中找到具有共通性的情绪逻辑,并利用AI效率将其快速产品化。这种“广撒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策略,是传统影视生产模式难以企及的。它不仅降低了内容创新的门槛,也为影视剧找到了更多类型化、与观众产生情绪共鸣的潜力方向。

此外,AI短剧正尝试向IP化靠拢。无论是掌阅推出的《遮天》、即将上线的《牧野诡事》这类“AI+实拍”的大IP微短剧化改编,还是通过“伪IP化”重写《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故事,AI短剧都在借助既有的受众基础和角色认知,尝试切入更大的产业链条。这表明AI短剧不再仅仅是技术演示,而是在寻找与成熟影视产业结合的路径,探索其在内容生态中的独特生态位。

变现困局:从“为爱发电”到商业闭环的挑战

尽管AI短剧在内容表达上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但其商业化路径却远未成熟,多数创作者仍处于“为爱发电”的阶段。正如Wendy所言,“我没听说谁真靠这个挣到大钱”1。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客户认知与实际制作成本之间的巨大错位

一方面,需求方往往将AI短剧视为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可快速迭代的“廉价视频服务”,对AI短剧的实际投入存在低估。他们忽视了AIGC工具本身的隐性成本(如模型积分充值,可灵AI的“灵感值”1),以及因模型频繁迭代而产生的高昂人力和时间成本。例如,一次模型升级就可能导致人物、场景一致性问题,迫使创作者重做大量工作,将原本一个月的工期拉长到四个月,而客户却不愿为此支付额外费用。

另一方面,AI短剧的利润空间极薄。与制作一个能赚取10万元商单的广告业务相比,制作30集AI短剧可能只带来微薄的利润,甚至亏损时间成本,这导致优质创作者难以被持续吸引并留住。目前,许多AI短剧账号的实际变现方式是引流广告业务,通过高播放量吸引商务合作,将流量转化为文旅宣传片、汽车广告等其他利润更高的业务,而非直接通过短剧内容本身进行商业化变现。开橱窗带货也只是勉强回本。

这揭示了AIGC在内容产业商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挑战:技术门槛的降低带来了内容供给的极大丰富,但并未同步构建起可持续的价值链和盈利模型。 AI生成内容的价格体系、版权归属、以及如何有效植入广告,都是亟待解决的商业难题。

哲学思辨:内容与人性的深层交汇

AI短剧的“抽象化”和“解构式发癫”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对当下社会文化心态的一种映射和回应。在信息过载、生活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观众渴望新奇、出乎意料的内容来打破惯性思维,寻求情绪上的宣泄和共鸣。AI短剧以其随机、错乱的特质,恰好满足了这种对“盲盒式”体验的追求。它颠覆了传统叙事的严谨逻辑,让观众在无厘头的剧情中找到一种反智识的乐趣和释放。这背后,是数字原住民对传统权威叙事模式的消解,以及对个性化、碎片化、即时性内容消费的偏好。

这种内容的演进也引发了关于人类创造力与AI辅助创作边界的哲学拷问。当AI能够批量生成“疯癫”而又极具传播力的内容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内容的“灵魂”究竟源自何处?是算法的组合,还是背后人类创作者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和对时代情绪的巧妙捕捉?AI短剧或许正在构建一个“集体无意识”的表达场域,将我们潜意识中那些荒诞、离奇的念头具象化,成为一面映照当下文化生态的镜子。它模糊了创作的定义,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何谓“原创”,以及在人机协同的未来,人类创造力的核心价值将如何体现。

未来展望:AI短剧的生态位与商业未来

展望未来3-5年,AI短剧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千亿2。但其发展将呈现出分化与融合的趋势。

首先,专业化与长尾化并存。头部平台和专业内容团队将继续投入资源,探索AI短剧与大IP结合,甚至将其作为长剧的前置测试,实现成本优化和风险降低。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等方式,持续推动AI短剧的技术和内容生态发展3。与此同时,大量普通创作者将继续利用AI工具的低门槛优势,探索更多个性化、垂直细分的内容,形成长尾效应。

其次,商业模式的多元探索将是关键。除了现有的广告引流模式,AI短剧有望发展出更直接的变现途径,例如:

  • 平台分成/激励模式:平台可能会建立更完善的创作者激励体系,根据播放量、互动量等数据,直接向AI短剧创作者支付报酬,以吸引和留住优质内容。
  • 内容定制与授权:为品牌方提供基于AI短剧风格的定制化营销内容,或者将成功跑通的AI短剧IP授权给游戏、周边产品等领域。
  • 订阅/付费点播:随着内容质量和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部分精品AI短剧或将尝试付费模式,但需要克服其“廉价”的刻板印象。
  • 与XR/元宇宙结合:AI短剧的内容形式与元宇宙的沉浸式体验有天然契合点,未来可能探索互动式AI短剧、VR/AR短剧等新形态,拓展新的商业空间。

最后,AI短剧将持续推动内容生产流程的变革。AI技术在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特效制作、后期剪辑,甚至投放优化和多语言翻译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这种全流程的AI赋能,不仅将极大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也将降低成本,使得更多创意得以快速孵化和验证。然而,如何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可持续的价值分配体系,确保AI时代下创作者的应有回报,将是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伦理与治理挑战。AI短剧的未来,将不仅仅是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更是对内容产业旧有结构和商业逻辑的深层解构与重塑。

引用


  1. AI古偶搞抽象,观众嗨了,钱在哪呢?·36氪·胡毓靖(2025/7/18)·检索日期2025/7/18 ↩︎ ↩︎ ↩︎ ↩︎

  2. AI短剧有望迎来一轮爆发市场规模预计破千亿·澎湃新闻(2025/7/18)·检索日期2025/7/18 ↩︎

  3. AI短剧或在下半年爆发:40天,6集,24分钟,仅需两人·知乎专栏(2025/7/18)·检索日期2025/7/18 ↩︎

  4. 【中泰传媒】短剧扬帆出海,AI赋能迎来新机遇·新浪财经(2025/7/18)·检索日期2025/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