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正以国家工业政策的雷霆之势,投入巨额资金擘画其人工智能霸权之路。这场由顶层设计驱动的宏大押注,旨在弥合与美国的技术鸿沟,重塑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同时也为智能经济的崛起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级动能。
世界正目睹一场技术霸权的激烈争夺,而人工智能(AI)无疑是这场“新冷战”的核心战场。当硅谷的创新巨头们在自由市场的沃土中野蛮生长时,遥远的东方,北京则以其标志性的工业政策手段,撒下数十亿乃至上万亿元人民币的种子,试图催生出足以比肩甚至超越西方的AI“超级大国”。这不仅仅是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两种截然不同经济哲学在未来产业赛道上的正面交锋。
国家的“智”理方略
北京的AI雄心并非空中楼阁,其蓝图早于2017年便在《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1中清晰勾勒。这份详尽的规划,犹如一份精密至极的工程图纸,将人工智能的崛起视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明确指出其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将AI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旨在“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
这份规划并非西方语境下轻描淡写的“鼓励”或“引导”,而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顶层设计。它设定了分阶段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中国核心AI产业规模目标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超过1万亿元;而到2030年,核心产业规模更将飙升至逾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逾10万亿元。这笔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位西方财政大臣心生敬畏,或,些许手足无措。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势”,在AI时代被寄予了重新定义全球竞争力的厚望。
资本的巨擘与市场的独舞
毋庸置疑,巨额资本是实现这一愿景的燃料。中国政府通过设立各类政府投资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及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向AI领域,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这与硅谷那种由风险资本主导、逐利而动的模式大相径庭。在中国,国家队是主要的“风险投资人”,其投资决策不仅关乎市场回报,更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任。
这种自上而下的资金注入,固然能在短时间内集聚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特定领域的快速突破,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应用领域,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过度的政府干预是否会滋生寻租行为,催生缺乏内生动力的“僵尸项目”,乃至在资源配置上出现错配?毕竟,创新往往是打破常规的产物,而国家规划的严格边界,有时可能会束缚住那匹最野的想象力之马。市场,这位看不见的手,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有形之手”时,又将如何施展其独有的魅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关乎未来产业活力的商业赌注。
全球智力竞赛的棋局
当北京在自家院子里热火朝天地布局AI棋局时,全球的目光也聚焦于此。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高低,演变为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影响力之争。中国在某些AI应用层面,如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宽松的数据环境,积累了海量数据,具备“独门秘籍”。此外,其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更是让AI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前景无限。
然而,清醒的观察者也指出,这份宏伟计划在承认自身不足之处时,显得出奇的坦率:“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乏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1 这正是中国试图通过“工业政策”进行弯道超车的核心驱动力。芯片卡脖子、原创理论薄弱,这些都是横亘在“AI超级大国”之路上的巨大礁石。
最终,这场由国家意志驱动的AI投资浪潮,将以何种姿态改变全球科技与经济版图?它能否弥补与美国在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上的差距?或者,它将开创一种全新的、以国家为引擎的创新模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典范?这些问题,如同智能算法的黑箱,充满不确定性,但无疑将深刻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