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两大电商与生活服务巨头——京东和美团,正将它们之间由来已久的竞争战火,从物流和外卖领域,蔓延至前沿的具身智能投资。这场资本与技术的较量,旨在抢占未来实体经济的智能化入口,预示着服务业和供应链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曾几何时,中国互联网的叙事主旋律,总在描绘那些虚拟世界的数字飞地。用户在屏幕上轻点,便可操控万物。然而,当巨头的目光从指尖转向更为沉重的“肉身”,一场新的竞赛便悄然拉开序幕。京东与美团,这对在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缠斗多年的老对手,如今正将它们绵延不绝的战火,燃烧到了“具身智能”这一新兴且充满野心的赛道上。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军备竞赛,更是一场对未来物理世界基础设施控制权的争夺,其 Stakes 远超你我手中那杯咖啡或一份外卖。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这场具身智能的“楚汉之争”中,两家巨头的战略布局已渐露端倪。美团,以其对“具身大脑”的偏好,率先投资了自变量与星海图等专注于模型和算法的公司,意图掌握智能的“思考中枢”;同时,它也并未忽视物理躯壳的重要性,通过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乃至近期炙手可热的它石智航1等,试图将智能灌注于行走坐卧的机器人本体之中。美团的投资逻辑,似乎更倾向于构建一个灵活、多元的AI大脑与各类硬件平台适配的生态。
而京东,作为物流和零售的巨擘,其具身智能的布局则带着鲜明的“京东特色”——不仅出手阔绰,更倾向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整合。在美团的投资消息披露后,京东便迅速且密集地加码,继对智元机器人进行B轮投资后,又大手笔领投了千寻智能近6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以及众擎机器人A1轮融资2。千寻智能,由前珞石机器人CTO和清华学者联合创立,其核心能力在于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旨在赋予机器人处理复杂桌面任务的能力;而众擎机器人,则由小鹏汽车前机器人团队创始人执掌,擅长打造从双足到全人形的各类机器人本体。这似乎印证了京东对“大脑”和“身体”并重的战略,尤其注重其在物流、仓储和末端配送场景下的实用性。
平台经济的“肉身”化
然而,京东的野心远不止于外部投资。今年三月,这家巨头便在内部成立了具身智能专项部门,并从商汤科技挖来高管沈徽主理此项业务。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意图将京东在客服、数字人和导购领域多年沉淀的大模型交互经验,迁移至具身智能领域。其核心的具现,便是今年七月重磅推出的“JoyInside平台”3。
JoyInside平台并非单纯的技术堆栈,它更像是一个旨在笼络机器人硬件厂商的“联邦制协议”,意在打造具备“高情商对话体验”且能适配多元场景的拟人化AI大脑。通过此平台,京东期望将自身的大模型能力注入各类物理终端,从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到陪伴型蛋形机器人乃至下棋机器人,构建一个“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具身智能生态4。这不啻于在物理世界中,再造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试图成为未来具身智能的“安德罗伊德”。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JoyInside平台,便是京东为这批新兴的“物理炼油厂”铺设的管道与操作指南。
这场竞赛的宏大之处在于,它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关乎资本的潮涌方向以及未来商业模式的重塑。当前,全球具身智能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仅在近期,美团领投的它石智航就完成了1.22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而京东领投的千寻智能和众擎机器人,也分别获得数亿元人民币的注资。这并非偶然,而是资本敏锐地嗅到了“机器人即服务”(Robotics-as-a-Service, RaaS)的巨大潜力。当机器人能够自主地完成清洁、送货、看护乃至更为复杂的制造任务时,它们将不再是昂贵的机器,而是可以规模化复制的“劳动力”,以及新的消费入口。
从物流仓库到家庭服务,从工业生产线到智慧零售终端,具身智能的应用前景广阔。京东凭借其供应链优势,可以预见其机器人在仓储分拣、末端配送等环节的深度应用。而美团则可能将重心放在餐饮服务、社区配送乃至更广泛的生活服务场景。这场由两位零售和生活服务巨头引领的具身智能竞速,不仅将重塑中国的数字经济图景,更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物理世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样本。未来的商业世界,将不再仅仅停留在云端和屏幕,它将变得有血有肉,可触可感。而在这场向“肉身”进军的战役中,谁能率先占领智能躯壳的制高点,谁就可能掌控下一代商业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