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丹·希珀,Every AI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以其仅15人的团队实现七位数营收,并几乎不编写任何代码的“AI优先”运营模式,颠覆了传统认知。他是一位深刻的AI乐观主义者,不仅预见AI将促进就业回流与通才崛起,更以其独特的融资理念和对“AI运营主管”的倡导,重新定义了效率、创新与企业发展的边界。
在旧金山的一隅,一家名为Every的AI原生创业公司,正以一种近乎“异类”的姿态,引领着AI时代的企业新范式。这家公司仅有15名员工,却每天发布AI新闻简报,推出多款AI产品,并运营着年收入数百万美元的咨询部门——而他们最惊人的标签是:工程师几乎不编写任何代码。Every因此被视为“AI优先”运营模式最激进的典范1。这背后,是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丹·希珀(Dan Shipper)对技术、组织和未来的深刻洞察与颠覆性实践。他不仅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更以其一系列“暴论”和独特理念,成为行业内最引人注目的思想领袖之一。
丹·希珀的魅力在于,他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家,而是躬身入局的实践者。他的公司正是他理念的活体实验室,Every所取得的成就,是他在AI洪流中航行,探索未来工作和组织形态的航海日志。
AI 时代的企业先锋:Every 的“不写代码”哲学
Every的核心业务是一个拥有约10万订阅用户的AI相关时事通讯,深受OpenAI、Anthropic等顶级AI实验室专业人士的青睐。除了内容,他们还孵化了一系列AI应用,如邮件管理助手Cora、文件清理工具Sparkle、内容自动化工具Spiral,以及已独立运营的AI文档写作工具Lex。所有这些应用,用户只需一次性付费即可使用。更令人称奇的是,支撑这些产品研发的,是一个几乎不手动编写代码的团队。
丹·希珀在访谈中强调,Every所做的,不只是模型跑分测试,而是对AI工具的“vibe check”——它在真实工作场景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如何。这种对实际体验的深切关注,促使Every一边创作内容,一边进行小实验,搭建小应用。他坚信,关于科技的好内容,往往出自那些真正使用和搭建产品的人。这种内容与产品共生的模式,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一整套内部AI工具,并最终转化为面向用户的产品矩阵。
Every能实现“高速运转”的核心秘密之一,是设立了一个在传统企业中闻所未闻的岗位:AI运营负责人(Head of AI Operations)。每周,丹·希珀都会与这位负责人凯蒂·帕罗特(Katie Parrott)会面,她的职责就是识别团队中任何重复性的工作,然后专门为其编写提示词、搭建工作流,尽可能实现自动化。
“因为大多数时候,大家每天火烧眉毛的事一大堆,很难静下心来想:我要不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做?”丹·希珀解释道,“一个AI运营负责人能帮大家把这些事情捋出来、做成自动化方案,而不是指望每个人自己抽时间去弄。我觉得这比指望业务人员自己动手靠谱多了。”
凯蒂·帕罗特的背景颇具启发性:她曾是内容代写人员,对AI充满热情,并在内容营销机构Animalz工作时习得了流程化和系统性思维。这种“懂业务流程、爱折腾、擅长写作、对AI充满热情”的复合型人才,正是AI时代企业效率飞跃的关键。Every甚至利用Claude Code写指令,自动扫描公司代码中的所有文字,生成Pull Request给编辑审核,极大地提升了文案校对和品牌调性的统一效率,这无疑是AI与软件工程深度融合的缩影。
颠覆性洞察: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暴论”
丹·希珀在AI领域抛出了不少“暴论”,挑战着主流的担忧与悲观论调。
AI 促进美国就业
在被问及哪些观点与众不同时,他率先提出了最“犀利”的观点:“我认为AI可能会成为推动美国就业岗位回流的最大动力之一。”2他承认,虽然AI会改变技能要求,但不会大规模抢走工作。原因有二:
- 服务普惠化: 廉价的智能服务将使企业法务、客服热线等高端服务从小公司甚至个人也能负担得起,从而催生大量新需求。
- 效率革命: AI能让从事服务业的人服务更多客户,大幅提升效率。例如,美国中西部本来在呼叫中心工作的员工,将能服务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用户。这将使得美国公司雇佣本土员工变得更划算,因为他们能用AI工具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他特别指出,大模型公司主要在美国,这为其乐观预测提供了支撑。
Claude Code 对非程序员的价值被低估
另一个丹·希珀认为被严重低估的工具是Claude Code,以及谷歌的Gemini CLI。他认为,虽然这些工具的终端界面对非程序员来说可能“吓人”,但它们能够访问本地文件系统、调用终端命令、甚至上网,并自主运行完成复杂任务,就像一个Agent。
他举例说,一个非技术用户可以要求Claude Code下载所有会议记录,然后分析其中回避冲突的瞬间,并生成总结。这与ChatGPT或普通Claude的聊天模式不同,Claude Code能真正处理大量本地文件,并长时间运行而不会出岔子。他预言,这类工具的特性将逐渐融入各种应用,用户只需“委派任务,让它去做”,传统界面将逐渐消弭。
“我觉得我们正进入一个新阶段:AI已经足够强大,很多传统界面都可以去掉了。用户不再需要时刻盯着它的具体执行过程,更多是‘委派任务,让它去做’。”
AGI 的独特定义:经济上划算的持续运行智能体
关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定义,丹·希珀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让智能体一直运行在经济上变得划算的时候。”他认为,判断AI进步的尺度在于你能给它的“自由操作时间”有多长。从早期的自动补全,到ChatGPT的问答,再到Claude Opus 4能自主工作几分钟甚至几小时,AI的“自主权”时间越来越长。
他想象的AGI状态是,让Claude Code一直运行、一直干活,永远不关掉也没关系,因为让它开着是值得的。它不必等待人类发号施令,而是像一个“青少年”一样自主生活。这里的“划算”不仅指运行成本,更指它能持续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这个定义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图灵测试的局限,聚焦于AI在实际生产力中的表现。
丹·希珀也强烈反感那些“AI会取代工作岗位”、“用了ChatGPT大脑就不工作了”之类的耸人听闻的论调。他用柏拉图反对写作会削弱记忆力的例子来类比:“我们一直在‘放弃一些能力以换取新的能力’。”他坚信,AI让人在某些任务上投入减少,却能在别的任务上投入更多,从而拥有更大的权力。他认为,就像没有人愿意回到一个全民文盲的世界一样,AI带来的进步同样是值得的。
此外,他还强调了“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的重要性,认为它对模型最终效果的影响至少有50%。这意味着,即使模型再强大,如何正确地喂给它上下文信息,才是释放其潜力的关键。Every公司内部甚至已在尝试“AI版CEO”,通过一套提示词和流程,将丹·希珀的判断标准固化下来,让团队成员在找他之前,先与这个“AI版的我”沟通,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团队哲学与人才培养:通才的崛起
Every的团队构成是其成功的又一关键。丹·希珀倡导“通才”文化,认为AI最棒的地方在于能随时提供任何领域的知识支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多面手。
以Cora产品团队为例,核心成员只有凯伦(Kieran)和尼提什(Nityesh)两人。凯伦的背景尤其特别——曾是初创公司的工程副总裁、CTO、创始人,还当过职业作曲家和面包师。尼提什更令人惊讶,他是ChatGPT面世后才开始学编程的。丹·希珀对此表达了“嫉妒”:“他能够以远超我们那代人的方式成长。”
“我认为,人们总是容易低估事物变化的速度,尤其是在技术变革初期。”3
这种快速学习能力在Every的团队中并非孤例。另一位同事亚历克斯·达菲(Alex Duffy),在短短两个月内,就通过频繁向ChatGPT学习,取得了之前需要一年才能获得的进步。丹·希珀认为,AI能够帮助新手快速成长,甚至直接跳过入门阶段。
在AI时代,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技能将集中在“管理”层面——管理模型而非具体执行。他将管理AI模型比作管理一个真人团队:懂得何时介入、何时放手、如何拆分任务、建立信任、做好复盘。他相信,当“管理”的成本被AI大幅降低后,每个人都能成为高效的管理者。
Every的产品团队实践了一种名为“复利式工程”(compounding engineering)的理念: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办法让下次做类似事情时更省力。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从头开始编写产品需求文档(PRD),而是通过优化提示词,让Agent自动生成规范的PRD。这样,工程效率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累积提升。Cora产品仅靠两人(加上15个Claude Code实例)和约30万美元的总开发成本,就实现了2500个活跃用户,每天处理几百万封邮件的惊人规模。
他们甚至同时使用多个智能体,如ChatGPT、Claude Code,以及GitHub集成的Friday和Charlie。丹·希珀认为,不同的模型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擅长领域,就像团队里搭配不同性格的成员一样,组合起来效果更佳。
独特商业模式与融资理念:“不想筹集太多资金”
与硅谷普遍追求“超大规模”的创业文化不同,丹·希珀对资金的态度显得格外清醒和“反常”。他真心希望产品能帮助更多人用上AI,过上更美好、更个性化的生活。他认为,公司的立足根基在于建立一个“内部创意游乐场”,员工可以在这里冒险,做一些稀奇古怪、毫无意义的探索。
“我一直不想筹集太多资金,因为这会让公司陷入一种害怕出错、被迫全力以赴的状态。身为创始人,我会尽可能保持从容的回旋空间,保持这种边做边玩的感觉。”
Every在创作者经济巅峰期仅筹集了一轮70万美元的种子前融资,并特意向投资者解释“这可能不算风险投资,别指望我们后续会继续融资”。最近,他们又从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和Starting Line VC那里获得了200万美元的“SIP种子轮”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允许公司随时退出,以保持心理上的“更大风险承担能力”,避免被“巨额数字”迷惑双眼。他认为,Reid Hoffman等投资方在理念上与他们更加统一,更看重公司的创新内核和影响力,而非仅仅追求规模。
丹·希珀深信,有很多方法都可以产生影响,打造一家价值100亿美元的企业只是其中一种;另一种方法则是真正改变人们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这种“影响比业务规模更重要”的理念,是他驱动Everything前行的核心。
除了内容和应用,Every还拥有一个快速增长的咨询业务。他们帮助大型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传统大企业实现“AI优先”转型。他们的服务流程包括:深入了解客户工作流程、识别AI优化点、交付洞察报告、开发AI聊天机器人和数据仪表盘、定制培训课程,并最终帮助客户搭建自动化流程。
丹·希珀指出,公司能否成功采用AI,最核心的指标是CEO自己有没有在用ChatGPT或其他聊天机器人。如果CEO带头示范,积极分享使用经验,就能有效点燃团队积极性,并设定合理预期,推动AI真正落地。他透露,那些应用得好的公司普遍感觉是:“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我们完成的工作量比以前大多了。”这种效率的提升,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非裁员。他坚定地表示:“我目前还没看到企业说‘好,我们要因此裁人了’,我也不想做那种鼓吹裁员的顾问,我不屑做这种事。”
丹·希珀的思考远不止于当下的技术。他早在AI Agent兴起之前就提出了“资源分配经济”(allocation economy)的概念。他发现,自己使用AI工具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类似“管理”的工作上:如何清晰描述问题、收集有效信息、组织问题、选择模型、分解任务、实时反馈、设定目标和评价标准——这些都与管理一个真人团队的核心工作如出一辙。
他认为,当“管理”的成本被AI大幅降低后,每个人都能成为高效的管理者。未来最值钱的技能是评估人才、制定愿景、把握品味以及何时深入细节。而AI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逆转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专业化分工”趋势。有了AI的知识支持,每个人都像口袋里揣着“上万名博士”,能够保持“多面手”的发展,应对专业挑战。这种“通才”的崛起,将使得更多小型组织得以蓬勃发展,每个人都能发挥创造力,而非成为巨无霸公司里的螺丝钉。
在丹·希珀看来,软件正在变成一种内容形式,未来会出现完全不同于如今的软件形态,即使不懂编程,非技术人员也可以轻松构建、启动并运行这类新软件。这就像“好莱坞大片和YouTube短片的区别”。他相信,Every的经验,这种将内部成功经验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将在三年后成为常态,彻底改变软件开发的格局。丹·希珀,正是站在AI浪潮之巅,以其深邃的思考、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未来企业与工作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