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机器人赛道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智元、宇树等初创公司以惊人速度冲刺上市,半年内吸金逾300亿元。然而,在这场以AI为燃料的“速度与激情”背后,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商业化场景仍待验证的现实,正对估值泡沫提出严峻拷问。
在当下全球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中,中国机器人领域却上演了一出令人眩目的“速度与激情”。这并非好莱坞大片的续集,而是真实世界的资本狂欢。故事的中心人物,莫过于成立仅两年半的明星公司智元机器人。7月初,一纸“买壳”公告震动A股市场:智元关联公司豪掷近20亿元,意图控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市场的回应是教科书式的:上纬新材股价连续九个“20cm”涨停,市值在短短数日内从31亿元飙升至162亿元。这场资本的炼金术,直接将智元机器人的估值推上了超过150亿元的天际。
这并非孤例。几乎在同一时间,机器人赛道的另一位“当红炸子鸡”——宇树科技,也正式启动了上市辅导程序。智元与宇树的“竞速IPO”,不过是冰山一角。根据最新数据,仅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内地机器人行业的融资额已突破300亿元1,投融资事件高达158起,这一数字不仅远超2024年全年,相较于2024年上半年约75亿元的融资额,增长率更是飙升了惊人的400%。
热钱汹涌,堪称“前所未有”。从红杉、高瓴、源码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到腾讯、美团、小米、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无一例外地将目光聚焦于此。7月初,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紧随其后,云深处、它石智航、小雨智造同日官宣新融资,金额从1亿元至1.22亿美元不等;星海图接连完成两轮超1亿美元战略融资;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等三家公司同步官宣,融资总额超16亿元1。这股投资热潮的力度,仿佛在昭示一个新共识: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时代的“应许之地”。
资本的狂欢与盈利的拷问
然而,在这场资本的盛宴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清醒剂”也开始浮现。当成立仅两年半的智元便能冲刺上市,而众擎科技、星海图、星动纪元等新秀更是2023年末才呱呱坠地,成立于2016年的宇树科技,在这样的“后浪”奔涌中,俨然成了机器人领域的“老兵”。这种以“互联网闪电战”思维打造具身智能产品的模式,是否适用于需要深厚技术积累和漫长商业化验证的重工业赛道?
现实往往比概念更为骨感。以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为例,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行业先驱,于2023年在港股上市,目前市值约340亿港币。其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虽有增长,达到13.05亿元,但仍处于亏损状态1。即使是跳出人形机器人范畴,聚焦于仓储物流这一已实现大规模应用的赛道,领军企业极智嘉(成立于2015年),今年7月成功登陆港股,市值约190亿港元,2024年营收逾24亿元,规模可观,但同样未能摆脱亏损的泥潭1。
持续亏损,是悬在绝大多数机器人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因如此,宇树科技的财务表现才显得格外突出。据其创始人透露,宇树年营收已逾10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1亿至2亿元,这份成绩单让投资者给出了50至100倍的市销率,甚至千倍市盈率的乐观预期1。宇树的底气,在于其在四足机器狗这一细分赛道的绝对统治力,其全球市场份额接近70%1。这揭示了一个朴素而颠扑不破的商业逻辑:找到一个能落地的场景,形成商业闭环,远比宏大的叙事更为重要。
毋庸置疑,AI大模型的赋能为机器人赛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资本的涌入正在以非凡的速度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成熟。然而,当智元、宇树等公司争相涌向交易所,以及背后奔涌的千亿热钱,我们不得不警惕。从高估值到高利润,从实验室的技术原型到千家万户的可靠商品,人形机器人乃至整个机器人产业,仍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跋涉。在这场科技与资本共舞的盛宴中,最终决定成败的,并非速度,而是能否真正抵达盈利的彼岸,而非仅仅停留在梦想的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