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泡沫:当数字管家变身“弗兰肯斯坦”,谁将为那失落的黄金买单?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曾被奉为人工智能下一圣杯的通用AI Agent,正遭遇商业化的严峻挑战,其过度依赖大型模型API、成本高昂且价值模糊的模式,导致市场泡沫迅速破裂。成功的路径正转向垂直细分领域,通过明确的投资回报率、数据壁垒与生态建设,方能从“烧钱”游戏走向可持续盈利。

曾几何时,科技界对“AI智能体”(AI Agent)的憧憬,犹如淘金热时期对那一片片据说蕴藏着无尽财富的矿区。今年3月,随着Manus的横空出世,一段“智能体自主完成任务”的演示视频在网络上掀起狂澜,仿佛预示着一个由数字管家主宰的新时代即将降临。200万用户蜂拥而至,内测码被炒至天价,硅谷的顶级风投亦闻风而动,_7500万美元_的巨额注资将Manus的估值推向_5亿美元_的高峰,一切迹象都指向:AI的下一个“ChatGPT时刻”业已到来。

然而,短短_130天_,这场由屏幕上的流畅演示所点燃的狂欢便戛然而止。当首批尝鲜者拿到那张昂贵的“入场券”(每月_19至199美元_)时,他们赫然发现,期望中的全能助手竟是一堆随时可能“卡壳”的模型能力剪辑与拼接。用业内人士更不留情面的话来说,这不过是“AI套壳智能体”——一个依赖于OpenAI的GPT-4和Anthropic的Claude等第三方大模型API的“数字傀儡师”,一旦脱离预设脚本,便手足无措,甚至能将猫狗的和谐画面“缝合”成一个怪诞的“弗兰肯斯坦”式生物1。Manus的窘境并非孤例,另一家明星Agent企业澜码科技也因融资断裂而陷入困境,这不禁让人反思:这场对通用智能体的集体迷恋,是否终将演变成一场泡沫的破裂?

通用Agent:从“空中楼阁”到“皇帝的新衣”

这股破灭的幻象,其根源在于通用AI Agent所患的“大模型依赖症”与“泛而不精”的通病。市场上的通用Agent产品,其核心竞争力并非源于原创的底层技术,而是对现有头部大模型API的简单调用与封装。这种“接收输入→调用模型→解析输出→展示结果”的简陋逻辑,虽开发门槛低、上线速度快,却也意味着极度的同质化和脆弱的护城河。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90%的Agent市场会被大模型吃掉”2,这无疑是对那些仅靠“讲故事”吸引资本,却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缝合怪”们的当头棒喝。一旦大模型接口价格上涨或政策生变,这些“空中楼阁”便摇摇欲坠。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号称“全能”的通用Agent,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流于宏大叙事,却缺乏清晰的产品定位。它们试图包揽从简历筛选到股票分析的各项任务,结果却像一把过于钝的瑞士军刀,看似功能繁多,实则无一精通。麦当劳与IBM合作开发的AI Agent,在真实餐厅环境下因频繁出错而被迫放弃,便是企业客户对这种“技术泡沫”投出的不信任票。当投入巨资却换不来预期的效率提升,投资回报率(ROI)的考量,便会毫不留情地击碎那些美好的科技幻想。

高昂的运营成本与模糊的商业价值,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通用Agent需要调用多个大模型API,其token消耗量远超专业Agent,加之任务泛化性带来的巨大算力与工程资源投入,使得其成本居高不下。然而,许多初创公司却盲目沿袭互联网时代的“先圈用户后变现”模式,忽视了通用服务的高成本特性。这种“高成本、低转化”的矛盾,一旦遭遇资本寒冬,便迅速演变为现金流危机。Gartner的预测犹如一记警钟:到2027年,约40%的AI Agent项目可能因成本失控或商业模式不清晰而被淘汰1。Manus的故事,不过是这场大浪淘沙中,第一块被潮水冲刷上岸的礁石。

突围之路:从“秀肌肉”到“造血机”

在这一片“哀鸿遍野”之中,仍有少数企业逆势而行,不仅存活下来,更跑通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它们的成功并非源于更宏伟的愿景,而是扎实的“技术+场景”落地,以及对商业价值锚点的深刻理解。

首先,“小而美”优于“大而全”。那些试图打造“万能助手”的通用Agent,最终发现自己既无法超越通用大模型,又难以在具体场景中真正落地。而成功者,如GenSpark,则在垂直领域深耕,将智能体深度嵌入客户的业务流程,从而建立起技术和数据壁垒。GenSpark在发现AI搜索领域已被巨头垄断后,果断转型聚焦办公自动化、数据分析和文件管理等企业刚需场景,在短短_45天内实现了3600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_1。其金融行业客户撰写投资研究报告的时间从三天缩短至八小时,学术机构用户文献综述效率提升_50%_1。这些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远比那些“改变世界”的空洞宣言更具说服力。

其次,解锁客户的_“付费意愿”至关重要。企业客户购买AI Agent,绝不仅仅是为了其技术概念,而是为了可量化、可审计、可节省成本的解决方案。Salesforce的Agentforce之所以能在上线一年内吸引_5000家机构部署并实现10亿美元年化收入1,正是因为它兼具“可解释”和“按需付费”两大特性:每个AI决策都能回溯推理过程,降低了企业信任门槛;同时提供按对话次数付费的灵活模式,使成本结构更为透明。这表明,在商业世界里,算法的优雅远不如其带来的真金白银更具吸引力。

最后,构建_“数据反哺与社区创新”的生态护城河,是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产品必须“越用越聪明”。成功的专业型Agent通过在真实场景中收集大量用户反馈,构建数据闭环,进而反哺智能体快速迭代。例如,医疗Agent PathChat在积累了大量独家医学数据后,其肿瘤识别准确率从_78.1%提升至89.5%1,进一步巩固了其专业护城河。而Salesforce通过开放Agent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创建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平台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将单一产品提升为难以撼动的生态系统。

简而言之,那些在AI Agent寒冬中仍能挺立的企业,无不是将技术与特定场景深度结合的务实者。他们洞察市场的真正需求,而非沉迷于炫技。Manus的故事或许是对急功近利的警示,它提醒着整个行业:AI Agent的使命,在于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而非资本游戏中的空中楼阁。任何渴望超越昙花一现的技术,唯有脚踏实地、聚焦真实场景、创造可量化的价值,才能真正走出困局,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引用


  1. Manus“跑路”风波背后,AI Agent的商业化困局·电子工程专辑·(2025/7/22)·检索日期2025/7/22 ↩︎ ↩︎ ↩︎ ↩︎ ↩︎ ↩︎

  2. 90%被大模型吃掉,AI Agent的困局·OFweek人工智能网·(2025/7/22)·检索日期202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