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之躯的内卷:工业机器人如何从“风口”跌入“风暴”中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曾经被视为工业自动化明珠的机器人产业,正面临一场残酷的资本与市场淘汰赛。中国制造商在市场份额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泥沼中,普遍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正通过资本市场“补血”、战略并购“卖身”及押注高端化、全球化和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寻求生路,这是一场对企业战略远见和资本配置效率的终极考验。

工业机器人的世界,曾经是自动化梦想的殿堂,如今却成了资本追逐与残酷淘汰的竞技场。当全球制造业版图在自动化浪潮中被重塑,中国市场无疑是这场宏大叙事的中心。十年间,国产机器人品牌从国内市场份额的不到三分之一跃升至半壁江山,这份成就足以让任何观察者为之侧目。然而,在这份表面光鲜的背后,一场达尔文式的筛选正悄然上演,将那些曾被资本热捧的“风口”企业,无情地抛入利润稀薄、生死攸关的“风暴”中心。

资本的狂欢与残酷现实

一个普遍的悖论是,在业绩普遍承压,甚至巨额亏损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企业却掀起了一波赴港IPO的热潮。1 尤其在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的18C章似乎成了这些“未来科技”的救命稻草——一个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开辟的上市通道,如今也成了工业机器人厂商的权宜之计。国产“一哥”埃斯顿2 寻求“A+H”上市,翼菲科技、斯坦德机器人亦争相叩关,共同编织了一幅资本市场“补血”的急迫画卷。

然而,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却如同冰冷的机器臂般,精准而无情地揭示了行业的残酷现实。埃斯顿,这位曾领跑国内市场的佼佼者,2024年营收较上年下滑13.8%,更令人咋舌的是,其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700.1%,亏损高达8.10亿元人民币。3 节卡机器人虽在四家赴港企业中独树一帜,实现了微薄盈利,但其营收规模与巨头相比仍显稚嫩。至于斯坦德和翼菲智能,则持续深陷亏损泥潭,三年合计亏损分别逼近2.73亿元2.4亿元4 这种“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象,恰恰是市场需求增速未能匹配企业盲目扩张速度的直接后果。

价格绞肉机与利润薄冰

造成这种窘境的核心原因,是下游传统行业需求趋近饱和,而新兴行业尚在萌芽,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能相对过剩。市场中的同质化竞争者如潮水般涌入,将曾经的高利润领域生生拖入了“内卷化”的泥潭。价格,成为这场战役中最血腥的武器。

据高工机器人统计,2025年上半年,部分头部厂商的供应价格再创新低:SCARA机器人单台价格下探到万元水平,一年时间降幅高达50%;6kg负载六轴工业机器人价格也跌至2万多元5 这无异于一场自杀式的“割喉战”,企业为了消化产能、抢夺订单,不得不牺牲利润,导致毛利率普遍承压。埃斯顿的整体毛利率降至29.57%,并坦承这是“为应对市场竞争推进大客户战略,平均销售价格有所降低”的代价。6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即便是曾雄霸全球市场的瑞士巨头ABB,其机器人业务在过去两年也经历订单量和营收的大幅收缩,2024年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仅为12.1%,在中国市场出货量仅排第六,这或许也是其萌生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念头的重要诱因。7

一些企业,如连亏三年的上海机器人龙头新时达,最终选择投身巨头麾下,被海尔以超25亿元的价格收入囊中,成为其工业互联网生态的一员。8 这种“卖身”不仅是缓解现金流压力的无奈之举,更是行业整合与洗牌的清晰信号。美的收购库卡,上海电气入股发那科,皆是此中先例,如今这种趋势正蔓延至国产新贵。

求生之路:出海与新智能前沿

面对低端内卷的困境,企业们并非坐以待毙。万联证券犀利地指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三重跃迁”:从汽车独大到多行业爆发的需求跃迁;从组装集成到核心部件自主攻关的技术破壁跃迁;以及从国内市场主导到出海抢夺高端市场的全球化突围跃迁。9 逃离价格绞肉机,突破“卡脖子”技术,向“高精度-高柔性-高智能”方向升级,成为少数幸存者的共识。

全球化是摆脱国内市场饱和与价格战的有效途径。埃斯顿正积极布局全球化业务,尽管2024年境外销售收入有所下滑,但其表示2025年将继续拓展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并借力国内新能源汽车等头部客户的“出海”机遇。10 斯坦德和节卡机器人也加快了海外步伐,尽管海外收入占比仍不及国内,但增速喜人。

更具前瞻性的策略,是押注高端技术具身智能。当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沦为红海,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广阔前景,无疑成了新的灯塔。斯坦德推出了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翼菲智能亦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11 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等头部企业也纷纷通过合作或自研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如埃斯顿酷卓发布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其全身一体化关节模组皆由埃斯顿酷卓全自主研发。12

然而,这条新赛道并非坦途。具身智能的核心壁垒在于大模型的加持,而中国在硬件技术和供应链成熟度上仍需时日。即便如此,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是这些企业避免成为“钢铁僵尸”的最后稻草。节卡机器人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逐年上升,2024年高达21.53%13 这份对未来的押注,或许能帮助它们在下一个技术周期中,抢占先机,成为真正的“智能制造”领导者。

最终,这场工业机器人的生死时速,将筛选出那些真正拥有技术壁垒、高效资本配置和全球化视野的企业。那些未能及时转型或融资“补血”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成为自动化革命进程中的一堆废铁。

引用


  1. 机器人赛道掀起港股上市潮!12家公司年内递交申请,多数仍陷亏损·中新经纬· (2025/7/9)·检索日期2025/7/22 ↩︎

  2.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3.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4.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5.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6. 未盈利企业资本新局:12家机器人公司抢滩港股·证券时报·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7.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8.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9.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10.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11.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12.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

  13. 2025年工业机器人淘汰赛下生存现状:IPO、卖身与自救·新浪财经· (2025/7/17)·检索日期202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