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们的机械臂之舞:具身智能的冰与火之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京东与美团等中国科技巨头正以高强度资本投入,竞逐具身智能赛道,意图通过自动化重塑供应链与本地生活服务效率。这场万亿级市场争夺战不仅关乎技术领先,更在于如何将前沿创新转化为可规模化、经济可行的商业价值,而商业化落地仍是其面临的冰冷现实。

在人类向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圣杯疾驰之际,一场更为务实,却同样宏大的战役已然在中国数字经济的腹地打响:科技巨头们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具身智能”这片被视为AI终极形态的“应许之地”发起冲锋。倘若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这些行走、感知、并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机器人,无疑是那最精密的“钻井平台”。然而,在这片由资本与梦想浇灌的战场上,火热的投资浪潮与冰冷的商业现实,正奏响一曲引人深思的“冰与火之歌”。

多年以来,本地生活服务的巨擘美团,一直在这具身智能的牌桌上扮演着下注最凶的玩家。其触角早已伸向无人配送车、无人机,并以“买下半个赛道”的气势,将宇树科技等一众明星机器人公司揽入怀中。但在七月流火之际,另一位数字经济的巨擘——京东,以一场精心编排的“闪电战”,正式宣告了其不容置疑的入场。短短一日内,京东密集宣布领投了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三家顶尖企业1。此举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一次昭告天下的“肌肉秀”,其背后传递的信号远超资金本身。

京东的这套组合拳,打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栈布局,野心昭然若揭。对千寻智能的投资,如同为机器人大军押注最关键的“大脑”,获取其实现通用化、完成复杂任务的顶层AI能力——毕竟,在机器人军团中,智慧才是真正的统帅。而逐际动力,这家在运动智能领域声名鹊起的公司,则为京东的机器人装上了可靠的“双腿”,确保它们能在京东庞大的仓库和多变的配送路线中稳定穿行。至于众擎机器人,其手握极致的成本控制这一王牌,将人形机器人成本压缩至_10万元人民币以内_,这无疑是为具身智能的大规模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使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经济方案。京东方面反复强调,其投资目的聚焦供应链场景,这并非空穴来风——它既是技术提供方,又不差钱的投资人,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这个赛道上“最饥渴、最直接的终极客户”。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了京东在牌桌上无可比拟的议价权与战略主动性。

铸造数字时代的铁甲雄兵

如果说外部投资是京东构建机器人蓝图的第一步,那么其内部的组织变革和平台战略,则是在为这支“机器人兵团”注入灵魂、明确指挥体系。今年七月,京东正式推出了一个名为“JoyInside”的平台,这个名字巧妙地致敬了经典的“Intel Inside”,其野心不言而喻:成为机器人时代的智能核心。2 “JoyInside”的核心,是将京东“言犀”大模型驱动的对话式AI,像一个可插拔的“智能模块”,植入到广泛的第三方硬件中,包括机器人、机器狗、AI玩具等。它如同一个指挥中心,将京东散落在各个业务线的资源——言犀大模型的技术积累、京东物流的场景数据、京东商城的销售渠道——进行高效协同和整合。

比平台更具决定性的是组织。今年三月,刘强东亲自现身香港,密集考察具身智能项目,随行的两位副总裁级别人员,一位是京东物流研发技术总负责人何田,另一位则是具身智能项目负责人沈徽,这清晰地表明了高层对AI在实际场景应用的重视。随后,京东零售也成立了“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标志着机器人业务在京东内部的战略地位已从过去的探索性项目,升级为核心的战略性业务单元。

至此,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完整战略图景已经清晰可见:通过战略投资,锁定头部公司的前沿硬件技术和核心能力;以“JoyInside”平台为核心,打造标准化的AI操作系统,赋能广泛的生态伙伴;依托新成立的业务部门,强力推动技术在自身核心业务(物流、零售)中的落地应用,并通过电商渠道将成熟产品推向市场。这种全链条通吃的布局,暴露了京东的终极野心:在即将到来的自动化商业时代,不仅要参与其中,更要通过开放合作,快速抢占行业标准的话语权,正如当年微软在PC时代所做的那样。

“冰与火”的万亿级赛道

当巨头们挥舞着支票簿冲入赛道,整个具身智能行业呈现出一片“火”热的繁荣景象。机构测算,这会是个到2050年保有量超_3亿_,上下游产业链高达_1.7万亿美金_的市场。宇树在今年完成股改并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巧妙打通融资通道,其他具身智能公司也加速融资步伐,一场IPO的敲钟竞赛已然打响,资本的狂热令人目眩。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商业化落地难的“冰”冷现实,却依然是每一位入局者都必须面对的考验。高昂的成本、核心技术的瓶颈、以及缺乏大规模、可验证的商业应用场景,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一语中的:“未来三到五年甚至五到十年的时间,整机厂商需要花非常多的投入在研发,以及硬件端、软件端、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立,和下游客户共同开发新的产品等,这对于整机厂商提出比较高的财务要求。”3 在她看来,目前很难判断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那么,具身智能的“生机”究竟在何处?业内普遍认为,在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实现之前,工业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将是其最先规模化应用的场景。这并非最性感,却能实实在在产生收入、打磨技术的方向。优必选如今的战略重心已大幅转向工业领域,其Walker S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蔚来等多家车企的工厂进行实训,执行质检、贴标、搬运等任务,可谓是“在螺丝钉里寻找金子”。

展望未来,具身智能赛道的格局将如何演变?一种可能是“巨人的游戏”。像京东、美团这样的巨头,凭借其庞大的自有应用场景和雄厚的资本,正在构建垂直整合的“围墙花园”。他们可以内部消化高昂的研发成本,通过提升自身运营效率来证明机器人的价值,而不必急于在公开市场上实现盈利。京东今年618期间,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_3倍_,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更是增长了_17倍_,这清晰地表明,京东既是技术的应用场,又是产品的销售渠道,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了它无可比拟的战略耐心和内部循环能力。4

对于独立创业公司而言,其出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在合适的时机被巨头收购,成为其生态版图的一部分;要么在巨头们的核心业务之外,找到一个足够垂直、足够深入的利基市场,成为那个能在巨兽脚下求得生存的“小而美”的生物。所有通往罗马的道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场万亿级赛道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当巨头们的机器人军团已经集结,创业公司的IPO战鼓也已敲响,但谁能最终穿越融资狂热与商业化困境交织的“冰与火之歌”,走到胜利的终点,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最终的赢家,必然是那个能最好地弥合资本炒作与明日现实之间巨大鸿沟,在真实场景中迅速找到创造价值机会的玩家。

引用


  1. 京东、美团、阿里争相下注大厂“抢投”具身智能·新浪财经(2025/7/21)·检索日期2025/7/23 ↩︎

  2. 京东美团杀入了同一片战场·腾讯网(2025/7/22)·检索日期2025/7/23 ↩︎

  3. 京东美团杀入了同一片战场·东方财富(2025/7/22)·检索日期2025/7/23 ↩︎

  4. 京东、美团、阿里争相下注大厂“抢投”具身智能_机器人_融资·搜狐(2025/7/21)·检索日期2025/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