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理怀:当开源成为战略杠杆,AI大模型如何共创未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Mark Collier,这位Linux基金会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总经理,以其跨越技术与商业的独特视角,将开源视为对抗科技巨头的终极战略杠杆。他倡导在AI时代构建一个开放、多元且充满信任的全球协作生态,坚信唯有共享才能驱动真正的进步。

在北京的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现场,当Linux基金会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总经理Mark Collier(柯理怀)谈及“开源”时,他的眼神里闪烁着一种超越技术范畴的坚定与远见。他并非仅仅将开源视为一种编码方式,而是一种深刻的协作哲学,一种足以重塑行业格局、抗衡巨头的战略基石。在他的叙述中,个人的职业顿悟与宏大的行业变革交织,勾勒出一位思想领袖在技术浪潮之巅的独特画像。

技术突破的背后:从商业协作到生态共建

柯理怀的开源之路并非始于纯粹的技术探索,而是在一次次商业合作的实践中,逐渐显露出其深层价值。他最初在戴尔与雅虎之间促成战略合作,旨在建立信任,共同开发产品。在那段经历中,他经历了一次关键的“顿悟”:

“我逐渐意识到:当两家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产品时,创造的价值会远超单打独斗。”

这并非简单的1+1>2,而是协同效应的巨大涌现。这份认知,为他日后拥抱开源埋下了伏笔。在雅虎后期,同事伊恩·罗杰斯(Ian Rogers)的启发,则彻底点亮了他对开源社区的理解,使其意识到开源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终极的业务发展与生态构建工具”。它从传统的双边合作,跃升为“多边对多边”的协作模式,能够让三家、三百家甚至更多主体共同参与,创造出几何级的价值。

而真正推动他投身开源洪流的,是加入Rackspace后的一次云计算会议。WordPress创始人Matt Mullenweg在台上的一席话,如当头棒喝:

“如果你想与 Amazon、Google 和 Microsoft 竞争,唯一能获得真正杠杆效应的方式就是开源。”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柯理怀。他立即认识到,如果要在云计算领域与科技巨头抗衡,唯一的途径是共建一个开放生态系统,而非试图将所有顶尖人才招至一家公司麾下。这直接促成了OpenStack项目的诞生,也奠定了柯理怀此后数十年致力于开放生态系统协作的信念基石。

对未来的预判:AI原生计算与Agent的标准化浪潮

AI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开源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柯理怀敏锐地指出,生成式AI与传统软件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尤其在于其“非确定性”的特性。传统软件追求可复现性与精确一致的结果,而大语言模型的设计目标却恰恰是多样化甚至“涌现”式的输出。

“生成式 AI 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本质上是为了每次运行都可能生成不同的结果,这种行为是设计使然,而非异常。”

他用“幻觉”一词来类比这种差异——在要求严谨的场景中,它可能是问题;但在艺术创作等领域,它反而是创造力的体现。这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应用AI,而非简单套用传统软件工程的范式。

如今,他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AI原生计算栈(AI-native computing stack)”,其中推理是核心,而Agent系统则与推理紧密相连。他预见,正如Kubernetes在云原生时代成为平台级基础设施一样,Agent相关的技术堆栈也可能成为下一个开源平台。Linux基金会在这其中将扮演关键角色,效仿CNCF在Kubernetes时代推动标准化的成功经验。近日,Google将Agent-to-Agent(A2A)协议纳入Linux基金会旗下1,正是这一趋势的有力例证。柯理怀对此充满期待:

“Linux 基金会在推动标准制定、搭建中立治理结构、构建开放社区等方面经验丰富,并且致力于打造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大平台。”

他深知,标准的建立是构建凝聚力生态的关键第一步。

生态共建的哲学:开放协作与信任的基石

在“开源”的定义日益模糊的大模型时代,柯理怀展现出其务实而包容的一面。面对“完整开源”与仅开放模型权重之间的争议,他秉持“越开放,我们就能取得越多进展”的信念,但并非教条主义者。他将开源视为一个光谱,而非非黑即白的定义,即便是部分开放也具有其价值。

“我更倾向于一种务实的态度,把开源看作是一个光谱,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定义。哪怕只分享权重,也很有意义。”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Meta LLaMA系列模型的商业限制是阻碍其推广的障碍2,并呼吁Meta能更开放。他相信,如果像DeepSeek这样没有商业限制的模型能获得广泛关注和应用,将促使更多厂商走向开放。

对于中国大模型在开源方面的进展,柯理怀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引用黄仁勋的观点,认为全球一半的AI研究人员都在中国,中国的一些开源模型已让全球研究者和开发者得以使用和研究,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然而,他也指出中国大模型走向国际仍需解决的挑战:

“如果一个项目虽然‘开放’,但只由单一厂商主导,虽然比闭源强,但仍然难以实现真正的全球参与……我们称这种方式为‘把东西扔过墙’,它并不利于建立参与感。”3

他强调,构建一个真正全球化、具有多样性的开源社区,提供一个中立的平台,并促进透明与信任,是实现广泛参与的关键。只有从“使用者”转变为“贡献者”,才能真正壮大生态。

启示与展望:从小处着手,共筑未来

面对年轻开发者和学生,柯理怀的建议充满了务实与人文关怀。他鼓励从微小贡献开始,无论是提交Bug修复、参与代码审查,还是参加线上线下社区活动。他强调,参与社区的方式不局限于编程,整理文档、参与讨论都是有价值的贡献。

“找准一个你能帮上忙的点,抱着‘我来帮忙’的态度进入社区,大家通常都会非常欢迎你。哪怕是最小的贡献,在刚起步阶段也绝不微不足道,而且它是一个可以逐步积累并扩展的开始。”

他深信,每一次小小的“砍柴挑水”式贡献,都能为个人打开通往职业成功的大门,也能为整个开源社区的健康运转注入不竭动力。从他的职业生涯轨迹,到他对AI时代开源生态的深刻洞察,柯理怀不仅是一位技术推动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倡导协作共赢的哲学家。在AI巨变前夜,他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根植于最广泛的开放与协作之中。

引用


  1. 开源力量再扩展:Agent2Agent协议加盟Linux基金会·万维易源·(不详)·检索日期2024/07/23 ↩︎

  2. 开源竞速:AI 大模型的「Linux 时刻」降临·Foresight News·(不详)·检索日期2024/07/23 ↩︎

  3. 中国大模型如何破圈?开源不能太“独角戏”,也不是“上传GitHub 就完事儿”·腾讯云开发者·(2024/06/27)·检索日期2024/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