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一线城市机场的AI广告“乱斗”揭示了大模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这不仅是品牌抢占用户心智的营销战,更是科技巨头与新锐企业在商业化路径和未来价值上的深层博弈,预示着AI产业正从技术爆发期走向商业价值验证的关键拐点。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的机场,正成为AI大模型厂商们激烈争夺的“新战场”。从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醒目位置,到杭州萧山机场的巨幅广告牌,阿里云、百度云、京东云等云服务巨头,以及第四范式、九章云极、DeepSeek、智谱等AI新锐,纷纷将“AI”字样及其解决方案铺满商务人士的必经之地。这场高举高打的线下广告战,不仅是科技巨头们一场“过亿”级别的市场宣言,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当前中国AI大模型产业的竞争格局、商业化焦虑与未来走向。
当前产业格局分析
一线机场的广告牌,历来是企业实力与市场雄心的晴雨表。如今,曾经被奢侈品和传统汽车品牌占据的黄金广告位,正被“AI就用阿里云”、“百度云大模型”等标语所取代,这种转变本身就传递出强烈的信号。据观察,阿里云的投放规模达“过亿”级别,而百度云更是拿下每年至少千万元起的最昂贵位置1。这股热潮甚至席卷了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联通)、硬件厂商(联想)和新能源车企,无不试图将自身业务与AI深度绑定,宣示其在AI时代的战略布局。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杭州萧山机场,过去两年以AI大模型、云计算为代表的IT互联网广告,已占据广告营收的20%,仅次于食品饮料行业。中天盈信(CODC)数据库显示,近五年全国机场的软件类目投放花费正快速增加。这种集中投放不仅限于机场,还延伸至北京中关村等AI公司密集区域的地铁广告,形成“贴脸开打”的竞争态势。厂商们不惜重金抢占核心点位,如安检入口、到达大厅出口及行李转盘上方,因为这些位置能最大化曝光给核心商务人群——这些占机场客流七成,且是AI产品主要买单方的企业和政府决策者。
营销战背后的战略意图与商业逻辑
这场线下广告“乱斗”并非简单的烧钱营销,而是多重战略意图与商业逻辑的交汇体现。
首先,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市场信号与品牌宣示。在AI大模型技术日新月异、市场格局未定的当下,大手笔的机场广告能够迅速建立品牌认知度和行业领导力,向市场、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释放“我们已全面入局并投入重金”的信号。对于阿里云这类有服务器业务的To B厂商而言,这更是明确的“打仗”宣言,意在震慑对手,争夺有限的企业级客户。
其次,精准触达高价值目标客户是其核心商业逻辑。机场作为商务精英、企业高管和决策者的主要流动枢纽,为AI厂商提供了其他渠道难以比拟的高质量流量。例如,DeepSeek曾在深圳机场投放带二维码的广告,直接销售一体机并提供“扫码立减2000元”的优惠,这正是针对企业主的高度定制化营销。这种场景化的精准营销,旨在将AI解决方案直接推送到能够拍板决策的关键人物面前。
再者,人才争夺与生态构建的隐性战役也穿插其中。钉钉在北京大兴机场打出“AI时代……欢迎创业来杭州”的广告,巧妙地将城市引力与AI浪潮结合,吸引潜在人才。火山引擎在阿里大本营杭州与阿里云并肩,也体现了在核心区域争夺市场和人才的意图。这种生态级的渗透与扩张,是AI巨头们打造自身护城河的关键。
从投资逻辑来看,不少厂商会选择在密集融资或重要业务发布窗口期进行短期、高强度的机场投放,以期迅速提振市场信心、提升估值。智谱的短期地铁广告投放就与当时的融资节点相吻合,这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声量”和“可见度”的追求。
商业化进程的冷思考与未来挑战
尽管机场广告看似一片繁荣,但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商业化前景,仍需保持清醒的“冷思考”。正如一位机场广告代理人士所言,她观察到“新的大模型和AI应用机会真起来了吗?”这个疑问,道出了行业普遍的焦虑。
当前大部分AI厂商的机场广告投放,更多是依托原有业务预算的再分配。云计算、手机、新能源等传统业务部门,在“AI+”的战略下,将部分营销预算转移到AI主题宣传上。然而,独立的AI应用厂商,即使是头部玩家,也普遍对机场广告保持审慎,认为其体量尚不足以支撑如此高昂且长期的投入。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AI大模型领域的巨大投入主要流向了硬件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在AI和云上,但这些资金更多是用于算力、芯片、研发和技术人才。对于尚处于“烧钱投入新周期”的AI公司而言,营销预算仍然紧俏,线上拉新仍是优先级最高的投入方向。因此,机场广告对于大部分AI初创企业而言,仍是“相当奢侈”的选项,预计还需要至少两年时间,待AI应用真正证明其商业价值和盈利能力后,才会迎来一轮新的线下广告投放潮2。
然而,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随着线上流量获取成本逐年增加,以及奢侈品、传统燃油车等传统广告金主缩减预算,线下户外广告的“相对成本”反而显得没那么贵了。这使得一些中小AI厂商开始另辟蹊径,例如Manus已在海外的港口码头、地铁投放线下广告,这不仅是为了招聘和宣传,更是为了在海外市场建立直观的品牌认知,抓住新品牌红利。这预示着AI商业化将探索更多元、更具针对性的营销路径。
宏大叙事下的社会感知与技术信仰
从更广阔的哲学思辨角度看,AI广告的遍地开花,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一种新型技术叙事的建构。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高频次的交通枢纽,不断被“AI”的标语所包围时,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公众对AI的感知:AI无处不在,AI是未来,AI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这种宏大叙事,有助于提升社会对AI的集体认知和接受度,甚至激发出新的技术信仰。
然而,这种普遍的“AI化”也带来了**“AI洗白”(AI Washing)**的风险。当几乎所有产品和服务都被冠以AI之名,而其核心价值或创新点并非真正源于AI时,消费者可能会产生疲劳甚至质疑。公众的期待被不断拔高,但如果实际的应用体验和商业价值未能跟上广告的宣传,这种信仰可能会受到挑战,进而影响整个AI产业的声誉。因此,如何在营销热潮中保持技术真实性与商业诚信,是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伦理考量。
产业生态与资本的长期博弈
AI广告的“乱斗”是AI产业整体景气度的缩影。它反映出资本对AI领域的持续热情3,以及市场对“智能涌现”时代巨大潜力的预期。然而,广告是短期刺激,最终的胜利仍取决于长期的商业模式验证和产业生态的构建。
这是一场技术、商业模式与资本之间的长期博弈。初期,资本推动了技术研发和市场教育的“烧钱”阶段,包括高额的广告投放。但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市场对AI的商业化能力要求将越来越高。企业需要从“声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证明其AI解决方案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或全新的商业增长点。无论是大型云厂商的平台级服务,还是垂直领域AI应用的精准赋能,都将面临最终的商业ROI考量。
AI大模型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从初期炒作到价值验证,这条路径充满了不确定性。机场广告的喧嚣,不过是当前周期中的一个切片。真正的考验,在于这些AI公司能否将广告中描绘的“智能未来”真正带入现实,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