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狂想:人形机器人如何点燃资本的“火人节”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上演一场资本狂奔,以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行者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冲向IPO,吸引了包括美团、京东在内的巨头争相押注。这场盛宴的底气源于电驱和大模型两大范式变革,它们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然而,数据稀缺、泛化不足和高昂成本等“拦路虎”仍未清除,意味着当下市场的沸腾更多是对遥远未来消费级可能性的提前买单,而非触手可及的现实。

最近一个月,中国的资本市场似乎突然对“具身智能”这个词着了魔。数十亿人民币,如同被解除堤坝的洪水,争先恐后地涌入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领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中,企业们不仅争相融资,更是将目光锁定在了那个最终的奖赏——股票公开募股(IPO)。

宇树科技,这家以足式机器人闻名的公司,几乎是以闪电般的速度开启了上市辅导,距离其完成股改仅两个月。此前不久,其C+轮战略融资已将其估值推高至令人咋舌的_130亿人民币_。与此同时,另一位头部玩家智元机器人则以一种更具“中国特色”的方式,豪掷至少21亿元收购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逾六成的股份。尽管官方声明否认涉及业务重组上市,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桩与机器人业务风马牛不相及的交易,其背后的“曲线救国”意图,用“掩耳盗铃”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一位资深投资人更是直言其为“类借壳上市”1。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在资本逐利的棋盘上,规则有时只是用来“巧妙绕过”的指南针。

这场IPO赛跑并非偶然。它背后隐约可见的,是政策层面“定向放水”的清晰信号,似乎在暗示,中国的“机器人之夏”已然到来。随着闸门洞开,一二级市场也随之联动,资金的流动性仿佛被施了魔法。杭州云深处获得了近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它石智航则收获了美团战投领投的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值得玩味的是,美团在这场“具身智能”的军备竞赛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投资版图几乎覆盖了宇树、智元等半壁江山。而另一半,京东似乎打算全盘接手,近期便大手笔领投了众擎机器人和千寻智能,单笔融资额高达近10亿元近6亿元。滴滴也首次涉足,领投了北京小雨智造的亿元级A+轮融资。这不禁让人莞尔,曾经的外卖大战硝烟未散,新的“智能体”战场又已开启,互联网巨头们似乎总能找到新的“跑马圈地”游戏。

如此密集的融资事件在一个月内上演,无疑是资本对这一未来产业寄予厚望的最好证明。然而,对于某些从业者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潜便坦言,与美国同行相比,中国公司在融资规模和企业估值上仍有着“一个数量级的差距”2。这或许是所有“追赶者”心头的痛,毕竟在科技竞赛中,速度和规模往往决定了话语权。

新范式:从物理到智能的飞跃

为何具身智能这个“老物件”,如今却突然被市场奉为圭臬,平地拔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资本冲动,而是技术领域两次关键的“范式转变”在发挥作用。

第一次转变,发生在机器人的“骨骼”之上——从笨重、昂贵的液压驱动转向轻巧、低成本的电驱路线。宇树创始人王兴兴早在2013年便预见到液压方案的商业化困境,毕竟,会漏油的精密机械,怎能承担起大规模普及的重任?传统巨头如日本的ASIMO机器人,在液压路上走了几十年,最终却黯然退场,将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带入低谷。直到伊隆·马斯克旗帜鲜明地确立了电驱动路线,这才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一剂“强心针”。电驱带来的零件精简和规模效应,让那些曾经拥有半个世纪技术壁垒的“老派贵族”,如波士顿动力,如今的年销量竟不及宇树的十分之一,大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势。

这无疑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赶超之窗”。无论初创公司、智能家电巨头,抑或汽车制造和互联网巨头,都得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的成熟,更是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现成的“技术嫁妆”:更小、力矩更大的电机,能量密度不断提升的电池,如同滚雪球般,一点一滴地推动着产业逼近那个爆发的“拐点”。

第二次转变,则发生在机器人的“大脑”——大模型技术的横空出世。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直言,ChatGPT 3.5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机器人智能水平提升的范式。生成式AI所展现的“千倍万倍”能力提升,让人们意识到,“大模型+机器人”的组合,蕴含着无限潜力2。传统机器人更像是“遥控玩具”,按预设程序笨拙地执行任务。而大模型所赋予的复杂场景理解能力、长序列任务规划能力,则让机器人拥有了近似人类的“大脑”,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并结合目标进行任务规划。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简单地将现有大模型“塞进”机器人即可。智能的本质是“对一种情况做相应reaction的能力”2。对于机器人而言,关键在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真实世界交互,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环境、采取行动。因此,量身定制的“具身大模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尽管距离那个“GPT-4时刻”尚需时日,但至少,方向已明,前进的号角已然吹响。

征途漫漫:数据、泛化与商业化之困

然而,在这场热情洋溢的资本狂欢背后,具身智能距离其理想中的形态,仍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目前的市场,更像是2010年代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混沌初开,技术仍待磨砺,商业化落地更是遥不可及。具身智能描绘的故事,与当下的骨感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忽视的“鸿沟”。

首先,最大的“拦路虎”是数据。具身智能的训练,需要海量的交互数据。千寻智能具身智能项目负责人解浚源就指出,“数据就是目前最大的难点,很多的问题在数据量上去之后就自动的不是问题了”2。数据的采集途径主要有二:通过真实机器人遥操或动捕获取的高质量真实数据,以及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交互生成的仿真数据。前者质量虽高,但成本高昂,且工作量巨大,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万台级机器人数据采集每个月的成本在数亿到十亿之间”2。后者虽可大规模生成,却面临“仿真-现实鸿沟”的挑战,虚拟世界的规律与现实世界的偏差,可能导致训练出的模型在现实中“水土不服”。

数据不足直接导致了机器人的“泛化性”不够。这意味着它们在单一任务或场景中表现尚可,一旦切换环境或任务稍作变化,成功率便会“暴跌”2。目前行业尚处于从L1(单一任务智能)向L2(单场景多任务智能)的艰难过渡期,离L5(跨场景全能)的终极目标更是遥远2。那些曾让人惊叹的机器人“花活”,无论是跳舞还是后空翻,本质上仍是预设动作或遥控操作,与传统机器人并无质的区别。泛化性的缺乏,使得人形机器人短期内难以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真正的消费级商品。

一位资深投资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纯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市场仍是“科研院所”2,他们需要类人构型进行控制研究,而其他诸如商场展览、拍广告等场景,更像是“噱头”,需求非长期高频。宇树科技宣称的逾10亿人民币年营收,大头亦由科研高校、央国企和政府单位贡献,而非广阔的消费市场。就在不久前,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还联手拿下了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来自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预算高达1.2405亿美元的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2。这无疑暴露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目前的商业化瓶颈:营收主要依赖于特定领域的B端需求,离消费级市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资本市场目前给出的高溢价,很大程度上正是为这种遥不可及的“消费级可能性”而买单,其间的风险,不言而喻。

未来指向何处

尽管前路漫漫,但资金的汹涌而入,无疑代表了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对前景的极度乐观。王兴兴甚至断言,到2025年底,技术进步将“上升一个台阶”,届时市场规模“翻十倍是没问题的”2

目前,具身智能的主流技术路线有二:直接将传感器输入映射到机器人动作输出的“端到端模型”,以及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层级、各环节独立的“分层决策模型”。尽管分层决策短期内可能在工程上占得便宜,但端到端模型已成为行业共识,特斯拉便是此路线的坚定拥趸,国内诸如星动纪元、星海图等初创企业亦然。这与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轨迹何其相似:谷歌在2010年便展示了自动驾驶原型,但特斯拉的FSD直到2025年才趋于成熟,其间亦有长达15年的技术“爬坡”期。

因此,真正的突破,仍需等待AI能力达到新的“临界点”。届时,整个产业将迎来井喷式爆发,所有巨头都将卷入其中。微软全球原副总裁、院士张亚勤的预判更为审慎,他认为物理智能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大约需要_10-20年_才能达成2。王鹤更是警示称,若头部企业在未来五年内无法实现“万台级自主机器人应用”,行业恐将重蹈“工业视觉”的覆辙——“故事讲得大,实际营收仅几亿”2

面对漫长的技术攻坚期和资本的耐心考验,部分企业选择了“曲线救国”——先在专用工业场景中积累数据,再逐步泛化通用。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邵天兰指出,全球约有10-20亿人从事制造、物流等工作,而工业机器人存量仅400万台。即使仅替代1%的岗位,亦能形成千万级市场,其规模远超当前2。这种策略旨在通过在工业、商超等特定场景的规模化部署,让机器人与真实物理世界产生海量交互,从而催生数据量级暴增,为下一代机器人的训练提供宝贵的真实数据,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推动机器人迈向跨任务、全场景、全能型。

科幻小说《银河帝国》中,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默默守护人类两万年,进化出自我意识。眼下,人形机器人的狂奔,或许正是人类向那个遥远梦想迈出的第一步。只是,在这场资本裹挟的硅基狂想中,企业们能否熬过漫长而曲折的“婴儿期”,活到那个真正的“机器人时代”到来,仍是留给时间的最大悬念。

引用


  1. 争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智元“截胡”宇树?·凤凰网科技(2025/7/21)·检索日期2025/7/23 ↩︎

  2. 人形机器人,向IPO狂奔·36氪·晏川(2025/7/23)·检索日期2025/7/23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