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卢德:AI浪潮下对人性与创造力的深层抗争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加速渗透的时代,一部分人对AI的“抵抗”并非简单的技术排斥,而是对AI训练数据版权、去技能化风险以及人类主体性丧失的深刻忧虑。这场看似注定失败的抗争,实则是在不可逆的技术洪流中,为捍卫人类创造力的本真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进行的一场关键的价值博弈。

在当下这个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从复杂的企业级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智能交互。然而,伴随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一股反向的“抵抗”力量也悄然浮现并壮大。美国知名作家Jess Johnston和Amy Weatherly的公开表态——“拒绝使用AI,即便这场战役注定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广泛共鸣,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普遍认知下,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固执地拒绝或限制AI的使用?这不仅仅是技术采纳的个体选择,更是对技术深层影响下人类存在意义的集体反思。

技术变革的社会维度:卢德主义的当代回响

将当前的“AI抵抗者”简单归类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卢德分子”1,无疑是过于片面的。虽然两者在形式上都表现出对技术替代的抗拒,但其深层动因和复杂性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失业恐慌。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WGA)和演员工会(SAG-AFTRA)的长达148天的大罢工,是这场“新卢德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好莱坞的创作者们担忧的,不仅是AI可能取代他们的工作,更是他们辛苦创作的剧本、肖像、声音和表演数据,在未经授权和付费的情况下,被用于AI模型训练,进而反噬其创作生态。这与英国虚幻引擎UI程序员Ben的观点不谋而合,他直言“大模型是建立在‘被盗的劳动力’之上的”2,并认为这种“基于盗取的创作者成果进行模型训练,然后又将训练好的模型卖回给创作者”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商业模式

这种对“被盗劳动”的抗议,触及了生成式AI时代最核心的商业伦理与版权挑战。3 当AI模型能够以极低成本模仿人类的创作风格甚至输出高相似度内容时,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面临严峻考验,也对内容产业的价值分配逻辑构成根本性冲击。这不再是技术本身“先进”与否的问题,而是关于数字资产所有权、劳动价值认定以及未来创意经济公平性的深刻博弈。

伦理挑战与应对策略:去技能化与主体性危机

除了对“被盗劳动”的担忧,AI抵抗者更深层次的焦虑指向了**“去技能化”**——即AI对人类核心技能,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侵蚀。MIT的一项初步研究表明,长期依赖聊天机器人完成初始任务的人,其大脑活跃度可能相对较低,这暗示了AI辅助可能带来的认知惰性。2 正如Ben所担忧的,过分依赖大模型,可能让拥有独特技能的专家沦为“只知道如何输入提示词的通才工作者”,从而降低其不可替代性并压低薪资,重现工业革命时期工匠“流水线化”的困境。

这种“去技能化”的趋势,远超就业替代的范畴,直指人类的自我认知和主体性。一位记者肖婷强调:“我觉得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很重要”,担心年轻人使用AI创作却“没有办法学到真正的东西”。2 这种对知识获取过程、而非仅仅结果的重视,是人类智能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当AI鼓励人们盲目追求结果,而非理解原理时,人类的深度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力将面临考验。正如《哈利·波特》中告诫的:“Never trust something that can think for itself if you can’t see where it keeps it’s brain.2 这句话在AI时代有了新的共鸣:当我们无法理解AI决策的内在逻辑,甚至放弃自身思考时,人类是否会逐步成为AI在现实世界的“代理人”,而非其主宰者?这种担忧,从哲学层面挑战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角色与定位。

产业生态与商业版图:价值重构与资本博弈

尽管抵制AI看似逆潮流而动,但它无疑给AI产业的商业化路径和生态构建带来了重要的反思。资本和企业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伦理、版权和用户接受度的挑战。例如,众筹平台BackerKit就宣布其平台不欢迎使用AI生成内容的众筹项目,以此“支持创作者”4,这表明一些商业实体开始意识到,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特定市场和用户群体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和信任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推广AI工具带来的效率优势的同时,避免触发“去技能化”和“盗用劳动”的负面效应,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提供透明的AI使用协议、建立合理的版权分成机制、以及开发能增强而非取代人类技能的AI工具,将是企业在未来AI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创意产业而言,这也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人类创作认证”或“AI辅助声明”可能成为产品溢价和市场区隔的标志,满足消费者对“真实人、有意义创作”的情感需求。

未来社会图景展望:在不可逆的浪潮中捍卫“人”的本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进步的洪流确实难以阻挡。从珍妮纺织机到蒸汽机,再到互联网,每一波技术浪潮都伴随着抵制与不解,但最终都融入了人类社会的发展。5 AI的普及似乎也遵循着同样的轨迹。正如文章中那位自媒体朋友的挣扎:“我现在唯一还在坚持的,就是自己梳理逻辑,自己成文,这也算是一种对AI的对抗吧。”但他同时也承认这种对抗正在被“肉眼可见的消解”2

然而,这种抵抗的意义,并非在于阻止技术进步,而在于迫使我们慢下来,深入审视技术的真正价值,并在拥抱未来的同时,守住人类的底线。 它提醒我们,技术是工具,其最终目的应是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发展,而非异化人类。徐梅选择在个人创作中拒绝AI,因为她“享受创作的过程,并在其中体会到乐趣”,就像“山已经安上了缆车,但仍然有许多人坚持徒步登顶一样”2。这是一种对内在价值的坚持,一种对人类独有体验的捍卫。

最终,我们可能无法拒绝AI的广泛渗透,但我们仍可以选择如何与AI共存。这种选择的权力,以及在选择过程中保留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人类主体性的努力,才是这场“抵抗”最深远的价值。它不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而是一场永恒的、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哲学性对话与实践。在技术演进的宏大叙事中,真正的人性光辉,或许正是在这种对本质的执着捍卫中得以彰显。

引用


  1. 19世纪的卢德运动是“AI失业”的历史前鉴吗?·上海科技报·(2024/2/27)·检索日期2024/7/24 ↩︎

  2. 为什么还有人拒绝使用AI?·有界UnKnown·山茶(2025/7/24)·检索日期2024/7/24 ↩︎ ↩︎ ↩︎ ↩︎ ↩︎ ↩︎

  3. 生成式AI与版权保护:问题、争议与思考·腾讯研究院·(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7/24 ↩︎

  4. 宣布平台不欢迎使用AI生成内容的众筹项目。 : r/boardgames - Reddit·Reddit·(2023/10/5)·检索日期2024/7/24 ↩︎

  5. 记者与学者的对话:AI浪潮是文科的暮鼓还是晨钟?·新华网·(2025/5/29)·检索日期2024/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