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资本对具身智能的狂热追捧声中,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正悄然深入县城,以价格优势和政策加持挑战进口巨头。然而,这场旨在实现医疗普惠的“下沉竞速赛”,却在本土企业间引发激烈的“内卷”,并揭示出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及商业模式上的深层结构性挑战,迫使行业重新审视产品力而非单纯价格战的战略核心。
当资本的目光如饥似渴地追逐着那些尚在实验室里蹒跚学步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时,另一场更为务实、更具肉搏色彩的科技竞速,正在中国广袤的县域医疗市场悄然上演。这里的主角,是那些曾被西方巨头“达芬奇”手术系统1——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其傲人身价和技术壁垒独霸一方的“医疗贵族”——所笼罩的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如今,这些本土新锐正试图用价格的“手术刀”和政策的“助推器”,在这片充满挑战也蕴藏巨大潜力的土地上,切割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帝国的边缘与本土的崛起
长久以来,“达芬奇”机器人便是全球高端外科手术的代名词,其在中国的单台售价曾一度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远超国际市场同行,这无异于在一片肥沃的田地外筑起了高耸的关税和技术壁垒。当年的中国,在这场精密仪器的军备竞赛中,不过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学徒,直到2016年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才标志着国产力量的真正觉醒2。
然而,中国速度的魔力在于其一旦启动,便势不可挡。在“十四五”医疗装备规划的明确指向下,以及上海、北京等地将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的政策东风吹拂下,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腔镜的“图迈”、“妙手S”、“Sentire思腾”到骨科的“鸿鹄”,再到神经外科的“睿米”,它们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充——截至2024年底,全国获批的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中,国产品牌已占据**81.7%**的压倒性优势3——更在技术上屡屡突破,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并行者”乃至部分领域“领跑者”的华丽转身。例如,康诺思腾已成功完成亚洲首例纯单孔泌尿外科手术,而术锐的“对偶连续体机构”则巧妙规避了国外的专利壁垒,展现了令人瞩目的创新力。
尽管如此,达芬奇依然是市场中那头难以撼动的“大象”,尤其在高端三甲医院,其产品的稳定性与成熟的生态系统仍是首选。但国产品牌正通过精明的定价策略和本土化服务,以“价格利刃”在中高端市场撕开裂缝,如同群狼围攻一头雄狮,尽管尚未能将其完全击败,却已逼得它不得不进行“国产化”以降低身段4。
政策的推波助澜与市场的下沉
如果说技术突破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冲锋的号角,那么政策支持和成本优势便是它们进军基层市场的“攻城锤”。相较于达芬奇动辄2500万元的“贵族”身价,国产腔镜机器人如微创MT-1000、精锋MP2000,其中标价已能控制在1200万-1300万元左右,耗材价格更低30%至50%。这使得它们对预算有限的二、三线乃至县级医院,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新增的559台腔镜手术系统配置证,其中大部分将倾斜至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这无疑为国产设备的下沉提供了“通行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更是将手术机器人列为医疗装备更新的重点。一夜之间,重庆大足、陕西宝鸡、湖北黄冈等全国二十多个地级市医院纷纷宣布引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而安徽、四川等地通过集采,将单台国产设备的采购成本再压低30%-50%,使得国产厂商在下沉市场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5。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第一季度,县级医院新增的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已等同于2024年全年总和,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这标志着国产设备下沉已从“试点探索”进入了“规模化推广”阶段。这是一场真正的“县城竞速赛”,其目标是将原本只属于少数精英患者的精准医疗,普及至更广大的民众,实现医疗资源的再平衡。
竞速赛的崎岖与未来的考量
然而,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下沉运动并非坦途一片。县级医院的基础设施薄弱,约有40%的手术室未能达到机器人装机标准,额外的改造费用高达200万-500万元,这笔支出对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基层医院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为棘手的是人才问题:即便有了“铁甲战衣”,也需精良的“驾驶员”。基层医生年手术量普遍偏低,难以形成熟练操作所需的肌肉记忆,而获得国家级培训中心的认证又费用高昂且补贴有限。
患者端面临的支付困境同样不容忽视。机器人手术高昂的开机费和耗材费,使得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出2万-5万元,尽管部分省市已纳入医保,但全国性的报销政策仍未落地,患者自付比例普遍超过70%。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技术普惠的实际效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内部的“内卷”已呈白热化。高达16款腔镜手术机器人、逾50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甚至出现538万元的超低中标价。这种“价格战”的烈度,几乎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地步。一个讽刺的事实是,这场国产厂商之间的“窝里斗”并未伤及“达芬奇”分毫——后者在2024年新增装机量仍位居榜首,均价依然坚挺在2000万元以上3。这说明,在关乎生命的医疗领域,单纯的低价并非赢得高端市场的“金钥匙”;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临床的可靠性,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此外,资本市场的态度也日趋谨慎。过去一年,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案例屈指可数,投资者开始用更现实的眼光审视企业的现金流和商业化落地能力。那些尚处于研发阶段、缺乏清晰变现路径的企业,其融资之路将愈发坎坷,行业的整合与洗牌恐怕在所难免。
展望未来,尽管政策红利和积压的采购需求有望在2025年继续推高国产手术机器人的销量,使其渗透率从2023年的6.5%跃升至2030年的25%3,但真正的“弯道超车”绝非仅仅依靠价格优势。国产厂商必须在技术创新、产品稳定性、术式拓展以及更高效的商业模式上持续发力,以“产品力”作为最深的护城河,方能在全球医疗科技的浩瀚海洋中,稳稳地驶向更远的彼岸,真正实现高端医疗普惠大众的愿景。
引用
-
拐点将至!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背后:黎明前的悄然崛起·菲达健康·(2025/7/24)·检索日期2025/7/24 ↩︎
-
国产手术机器人:展开一场县城竞速赛·36氪·良医编委会(2025/7/24)·检索日期2025/7/24 ↩︎
-
国产手术机器人:展开一场县城竞速赛·36氪·良医编委会(2025/7/24)·检索日期2025/7/24 ↩︎ ↩︎ ↩︎
-
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走国产化之路·经济参考报·(2025/7/24)·检索日期2025/7/24 ↩︎
-
“腔镜手术机器人”研究报告,国产机器人大时代已来-行业动态·华迈医疗·(2025/7/24)·检索日期2025/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