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权力游戏:从先驱者的蹒跚到新贵的狂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人形机器人这片热土上,曾独领风骚的优必选正面临后起之秀宇树和智元的强势挑战。新入局者凭借更清晰的商业路径、优异的盈利表现和价格策略,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尽管整个行业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漫漫长路,这预示着一场资本与技术竞速的残酷淘汰赛已然拉开帷幕。

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交汇,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其中最为具象的梦想。然而,梦想照进现实的路径,往往比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更为曲折。近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一场微妙的权力更迭正在上演,它不仅关乎技术的高低,更是一场对商业模式与资本效率的深刻检验。

曾几何时,优必选(Ubtech)凭借先发优势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头顶“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光环,仿佛已坐稳江山。但如同高速列车在变轨时遭遇颠簸,其昔日荣光正被两位后起之秀——宇树科技(Unitree)与智元新创(Zhiyuan)——的迅猛势头所冲刷。最近,一系列巨额订单和资本运作,彻底撕开了这场“新老之争”的序幕,让人不禁感叹:在技术革命的牌桌上,没有人能够永远高枕无忧。

荣光渐褪:先驱者的财务困境与战略迷失

优必选的故事,多少带有些许先驱者“起大早赶晚集”的悲剧色彩。尽管数次亮相春晚舞台,为大众普及了人形机器人的概念,但其在商业化落地上的表现却令人扼腕。最新的数据犹如冰冷的淋浴:公司常年亏损,2023年和2024年分别亏损12.65亿元11.6亿元 1。为了维持运营和偿还金融机构的授信款项,优必选在过去一年内四度通过配售募资,最近一次配售筹集了24.7亿港元,而此前四次配售所得净额中,至少一半用于偿还债务 1。这不禁让人对其资本配置效率和持续经营能力打上问号。

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优必选高调宣称与多家车企签订采购意向,但实际交付量却显得杯水车薪。2024年,仅交付10台人形机器人,贡献营收3500万元 1。这与其在技术宣介上的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市场对其“商业化能力”的质疑日益加剧。有市场观察者尖刻地指出,优必选的“先发优势”似乎更多体现在了“先烧钱”上,而非“先盈利”。其早年因内部路线之争错失四足机器人市场的战略失误,如今看来,代价不菲。

后浪滔滔:宇树与智元的精准切入与资本狂舞

与优必选的步履维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宇树和智元这对“后浪”展现出了惊人的冲劲。宇树,这家从浙江大学走出的公司,凭借对四足机器人的精准押注,不仅迅速占据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更早在2020年便实现了盈利 1。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达到了优必选的营收规模,却做到了持续盈利。这种“以短养长”的策略,使得其在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上拥有了充足的“输血”能力。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宇树对价格的颠覆。其年初在京东上线的H1和G1人形机器人,定价分别为65万元9.9万元 1,这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行业中,无异于一场“价格屠夫”式的革命。低价策略配合高达1500台的交付量(是优必选同期的150倍),使其在商业化进程上遥遥领先 1。其人形机器人在蔚来汽车工厂的部署,以及2025年实现工业场景商业闭环的目标,都彰显了其务实的商业化决心。

智元则以一场**“蛇吞象”式的资本运作,在市场掀起了波澜。7月8日晚间,智元旗下持股平台宣布斥资约2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的方式,拿下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6.99%的股份,其股价随即在短短两周内飙升超过640%,市值从30多亿飚到200多亿 1。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借壳上市”,直指“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宝座,与宇树的IPO辅导备案形成双雄并立之势。智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也已进入多家汽车工厂,其A2-W通用具身机器人在工业现场的常态化作业直播,更是展现了长时间、高强度稳定作业的能力,截至今年1月初,已累计下线1000台 1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1.2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 2,以及优必选随后拿下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3(一度刷新单笔中标金额纪录,后被宇树和智元的联合订单超越 4),都印证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需求的升温。然而,订单的规模与实际交付、盈利能力之间的鸿沟,依然是衡量企业真正实力的试金石。

商业化高山:前路漫漫,挑战犹存

尽管资本的热情持续高涨,上半年具身智能行业的投资数量和金额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 1,但回到行业层面,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面临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正如高盛(Goldman Sachs)年初泼下的“冷水”——人形机器人要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可能还需要5-10年 1

即便是行业领头羊特斯拉,也在7月初宣布“战略性暂停”Optimus量产计划,启动新一轮技术整改 1。这表明,重载灵巧手、关节电机、简化机械结构等核心技术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可攻克。这些共性挑战横亘在所有玩家面前,无论其是市场的“旧贵族”还是“新晋挑战者”。目前的订单,更多是前期探索性采购,而非大规模铺开。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期许,仿佛是一场马拉松,而选手们才刚刚跑过起点,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和场景落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而非仅仅依赖资本的“输血”和市场的“追捧”。

引用


  1. 宇树和智元,快把优必选挤下牌桌了·36氪·谢春生·苏淮(2025/7/24)·检索日期2024/07/25 ↩︎ ↩︎ ↩︎ ↩︎ ↩︎ ↩︎ ↩︎ ↩︎ ↩︎ ↩︎ ↩︎

  2. [PDF] 持续关注人形机器人板块增持(维持)·东方财富证券(2025/07/23)·检索日期2024/07/25 ↩︎

  3. 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证券时报(2025/07/24)·检索日期2024/07/25 ↩︎

  4. 集体拉升!重磅“大单”,突然来袭!·新浪财经(2025/07/21)·检索日期2024/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