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算法走出炼丹炉:中国大模型急寻“开店”之道,能否熬过商业化之痒?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经历技术“炼丹”热潮后,中国大模型企业正集体转向构建“应用商店”,以期将前沿AI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这场转型伴随着激烈的价格战与生态竞争,旨在争夺AI时代的“超级入口”,但商业模式的成熟仍是行业共同的痛点。

硝烟未散,而战场已然悄然转移。曾几何时,中国大模型公司在算力堆砌与参数竞赛中,如同古老炼丹师般,潜心于实验室深处,试图熬制出那传说中的“仙丹”。如今,当技术的光环逐渐褪去,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浮出水面:这门高深莫测的“炼丹术”,究竟如何才能变成一桩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面生意?

答案似乎正汇聚于一个被精心构思的“大模型应用商店”。多家深耕AI领域的中国公司,正不约而同地描绘着这样一幅图景: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市集,用户在此间穿梭,如同在寻常超市挑选商品般,信手拈来不同公司的大模型,用以完成从诗词歌赋到代码编程的诸多任务。这场看似平淡无奇的集体转向,实则是对行业深层“商业化焦虑”的一次集体追问。

“骡子”还是“马”?得拉出来遛遛

构想中的应用商店,其蓝图固然美妙,然而对于徘徊于门外观望的普通用户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无非是这些由硅基智能凝练而成的“神兽”,究竟是能负重前行的“骡子”,还是能驰骋千里的“骏马”。

一位深谙社交媒体运作的自媒体人曾不无感慨地指出:“跑分再高的模型,也未必懂‘小红书’。”这句看似寻常的抱怨,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大模型从实验室步入寻常巷陌的“最后一公里”症结。撰写一篇引人入胜的探店文案,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它要求模型对“出片”、“氛围感”、“打卡”、“yyds”这类网络热词和社区语境有着羚羊挂角般的精准拿捏。行业测评的刀锋所向,揭示出模型间的泾渭分明:以Kimi和文心一言为代表的国产模型,得益于对海量中文语境的浸润,在理解并运用这些俚俗语言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其生成的内容往往只需稍加润色便可投入使用。反观某些在专业领域对答如流的“优等生”,此刻却难免有些“水土不服”,交出的“作业”要么过于书面化,要么充斥着模板化的僵硬,犹如穿着燕尾服出现在市井夜市,显得格格不入。

更甚者,若要让AI生成一张“赛博朋克风麻辣烫”的图片,融合未来科技的冷峻与中式市井的烟火气,这无疑是对模型“想象力”与“文化底蕴”的严峻考验。在此,国产模型的优势再次凸显,它们更能精准捕捉中华文化符号的精髓,在喧嚣烟火气中巧妙嵌入赛博元素,而某些国外顶尖模型,在处理这类特有文化符号时,不免露出些许“外国脸”,产生偏差。这恰恰说明,国产模型在处理本土文化元素上的独特优势,正悄然成为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文案与绘画尚停留在AI的“表达”层面,那么代码生成与工具调用,方才触及AI的“执行力”——这是其能否真正升华为生产力工具的关键。2024年4月,百度在AI开发者大会上演示的文心智能体平台,便描绘了这样一幅宏大图景:用户只需一句“帮我分析市场趋势并做成PPT”,高级智能体便能自主理解任务,调动知识库,调用专业工具,完成从数据搜集、分析、图表生成到PPT排版的全流程。这标志着AI应用,已然完成了从“聊天伙伴”向能够自主规划、完成复杂任务的“数字员工”的进化。这无疑为“大模型应用商店”的未来,描绘了更具想象力的商业图景,让那缥缈的商业价值,仿佛触手可及。

挤进商店,然后呢?

然而,即便应用商店的大门已然半开,连接技术与用户的开发者们,仍面临一串棘手的选择题。一位AI应用创业者坦言:“我们初创公司,选择大模型API,首先看的是成本和速度。”1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小团队的心声:模型能力再强,若API价格昂贵如黄金,响应迟缓如蜗牛,抑或时常“宕机罢工”,那也终究是“皇帝的新衣”,徒有其表而无实用价值。

幸运的是,市场正在用其特有的方式回应这些呼声。2024年5月,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席卷而来,字节跳动、阿里云等巨头相继挥舞降价大刀,将核心模型API价格砍至令人咋舌的“按厘计价”级别,部分降幅甚至超过95%2。对于开发者而言,这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般的利好,低廉的成本意味着更为充裕的试错空间,当成本的枷锁被解开,开发者的目光自然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远方。

正如另一位开发者所言:“我们选择一个平台,不只是选择一个模型,更是选择一个生态。”1 这个生态中,是否有足够庞大的用户基础?是否提供完善的开发套件?以及,是否存在一条清晰可循的商业化路径?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模型性能。头部平台显然心领神会,它们正竭力向“生态服务商”转型,试图用更全面的服务,回答开发者们那句直指灵魂的拷问:“我凭什么选你?”阿里云的“百炼”平台整合了模型、云计算资源与开发者工具链,并承诺流量扶持;而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则以“三步零代码”的低门槛开发为卖点,力求让非技术背景的用户也能迅速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应用。

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如影随形。“应用商店门槛低,坏处是大家都挤在一个赛道。”另一位冷静的开发者指出。如何在看似“千店一面”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独特的立足之地,这才是开发者们眼下最大的焦虑。更深层次的焦虑,则来源于商业模式的悬而未决。当前多数AI应用仍处于“烧钱换用户”的阶段,成熟的盈利模式如海市蜃楼般若隐若现。“按token收费”对开发者而言固然友好,但如何向最终的C端用户合理收费?平台的分成比例究竟几何?企业级服务又该如何精准定价?这些问题,如同浓重的迷雾,横亘在通往商业成功的道路上。商店的门可能已经打开,但如何让这笔生意长久地、有利可图地做下去,仍是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的共同难题。

“统一市场”与“独立王国”的博弈

跳出具体的产品与开发者视角,大模型应用商店的兴起,其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入口”的无声暗战。国产大模型公司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商业化压力。单纯依靠售卖API接口,或提供私有化部署服务,其市场接受度和规模化速度都显得捉襟见肘。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只有当AI原生应用足够丰富,才能真正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大模型的价值才能被充分释放。”3 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论断,实则道出了大模型商业化的核心逻辑:唯有构建起一个繁荣的应用商店生态,聚合海量用户与开发者,孵化出数个“爆款”应用,让AI真正融入千行百业、万家灯火,其蕴含的巨大价值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场关于“商店”的构想,被诸多敏锐的观察者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市场”之争的又一次华丽重演。平台方所争夺的,已不仅仅是API的调用量,更是AI时代的“超级入口”——那个能定义未来交互方式、分发规则和商业标准的“安卓”或“iOS”。

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似乎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它们犹如两条蜿蜒的河流,或并行,或交汇:

  1. “大一统”的平台模式: 以阿里、百度等传统科技巨头为代表,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技术积累和用户基础,试图打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旨在成为AI领域的“亚马逊”或“淘宝”,将模型、工具、算力与用户需求尽数囊括。
  2. “小而美”的精品路线: 另一些新锐公司,则更倾向于专注于打磨自身模型的核心能力和产品体验,通过一两个极具特色的“爆款”应用直接触达终端用户,逐步构建起难以逾越的用户壁垒,走一条“小而精”的独立王国路线。

然而,这两条路径并非必然互斥。虎嗅网的一篇分析指出,它们很可能在未来长期并存,甚至相互交融,共同构成AI商业版图的多元景观4

从曾经的“炼丹”到如今的“开店”,中国AI产业正从实验室的神秘高塔走向熙攘的市场大道。“大模型应用商店”的轮廓或许尚显模糊,但其核心方向已日益清晰:用户需要实用、开发者渴望机会、而平台则追求生态。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才刚刚起步,真正的答案或许要交给时间去揭晓。但至少,行业已经迈出了从纯粹“技术”追求到聚焦“价值”实现的关键一步。

引用


  1. 从“炼丹”到“开店”:大模型应用商店,能否解开国产AI的“商业化焦虑”?·36氪·未知作者(2025/7/24)·检索日期2024/6/15 ↩︎ ↩︎

  2. 大模型价格战:大厂烧钱狂飙,小厂如何抉择·虎嗅·未知作者(2025/7/24)·检索日期2024/6/15 ↩︎

  3. 国产大模型回答2025 谁会掉队?·亿邦动力·未知作者(2025/7/24)·检索日期2024/6/15 ↩︎

  4. 大模型价格战:大厂烧钱狂飙,小厂如何抉择·虎嗅·未知作者(2025/7/24)·检索日期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