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融资的硅谷奇迹:AI时代的“精益创业”新范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一家仅创立六个月、未曾融资的以色列AI低代码公司Base44,以8000万美元被美国上市公司Wix收购,其成功的秘诀在于极致精简的运营、对大模型成本的精妙优化,以及创始人Maor Shlomo对效率的偏执追求,预示着AI创业领域“小而美、快而精”的新型资本效率模式。

当硅谷的资本机器依然在为那些“烧钱”模式的独角兽们慷慨解囊时,一个来自以色列的故事却以其近乎荒诞的效率,为这幅图景增添了异样的色彩。一家名为Base44的AI低代码平台,在创立仅仅六个月、未曾从外部筹得一分钱的情况下,竟以8000万美元(约合5.7亿人民币)的身价被美国上市软件巨头Wix收入囊中。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支仅有八人的精干团队,瓜分了其中高达2500万美元(约合1.78亿人民币)的现金奖励。这不仅仅是一笔并购,更像是一份宣言:在AI驱动的全新商业纪元,速度、精简与技术变现的效率,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改写着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剧本。

Base44的故事,活脱脱是当代《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的颠覆版——在这里,快,就是财富与机遇的直通车。创始人Maor Shlomo,这位年仅31岁、早早便已是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常客的连续创业者,将Base44描述为他的“副业”。这份“副业”的业绩却令人咋舌:上线三周用户破万,六个月突破25万;短短五个月,月盈利已达18.9万美元,远超预期。这在多数AI公司仍身陷亏损泥潭,仰赖风险资本输血的当下,无疑是清流一股,甚至可以说,是资本效率的极致演绎。

Base44的“魔法”并非来自什么深奥的炼金术,而是对效率和成本的极度偏执。传统的低代码平台虽能简化前端开发,但用户仍需自行搭建服务器、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就像造了一辆漂亮的车壳,却忘了配引擎和轮子。Base44则提供了一站式、全栈化的解决方案,集数据库、存储、身份认证和分析功能于一体,并支持自定义域名部署,免去了开发者在不同服务间反复横跳的烦恼。用Shlomo的话来说,他们的核心信条是:“应该保持精简,尽可能地依靠技术而不是雇佣员工。1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能用算法解决的,绝不用人。

这种“技术优先,人力靠边”的策略,使得大模型调用费用成了其成本的绝对大头——在5月份,这一项支出竟然占到了总支出的89%。这迫使Shlomo成为了一个精打细算的“算法采购员”。他果断放弃了OpenAI的API,转而投向更为经济的AWS Bedrock、Google Vertex AI和Anthropic。他深谙一个反直觉的道理:部署最先进的模型,犯的错反而更少,这不仅能带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还能减少因AI出错而产生的额外Token消耗,最终形成“更顺畅的用户体验→更低的客户流失率→正反馈循环”的良性闭环。

对于Wix而言,这笔交易同样精明。作为一家在网站开发服务领域深耕多年的上市公司,Wix深知AI将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早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Wix就推出了基于AI的可视化设计工具Wixel。收购Base44,不仅能迅速补齐其在AI低代码领域的短板,更能将一个已证明其商业模式并拥有活跃用户群的产品无缝整合到其生态体系中。Wix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vishai Abrahami坦言,Base44的“商业策略更具吸引力”,而非其规模大小。1 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在大模型时代,巨头们与其投入巨资从零开始探索未知,不如并购那些已经跑通最小可行产品、验证了市场需求且成本结构优秀的精锐小队。

Base44的迅速成功,也为AI时代的创业者们勾勒出了一幅新的生存指南:

  • 极致的精简与自动化: “能用技术解决的就绝不招人”,不仅是口号,更是深植于商业模式的基因。这要求创业公司对技术栈有深刻理解,并敢于拥抱前沿工具以替代传统人力。
  • 成本管理的艺术: 尤其在依赖大模型API的商业模式中,对模型质量、调用频率和不同服务商价格的权衡,直接决定了利润的生死线。
  • “小步快跑”的极致演绎: Shlomo每天将新代码上线生产环境多达13次,每次部署仅需7分钟。这种“爆肝180天”1式的迭代速度,让产品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适应并站稳脚跟。这不仅仅是敏捷开发,更是一种生存哲学。

Shlomo并非传统计算机科班出身,而是通过自学掌握编程。如今,他却希望更多人不必再学编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讽刺与反思:当AI开始接管人类的专业技能,价值的创造者将从“编码者”转向“理念的提出者”和“效率的整合者”。

Base44的案例是AI“淘金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提醒我们,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中,成功的定义不再仅仅是高估值和巨额融资,更是那些能够凭借算法的锋刃,以最小的资源撬动最大市场价值的“精益战士”。那些能以极高的资本效率,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迅速捕获并变现价值的公司,或许才是未来最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它们不追求成为庞大的恐龙,而更像是灵活的猎豹,在丛林法则中迅速出击,然后优雅地退出。

引用


  1. AI创业半年被5.7亿收购,31岁CEO带队8人瓜分亿元现金红包,此前没融1分钱·量子位·henry(2025/7/25)·检索日期2025/7/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