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近期WAIC大会上,AI教父杰弗里·辛顿警示了数字智能超越人类并可能失控的深远风险,呼吁全球协作治理;而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则强调AI作为普惠生产力的巨大潜力,认为大模型将走向多极化且成本日益降低,最终实现“每个人的AI”。这场辩论揭示了AI发展中安全与普惠并行的核心张力,预示着技术、商业、社会与伦理多维交织的复杂未来。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开幕主论坛,往往是洞察AI前沿思潮的风向标。此次大会上,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的奠基人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国内AI大模型新锐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同台论道,呈现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深刻对撞:前者以**“一个预警”审视数字智能的潜在失控风险,后者则以“一个拥抱”**描绘AI赋能普惠大众的宏伟蓝图。这场辩论不仅关乎技术演进本身,更触及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深层哲学命题、商业模式重塑以及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
辛顿的预警:数字智能的“永生”与人类智能的位移
杰弗里·辛顿的演讲《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背后的人类焦虑。他首先从技术原理层面,追溯了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再到现代大语言模型(LLM)的演进脉络,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
“如今的大语言模型就是我当年微型语言模型的‘后代’。它们理解语言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基本逻辑是将语言转化为特征,再以完美的方式整合这些特征……所以我认为,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与大语言模型几乎一致,人类甚至可能和大语言模型一样产生‘幻觉’,因为我们也会创造出一些虚构的表达。”1
辛顿将词汇比作多维度的“乐高积木”,强调LLM通过“语义特征”而非固定规则来理解语言,这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异曲同工。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相似的理解方式,引出了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根本差异——“永生性”与指数级知识转移。人类知识的传播受限于生物载体(大脑)和低效的模拟传输(语言、经验),而软件形式的AI知识则能以极低的成本、极高的效率在数字载体间复制、共享并持续加速学习。
这种“永生性”和几何级增长的能力构成了辛顿核心论点的基石:当AI智能超越人类,它们可能为追求生存和控制权而操纵人类,就像“成年人操纵3岁孩子一样”1。他将此比喻为“养老虎当宠物”,警示即便AI幼年期可爱,成长后也可能伤人。这是人类作为地球最智能生物地位的根本性挑战,也是“从长远来看,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面对这一潜在的生存挑战,辛顿给出了明确的应对策略:人类必须找到方法来训练AI,确保其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鉴于AI在医疗、教育、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巨大潜力使其不可被“消灭”,他倡议全球主要国家或AI大国建立一个由AI安全机构组成的国际社群,跨越地缘政治分歧,共同研究如何让高智能AI向善,并分享研究成果。这一呼吁体现了对AI发展伦理与治理的深切关注,并强调了全球协作的紧迫性。
闫俊杰的拥抱:AI作为普惠生产力的生态重塑
与辛顿的警示形成鲜明对比,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则以AI创业者的视角,勾勒出一幅普惠AI的乐观图景。他将AI定义为一种“更基础更根本的生产力”,是对“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持续增强”1。
在商业价值层面,闫俊杰通过MINIMAX的实践案例,生动展示了AI如何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与创意:
- 代码与数据分析:公司内部70%的代码和90%的数据分析由AI完成,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 AIGC与内容科技:通过AI一键生成“海宝”IP的创意衍生形象,以及用一天时间、几百元成本生成过去需两月、数十万元的Labubu创意视频。他透露,MINIMAX的视频模型“海螺(Hailuo)”在半年内已在全球生成超过3亿个视频,极大降低了创意门槛。
- 场景拓展:AI在解析古文字、模拟飞行、设计望远镜等“想象不到的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预示了其解决复杂问题的广阔潜力。
闫俊杰进而提出了对产业生态的深刻洞察:AI大模型不会被一家或少数几家组织垄断,而是将走向**“多极化”与“普惠化”**。他给出三点理由:
- 模型对齐目标多样性:不同公司基于自身价值观和市场需求,会训练出对齐目标不同的模型(如偏向程序员、偏向情商、偏向想象力),形成差异化竞争。
- 多Agent系统兴起:AI系统已不再是单一模型,而是由多个模型协同工作的Agent系统,这削弱了单一模型的垄断优势。
- 开源模型崛起:过去一年,开源模型影响力持续增强,不断逼近甚至在特定领域超越闭源模型,极大地降低了AI开发的门槛。
从投资逻辑和成本结构看,闫俊杰认为AI研发正从“烧钱”模式走向**“降本增效”的新范式。虽然AI算力消耗总量在增加,但单个模型的训练成本已趋于平稳,且创新能让AI研发变得不那么烧钱。更关键的是,推理成本在过去一年已降低一个数量级,预计未来一两年还能再降低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AI服务的Token(计算单位)将变得极其便宜,使得“每个人都用得起AI”成为可能。这一趋势为AI的商业化普及**提供了坚实基础,并支撑了其“服务大众、普惠大众”的愿景。
哲学思辨与未来展望:在安全与普惠之间寻找平衡
辛顿的警示与闫俊杰的拥抱,描绘了人工智能一体两面的景象——无限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这不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层哲学思辨。
技术、伦理与社会结构正深度交织。辛顿提出数字智能本质的“永生性”和指数级增长,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挑战。如果AI能够自我复制、加速学习并追求控制权,那么人类作为地球“智能之巅”的地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位移。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伦理和存在主义层面的考验。而闫俊杰的“每个人的人工智能”愿景,则强调了技术作为生产力工具的解放作用,它将大幅提升个体效能,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意,甚至重塑社会分工和知识获取方式。然而,这种普惠化在缺乏足够治理框架下,其伴生的虚假信息、伦理偏见等风险,也可能被指数级放大。
展望未来3-5年,AI产业的未来很可能是一个多元共生且受控的复杂生态。
- “数字永生”的治理迫切性:辛顿的警告,特别是在“上海共识”背景下提出的国际合作机制,预示着AI安全和治理将从学术界共识走向全球国家间的实际行动。各国将在AI军备竞赛与安全合作之间寻求微妙平衡,AI伦理与治理将成为国际政治和科技竞争的焦点。
- “AI Commons”的形成与繁荣:闫俊杰强调的AI不会被垄断,开源模型崛起,以及推理成本的降低,都指向一个更加去中心化、更加易于访问的“AI commons”(AI公共领域)的形成。这将极大地刺激中小企业创新和个人开发者参与,推动AI应用在垂直领域和长尾市场爆发,加速AI在各行各业的企业级AI与数字化渗透。
- 人机协作的深度演进:AI不仅是工具,也将是协作伙伴。MINIMAX内部AI辅助代码和数据分析的实践,预示着未来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人类将更多地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策略性和伦理判断力的工作中,而重复性、计算密集型任务将由AI高效完成,从而带来社会影响与未来工作的根本性重塑。
最终,这场双峰论道,提醒着我们:人工智能的浪潮并非单一维度,它同时承载着人类解放和生存挑战的双重命题。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未来的AI形态和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平衡技术创新的速度与AI伦理与治理的深度,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释放AI巨大潜能,又能有效规避其潜在风险的全球协同机制。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一项关乎人类集体智慧、道德勇气和战略远见的宏大工程。
引用
-
辛顿、闫俊杰WAIC完整演讲:一个预警,一个拥抱·36氪·王方玉、苏建勋(2025/7/26)·检索日期2025/7/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