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AI应用市场正步入“烈火烹油”的白热化阶段,巨头凭借压倒性资源优势迅速占据主导,甚至对昔日被投小公司亦不手软。这预示着资本对AI应用创业投资将更为谨慎,而新锐若想生存,唯有在巨头不屑或不能触及的细分赛道中独辟蹊径,方能在这场不对称的数字战争中找到一线生机。
人工智能的应用战场,正逐渐从实验室的深奥演算,转向了商业世界的刀光剑影。而最近的一桩蹊跷事件,或许能为这场演化中的权力转移提供一个生动的注脚:得到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麾下的Get笔记,这款基于腾讯云算力、由腾讯投资的知识管理AI小程序,竟被其母体腾讯举报“涉嫌不正当竞争” 1。故事的荒诞之处在于,一支“浩浩荡荡”的联合执法队,为了一个日活仅有5万的应用,因其区区一个将视频号内容转为图文笔记的功能,就叩响了办公室的大门。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AI时代的数字丛林里,是否连“养子”的微末创新,也足以触动“数字泰坦”那敏感的神经?
巨头围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之战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更像是AI应用时代巨头与创业公司角力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通用大模型的竞赛是技术界的“奥林匹克”,各路英雄豪杰争相登台。然而,正如一位深谙其道的AI大厂高管W所言,大模型已逐渐演变为少数巨头的游戏,竞争的焦点已然转移至“最后一公里”——AI应用,亦即所谓的Agent 1。2025年,用“烈火烹油”来形容这片战场,恐怕再贴切不过。彼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碰撞将尤为激烈,而巨头的身影无处不在。
最新的市场报告已清晰地勾勒出这幅权力版图。《2025年二季度AI应用价值榜》赫然显示,月活用户规模前20名的AI应用中,超过**60%**已归属于行业巨头名下 1。字节跳动,凭借其令人咋舌的“AI应用工厂”模式,独占鳌头,五款应用上榜,贡献了榜单的四分之一 1。当数字巨兽们倾泻资源,将AI能力无缝集成至其庞大的生态系统,从“小荷AI医生”到“夸克主任级AI医生”,从“万智”企业大模型到“超级员工智能体万仔”,其所展现的效率与规模,让任何一个羽翼未丰的创业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这,无疑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角斗。
资本的考量:新贵求生与独辟蹊径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而现实。一位专注于AI领域的投资人D坦言,进入2025年,他对投资AI应用创业公司已是三思而后行 1。原因无他:创业公司的所谓“创新”,在巨头面前,是否经得起它们挟资源、资本与用户优势的“降维打击”?当律师函与联合执法队成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再微小的草创火苗,也可能被瞬息扑灭。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创业公司毫无生机。恰恰相反,生存之道往往藏于巨头不屑或不能触及的“盲区”。若要“与巨头共舞”,便不能与其正面硬刚,而需寻找那些“狗日的XX”绝不会染指的细分领域。例如,一款名为“lovekey”的恋爱聊天智能体,其商业模式或许不够“宏大叙事”,但其所服务的特定情感需求,恰恰是巨头们因品牌形象或商业逻辑而避之不及的 1。这与移动互联网早期“约炮神器”陌陌的崛起如出一辙——它填补了当时微信、米聊等主流产品刻意规避的社交空白。此外,当前中国的AI应用市场更偏爱2B领域,企业为降本增效的结果付费意愿强烈。而面向2C的商业化,则仍处于抢占用户的“蛮荒时代” 1。估值曾高达5亿美元、被誉为“中国AI 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公司,将总部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并大幅裁员的举动,正是这种市场现实的残酷写照 1。这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共舞策略”——避开国内“卷”王争霸的红海,转而在海外寻找更健康的商业土壤。
历史的镜鉴:共舞抑或搏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从不简单重复。移动互联网时代,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小米、快手等一众新贵,无不是在腾讯、百度、阿里等第一代互联网巨头的眼皮底下破茧成蝶,最终蜕变为一方霸主 1。黄峥,这位拼多多的创始人,当年曾提出“与巨人共舞”的精妙论断:后来者会重蹈巨头们踩过的坑,经历同样的委屈与磨难,但关键并非“颠覆”巨头,而是通过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甚至为巨头创造价值 1。
AI应用的未来,绝非简单地“谁做得早,投入多”就能笑傲江湖。技术主导的创新,往往充满着“意外”与“顿悟”,就像DeepSeek的横空出世,足以让行业惊呼“谁能想到呢” 1。因此,在算法的丛林中,生存与发展并非完全由体量决定。对于那些拥有独特技术洞察、敢于开辟蓝海、或深谙“游击战术”的创业公司而言,这仍然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只是,相比于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AI时代的舞步,或许会更加凶险,也更加考验舞者的智慧与耐力。毕竟,当巨头开始挥舞律师函,这场舞曲的背景音,已然多了一丝凛冽的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