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AI社交应用正面临下载量暴跌和商业化困境的双重压力,其症结在于技术壁垒薄弱、产品同质化以及高昂的算力成本与用户低付费意愿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行业正被迫走向商业模式的深刻转型,从单一的情感陪伴转向内容共创、垂直B端服务或精致化利基市场,以期在资本冷却的寒冬中寻求可持续的生存之道。
2023年那场席卷全球的AI浪潮,曾让“情感陪伴”这一古老而普遍的人类需求,在数字世界中寻觅到了新的寄托。一夜之间,AI社交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承诺为原子化社会中的个体提供量身定制的数字慰藉。然而,仅仅一年之后,这股热潮似乎便在现实的寒风中显露出了“伤春悲秋”的迹象。曾经的流量宠儿,正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烫手山芋”。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即便是中国本土的头部玩家,如字节跳动旗下的“猫箱”和MiniMax的“星野”,其国区双端日下载量已从巅峰时期的2万+暴跌至7千以下,跌幅超过腰斩。1 在大洋彼岸,海外翘楚Character.AI的境遇则更令人玩味——尽管其月活跃用户高达2亿,这一庞大的数字足以令任何社交巨头艳羡,但其年收入却仅有1670万美元,商业化进程步履维艰,仿佛在用一个响亮的耳光,提醒着世人:流量与变现之间,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正相关。1
这些冰冷的数据,如同一桶冷水浇在了原本热火朝天的AI社交赛道上,不仅浇熄了投资人的热情,也让众多大厂从跃跃欲试转为谨慎观望。这背后,是愈发清晰的商业逻辑困境:大模型运算带来的高昂算力成本,与被“免费增值”策略惯坏的用户普遍低下的付费意愿,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于那些曾怀揣梦想的创业者而言,留给他们的时间,无疑已所剩无几。
算法情话,为何难唱高音?
AI社交应用之所以陷入此等尴尬境地,并非缺乏市场需求。Character.AI在发布短短五个月内,用户发送消息量便突破20亿条,这本身便证明了人类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并未消减。1 真正的症结,在于其商业模式和市场生态的结构性缺陷:
其一,技术护城河几近于无。作为基于聊天机器人的应用形式,AI社交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从个人开发者到初创团队,乃至大厂的边缘部门,都能迅速克隆出功能相似的产品。这导致了行业内史无前例的“百团大战”,竞争异常白热化。小团队在流量获取和市场投放上,根本无法与财大气粗的巨头匹敌,自然是“生得快,死得更快”。
其二,替代品威胁高企,用户忠诚度岌岌可危。当OpenAI的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本身已具备了强大的聊天对话能力,并能满足用户日常沟通乃至一定程度的情感陪伴需求时,用户为何要额外下载并支付一份费用给功能受限的AI社交应用?这种“一鱼多吃”的市场格局,使得AI社交应用在用户眼中沦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其三,产品玩法同质化,内卷加剧。目前多数AI社交应用停留在提供虚拟角色陪聊的单一模式,缺乏高质量的剧情设计和角色辨识度,导致用户体验趋同。为了争夺用户,一些平台甚至不惜走上“擦边球”和“猎奇”的低端化竞争之路,甚至引发了未成年用户受聊天内容影响出现自残行为的悲剧性案例1——这不仅暴露了商业模式的窘迫,也敲响了伦理监管的警钟。
其四,算力成本吞噬利润,用户付费意愿堪忧。每一次AI对话、语音生成、图像渲染,都是真金白银的算力消耗。然而,沉浸在互联网“免费馅饼”文化中的多数用户,对于为虚拟陪伴买单,仍显得吝啬。Character.AI的2亿月活与区区1670万美元年收入的对比,是对这种“白嫖”心态最残酷的印证。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巨大剪刀差,正迅速掏空创业公司的现金流。
迷雾中的转型之路:打字机的启示
AI社交应用当前的困境,不禁令人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PC浪潮来临时,传统打字机制造商们所面临的命运抉择。彼时,Olivetti、Underwood等一众行业巨头,或固守旧业最终被历史洪流吞噬,或如IBM和Brother Industries般,顺应时代潮流,前者转型为服务和软件巨擘,后者则蜕变为打印机等外设制造商,方才得以延续其商业生命。1 这无疑昭示着,在技术迭代的大潮面前,守旧者必将成为历史的注脚,唯有识时务者方能为俊杰。
AI社交的未来,同样取决于其能否跳出“虚拟角色陪聊App”的单一框架,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锚点:
-
从“单向情感陪伴”转向“内容消费与共创”:人类对情感慰藉的核心需求,远不止于简单的对话。它渴望更深层次的互动、更丰富的叙事和更强的代入感。初创公司Kotoko AI旗下的Bside平台,正尝试构建一个虚拟角色能自主生活、社交与成长的空间,鼓励用户深度参与AI角色的定制与培养。1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共创模式,比同质化的对话更能培养用户粘性,并为增值服务创造空间。
-
从ToC转向ToB,深耕垂直场景:鉴于个人用户付费意愿的顽疾,将服务对象转向企业端,无疑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AI社交的技术内核,如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识别等,在企业级市场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例如,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口语陪练,为客服人员提供对话训练,甚至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疏导——这些清晰的痛点,更容易转化为可量化的ROI,从而实现商业化和可持续盈利。
-
内容精致化,产品小而美:即便保留虚拟角色对话模式,也应停止盲目扩张角色池,将有限的算力投入到精品内容的打磨上。借鉴乙女游戏(如《恋与制作人》系列)在剧情设计、角色塑造和互动体验上的成功经验,打造1-2个具备高辨识度、高度拟人化的AI角色,辅以引人入胜的剧本。在AI内容的世界里,一个有灵魂的角色,远比一百个扁平的符号更具市场价值。
就在本周,埃隆·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便推出了基于Grok 4大模型的“伴侣”功能,首批亮相的便有二次元哥特风女孩Ani和卡通小熊猫Bad Rudy。1 这似乎在提醒我们,尽管赛道泡沫涌动,但巨头的入局,恰恰证明了对人类孤独感的应对,仍是AI时代一个“永恒的命题”。
AI社交的创业者,其生存之道或许存在于极小众、极垂直的市场空间。当前模式,不过是AI互动体验的初级阶段。未来的AI社交能否真正释放其潜在价值,关键在于能否突破同质化困局,回应千人千面、多样化且日益复杂的个体情感需求,从而在数字荒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