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仆从的觉醒:从外卖争霸到人形机器人的资本新战场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人口红利消退与服务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全球科技巨头正将资本与战略重心从传统互联网战场转向人形机器人赛道。中国凭借在稀土、供应链和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正成为这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预示着一个由具身智能重塑生产力与商业格局的万亿级市场。

当中国互联网的“外卖大战”似乎已成昨日黄花,资本的战火却并未熄灭,而是以一种更具未来感的方式,转移到了“钢铁仆从”——人形机器人——的广袤疆场。如果说即时零售的补贴大战曾是互联网巨头对消费者钱包的终极围剿,那么如今对具身智能的狂热追逐,则是它们对未来成本结构与效率边界的深思熟虑。美团、京东等昔日战场宿敌,不约而同地将重金押注于此,不仅密集投资它石智航、星海图、众擎机器人与千寻智能等新兴力量1,更内部成立具身智能部门,由前沿人才领衔,其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在人口红利渐行渐远之际,谁能率先用机器重塑生产关系,谁就能在“万亿市场”的宝座上占得先机。

这并非孤例,而是全球科技巨头对未来的集体反思。从餐桌上的锱铢必较,到流水线上的具身智能,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得令人咋舌。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巨头亦步亦趋,竞相入局宇树科技、钛虎机器人等公司,将“AI+机器人”视为优化成本、开拓新增长曲线的撒手锏1。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是技术成熟、政策扶持与应用场景拓展的多方合力,驱动人形机器人以超乎预期的速度,从实验室的象牙塔走向大规模量产的现实。

全球竞赛风暴眼,中国能否主宰?

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新型工业革命浪潮的核心驱动,乃至全球AI竞赛的“风暴眼”。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们已嗅到其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层影响,预言随着机器人变得更智能、协作性更强、更实惠,其对社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1。彼岸,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就“赢得AI竞赛”发表演讲,马斯克则预告特斯拉的“擎天柱3”或将带来“史诗级震撼”12。然而,即便英伟达在AI算法与芯片领域占据优势,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独特禀赋,却使其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首先,中国对稀土资源的绝对掌控,堪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命脉”。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革命将显著拉动稀土需求,单台特斯拉Optimus所需钕铁硼磁铁的用量,已与电动汽车不相上下1。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60%的稀土矿产量与92%**的加工产能集中于中国1,形成从开采到深加工的完整垄断体系。这并非简单的矿产储备,而是掌控了未来机器人心脏跳动的节奏,当产业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这一战略优势将愈发凸显。

其次,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是另一关键支点。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第三次访华时,盛赞中国供应链体系的“世界奇迹”,其规模、复杂性与技术含量令人惊叹。美银则直言,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将是人形机器人降低成本、加速普及的“胜负手”1。宇树科技G1型号价格降至9.9万元人民币后被抢购一空,正是中国产业链效率的生动缩影。这表明,中国在机器人产业链整合中已形成系统性优势,不仅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更能推动国内整机企业实现低成本量产,如同为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燃料。

最后,创新生态的支撑同样不可忽视。就连一向自信的马斯克也曾公开表示,他不认为任何公司能与特斯拉匹敌,但却担心人形机器人排行榜上“第二到第十名将全是中国公司”1。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国内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量是美国的7.78倍,机械工程师群体已形成从系统设计到集成的全流程支撑1。叠加政策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已构建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优势,在推动机器人通用化、智能化的道路上,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谁将书写未来?巨头与创企的“双城记”

如果说电动车产业的爆发耗时十余载,那么人形机器人产业或许将更快地完成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应用的跨越,因为它依托的是现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与充裕的资本催化。近期,人形机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加速“储备弹药”,如宇树科技启动IPO,越疆科技募资逾10亿港元,同时,智元、宇树与中国移动拿下1.2亿元采购订单,优必选更刷新了国内单笔最大订单记录1。显而易见,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产业化,下一阶段必然伴随着一场应用生态的“突围战”。

在这场突围战中,行业格局存在两种可能的演变路径。其一,也是几率较高的一种,是科技巨头以资本为犁,直接“买下”赛道,加速行业进入“多强”格局。 巨头们在资本与应用场景上的天然优势无人能及。像京东、美团这类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并购机器人创业公司,迅速补齐生态版图,再通过其庞大的内部业务场景消化高昂的研发成本,同时在实际运营中验证机器人的商业价值。美团与银河通用合作推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便是将具身智能融入即时零售商业模式的有力尝试1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独立的机器人公司将失去突围的希望。恰恰相反,第二条可能的路径是,机器人创业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与前瞻性布局,抢占利基市场,再不断扩大基本盘。 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仍处于早期阶段,瑞银证券中国工业分析师王斐丽指出,即便简单的搬箱子任务,当前机器人的效率也仅能达到人类的30%左右1。这种技术成熟度的差异,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窗口期。不少机器人创业公司正通过聚焦工业巡检等垂直场景(如千寻智能),积累客户资源与技术壁垒,乃至争夺产品定义权。优必选的Walker S2计划年内交付500台投入智能制造,正展现了在特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潜力1。待技术成熟后,这些创业公司或能复制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垂直突破、以点带面的成功路径。

无论最终谁将成为这场赛跑的胜利者,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关键节点已然到来。美银分析师预测,人形机器人在十年内将迎来多行业应用爆发期,预计到2030年,全球年销量将达100万台,到2060年,总保有量更将达到惊人的30亿台,相当于届时人均拥有0.3台机器人1。一个“人人都有机器人”的时代正扑面而来,而在这场足以颠覆整个工业与社会的变革中,诞生下一个“苹果”或“特斯拉”,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

引用


  1.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科技巨头猛砸钱 ·36氪·Manjusaka(2025/7/28)·检索日期2025/7/28 ↩︎ ↩︎ ↩︎ ↩︎ ↩︎ ↩︎ ↩︎ ↩︎ ↩︎ ↩︎ ↩︎ ↩︎ ↩︎ ↩︎

  2. 太炸裂!特斯拉“擎天柱”再进化,从人类视频学习,会炒菜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2025/7/28)·检索日期2025/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