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具身智能的宏大叙事中,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正以其关键的“最后一厘米”优势,迅速成为全球资本的新宠。逾3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涌入,不仅加速了这项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技术进步,更预示着一个由精准触觉定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新商业前沿的崛起。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一个更为具体、也更具触感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它关于机器人如何“感知”和“操作”这个物理世界。长期以来,那些笨拙、缺乏细腻的机械臂一直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忠实仆役,但当“具身智能”的宏伟愿景被摆上台面,机器人对世界的理解便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与听觉。它需要一双真正能“拿捏”万物的手。于是,“灵巧手”——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最后一厘米”——在近期以一种令人眩目的姿态,登上了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其吸金能力之强劲,足以让那些昔日炙手可热的行业新贵,也忍不住投来羡慕的目光。
当机器人学会“拿捏”:灵巧手如何撬动数十亿资本
如果说具身智能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崎岖山路,那么灵巧手无疑是这条路上最陡峭但也最关键的一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末端执行器,更是机器人模仿人类精细操作、实现与物理世界深度交互的神经末梢。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如果把灵巧手比作人类手臂的2.0版,那它现在差不多刚上初中,发育程度约50%,能写字、能抓球,但离“手替”尚远1。然而,资本市场似乎对这位“初中生”的潜力抱有极高的期望。
过去一年至今,中国机器人灵巧手赛道已涌入超过20起融资案例,累计融资额突破惊人的30亿元人民币大关。这股热潮中,不乏明星企业的身影:灵心巧手在今年4月完成超亿元种子轮融资,由红杉种子基金领投1;因时机器人同月底宣布完成近亿元B3轮投资1;而傲意科技则在5月完成B++轮近亿元融资,使其累计融资轮次达到七轮1。曾专注于新能源、商业航天和消费领域的投资者们,如今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这个充满“硅基指尖魔法”的新兴赛道。这种“资本迁徙”的背后,是对未来人形机器人广阔应用场景的笃定押注。毕竟,没有一双灵巧的“手”,再聪明的“脑”也只能纸上谈兵。
指尖上的舞蹈:从技术飞跃到商业落地的曲折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展馆中,灵巧手展台无疑是焦点之一,那些“钢铁手指”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傲意科技展示的第二代灵巧手ROH-AP001,搭载高密度点阵触觉传感器,能感知细微的压力变化,并与机器人本体实现毫秒级响应1。其ROH-LiteS产品则主打轻量化与高负载,兼顾了服务型和小型机器人的应用需求。这些“手”已在商品分类、厨房作业辅助乃至精密装配等零售、家庭及工业场景中落地,并已服务于小米、智元机器人、比亚迪甚至苹果、现代汽车等巨头,这无疑是对其商业价值的最好背书1。
北京灵心巧手在展会现场的钢琴弹奏演示,其指尖精准敲击琴键,动作协调且富有节奏感,已接近人手演奏的流畅度与灵敏度,令人印象深刻。其旗舰款产品已突破至16个主动自由度,大幅提升了操作场景的边界,月产量也达到了400只左右,显示出一定的量产能力1。星动纪元的XHAND1则具备12个高主动自由度,单手最大抓握力可达80N,能提举25kg的物体,并在远程遥操作下完成捏取快递面单、操作扫码枪等精细任务,精度已接近人手水平1。甚至有戴盟机器人和因时机器人展出了能与观众进行“猜拳”互动的产品,令人在惊叹科技之余,也对机器人未来的陪伴能力浮想联翩1。
然而,这场“指尖上的舞蹈”并非一蹴而就。傲意科技创始人倪华良坦言,灵巧手行业未来1至2年虽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工艺优化与传感器集成的严峻挑战。材料加工、部件制造与装配环节的持续改进,以及不同传感器间的兼容性与集成难题,是横亘在技术人员面前的“最后一公里”——它比“最后一厘米”更漫长,也更考验功力1。毕竟,让“钢铁手指”拥有“温度”和“触觉”,远比让它拥有“力量”复杂得多。
智能触觉的未来:一场看不见的产业重塑
政策的东风无疑为这场资本盛宴添了一把火。早在2023年底,中国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便明确提出,到2027年前要实现包括灵巧手在内的关键技术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1。这不仅为行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也为投资人提供了稳定且明确的政策预期。在政府的扶持下,灵巧手等核心部件有望率先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链条也将加速完善。
但政策的鼓励也带来了竞争的白热化。一位具身智能赛道投资人观察到,目前灵巧手赛道内已出现超过二十支团队,竞争异常激烈。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专业的灵巧手初创公司,上游的传感器公司以及下游的机器人本体厂商也纷纷下场自研灵巧手。这种“全产业链通吃”的趋势,正在迅速压缩纯粹灵巧手初创企业的“时间窗口”1。这场战役的赢家,或许不是技术最超前的个体,而是那个能最快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并将灵巧手无缝集成到整体机器人解决方案中的“全能选手”。
市场预测的巨大蛋糕更是令人垂涎。到2025年,全球机器人灵巧手出货量有望超过86万只,市场规模达19.21亿美元1。同期,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达55亿元人民币,至2028年更可能飙升至387亿元人民币1。在这场由“手”开启的未来工业革命中,谁能真正掌握“拿捏”的艺术,谁就能在这场智能触觉的产业重塑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最终,那些能够将“钢铁指尖”赋予“人类触感”的企业,不仅会赢得资本的青睐,更将书写具身智能时代新的商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