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培废墟到硅谷新宠:AI学习机,一场家长焦虑与资本掘金的精妙舞蹈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双减”政策的余波中,AI学习机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硬件市场的新增长极。其商业价值在于巧妙地将AI个性化教育内容与绕开监管的获客渠道相结合,吸引了教培巨头、科技新贵和传统硬件商的资本竞逐,预示着一个以内容为王、渠道为辅的教育科技新版图。

在中国,政策之风向来能塑造经济景观。当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K12辅导市场,许多人曾以为,昔日那些曾是资本宠儿的教育科技公司将陷入漫长的冬眠。然而,历史的脚本往往充满出人意料的转折。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之外,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硬件——AI学习机——正悄然登上舞台,成为科技巨头与昔日教培巨擘们争相押注的“硬件三大赛道”之一,上演着一出将家长焦虑转化为营收增长的商业奇谭。

监管真空下的曲线救国

学海无涯,而中国的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却有迹可循。在“双减”政策严厉限制校外培训广告和营业行为之后,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和压抑的需求应运而生。正是在这片政策留下的“灰色地带”里,AI学习机以一种“曲线救国”的姿态,成为了资本嗅觉灵敏的逐利者们手中的“特洛伊木马”。表面上,它是一台售卖的硬件设备;骨子里,它却是教培公司绕过监管、精准触达目标客户、并持续输送教育内容的“数字油井”。

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份精巧的策略正在奏效。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I学习机全渠道销量达到惊人的126.5万台,同比激增29.4%;销售额更是达到了40.2亿元,同比上涨15.8%1。这并非昙花一现的炒作,而是市场在监管重压下寻找新出路的真实写照。那些曾在财报中因政策而黯然失色的公司,如今正指望着这块“烫手山芋”重拾增长。好未来,这位曾经的教培巨擘,其智能硬件及AI学习设备收入在2025财年同比增长高达50%,收入占比跃升至29.4%,成为集团内部最耀眼的增长引擎。科大讯飞,以其在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淀,也见证了智慧教育板块营收同比近**30%**的增长,其中学习机业务更是实现了全年营收翻番的壮举1

AI赋能:从“电子题库”到“个性化导师”

学习机并非新物种,它曾在许多中国家庭中被视为“电子保姆”或“高级计算器”。然而,当人工智能的“魔法粉末”被撒入其中,它的故事想象空间被无限放大。AI大模型的赋能,让学习机不再是简单的“电子题库”,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宣称能够“因材施教”的“AI老师”。从“AI精准学”到“AI作业/作文批改”,再到“AI口语分级练习”,这些功能无不击中了家长对“个性化培养”的深层渴望。

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策略的演进也助推了这股热潮。过去,高端AI学习机动辄上万元的售价让多数家庭望而却步。但市场的“橄榄形”结构正在形成,2000元-3999元价位段已成为主流选择。这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开源大模型的普及降低了技术开发成本;另一方面,2025年学习机被正式纳入“国补”目录,购买6000元以下产品可享15%补贴(封顶500元),直接刺激了中端市场的消费热情1。这种由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共同催生的价格下探,无疑加速了AI学习机从“小众奢侈品”向“大众必需品”的转变。

三足鼎立:内容、技术与渠道的博弈

AI学习机市场的竞争格局,俨然是一场“三国演义”,各路玩家依据其核心基因,展开了一场围绕“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内容稀缺性”的激烈博弈。

  • 教培系(如学而思、作业帮、小猿):这些企业拥有最宝贵的资产——海量的教研数据、学生分析模型和教学评估体系。他们的学习机内置的“名师授课”和“亿级题库”是其核心竞争力。在2025年第一季度,教培系阵营的出货量合计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再次印证了“内容为王”的铁律1。毕竟,在教育领域,家长最看重的,永远是学习资源本身的质量,而非硬件配置的光鲜。
  • 科技公司(如科大讯飞、华为、小度):它们手握“技术王牌”,在大模型能力和AI交互体验上具备领先优势。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教育大模型在数万所学校的试点应用,证明了其技术在教育场景落地的实力2。他们的优势在于如何将尖端AI技术与教育场景进行完美融合,实现真正的“AI精准学”和“类真人交互”。
  • 传统硬件厂商(如步步高、读书郎):这些老牌玩家的“护城河”在于长期积累的线下渠道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步步高拥有超过1.8万个线下售点,读书郎门店数量也高达4600家,线下渠道占比超过80%1。对于其他新兴玩家而言,这无疑是难以逾越的壁垒,也促使教培和科技公司纷纷加大线下店布局,试图从硬件销售转向全周期的服务体系。

这场三方竞逐的靶心,最终都聚焦于“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内容稀缺性”。艾媒咨询的调研显示,**66.92%**的消费者将“学习资源”列为购买学习机的首要因素,远超硬件配置和价格1。这说明,在教育硬件领域,内容而非硬件,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核武器”。

前路几何:AI导师的实效之辩

尽管AI学习机市场热火朝天,但其真正的教育实效性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市场不乏关于“AI老师不给力”、“批改不尽如人意”的反馈1。这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AI学习机究竟是能真正提升学习效果的革新工具,还是更多停留在营销噱头和“花活”阶段?

资本的涌入和销量的狂飙固然令人瞩目,但教育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传递与智慧的启迪,而非冰冷的算法堆砌。一个真正有效的“AI导师”应具备超越数据匹配的深层理解力、情感识别能力和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而不仅仅是高效的题库检索和批改工具。人类文明的延续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学习规律的敬畏。AI学习机能否在资本的狂热中保持清醒,真正实现其所宣称的“因材施教”,从而长远地影响教育格局,而非仅仅满足家长短期的“焦虑平替”,仍需时间给出答案。这场由政策、技术和资本共同编织的“数字教育掘金潮”,其最终的受益者,究竟是投资者、制造商,还是真正渴望知识的下一代?这笔账,才刚刚开始算。

引用


  1. 卖疯了的AI学习机,为何成为硬件三大赛道之一?·新莓daybreak·乔雨晴(2025/7/28)·检索日期2025/7/28 ↩︎ ↩︎ ↩︎ ↩︎ ↩︎ ↩︎ ↩︎

  2. AI学习机-科大讯飞智慧教育·科大讯飞智慧教育(无日期)·检索日期2025/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