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阿里巴巴通过发布夸克AI眼镜,正式打响AI原生硬件的战略第一枪,旨在超越智能手机,以多模态大模型和深度生态整合为核心,构建一个全天候、主动服务的随身AI助手,预示着人机交互范式和产业入口的深层变革。
在AI大模型技术从“生成”迈向“完成”的阶段,整个科技界都在追问一个核心问题:AI真正融入人类日常生活的“入口”究竟在哪里?是传统的屏幕界面,还是某种全新的物理终端?当前科技巨头的集体行动正指向一个愈发清晰的答案:硬件,尤其是能实现自然、持续交互的“AI原生硬件”,将是AI时代最重要的入口和载体。 手机作为过往十年的人机交互核心,其屏幕和被动使用的特性,已难以完全承载大模型所能提供的持续对话、环境感知与主动服务能力。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发布的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不仅是一次消费电子产品的亮相,更是其AI To C战略从软件向硬件延伸,并激活全栈能力闭环的具象化表达。
战略意图解读:从软件旗舰到硬件入口
阿里巴巴对AI硬件的布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AI To C”战略的必然延伸。早在2024年底,通义APP便已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与夸克共同承担AI To C的重任,其中夸克被明确为阿里的AI旗舰应用。这一架构调整,初步划定了阿里在大模型时代的战略路径:以夸克作为“AI超级框”,融合对话、搜索、执行与决策,从传统工具应用升级为智能任务中枢。1 夸克此前在教育、健康等垂直场景的成功实践,如高考志愿报告、主任级AI医生等,验证了其“产品-算法耦合机制”的有效性,为其成为AI助手形态的最佳落地载体奠定了基础。
夸克AI眼镜的发布,正是阿里将AI能力从云端、软件端“装进物理终端”的关键一步。它被定义为“超级入口的物理世界承载体”,旨在打造一位真正具备感知与行动能力的随身AI助手。这反映了阿里对下一代终端形态的深刻判断:未来的入口不是简单的软硬件叠加,而是“模型+硬件+生态”一体化能力的闭环输出。 通过AI眼镜,阿里期望打破手机屏幕的束缚,实现AI在用户生活场景中的无缝嵌入和主动服务。
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全栈能力的具象化
夸克AI眼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阿里全栈AI能力的深度融合与实体化。 从硬件层面看,夸其核心团队具备深厚的消费电子产品经验,专注于解决智能眼镜长期以来的续航与佩戴舒适度难题。例如,采用可拔插镜腿与随身换电仓设计,实现全天候续航;通过双芯片系统智能控制功耗;以及采用钛合金等轻量材料与人体工学设计,提升长时间佩戴体验。1 这些细节体现了对硬件产品周期的深刻理解,而非单纯的软件思维。
在软件与算法层面,夸克AI眼镜搭载了基于通义千问的多模态大模型,继承了夸克APP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图像问答上的长期积累。其配备的5个麦克风+骨传导系统,确保在嘈杂环境下的精准唤醒;自研的Master Agent中控系统则能智能分发指令,大幅降低响应延迟。在图像问答(VQA)方面,结合图像模糊检测算法和百亿级图像检索能力,保障了高准确性和实时反馈。1 这使得夸克AI眼镜不仅能“看到世界”,更能“理解世界”。
最具战略意义的,是其与阿里生态的深度协同。 夸克AI眼镜通过“Agent”化导向的深度定制,将飞猪旅行、阿里商旅、高德地图、支付宝、淘宝等核心业务单元的能力深度整合。例如,用户只需一句语音指令,眼镜即可调用飞猪行程数据显示登机口信息;结合高德室内导航,实现全程语音指引;通过骨传导实现声纹支付;甚至在逛博物馆时,对眼前展品提问即可获得即时AI讲解。1 这种不是简单API接入,而是以“Agent”为核心推动业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过渡的模式,使得阿里能够在衣食住行等高频生活场景中构建出一条条“微型AI链路”,为用户提供“闭环的体验”。这正是其他纯技术公司或硬件公司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因为其背后是阿里多年积累的强大生态基础。
产业格局与入口之争:后手机时代的范式变革
AI原生硬件的兴起,标志着继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新一代人机交互范式的萌芽。2017年智能音箱的入口之争,受限于当时的AI能力,未能真正打破手机的垄断。然而,随着大模型带来理解上下文、连续对话和主动服务的能力,新的交互形式——环境感知、主动响应的AI终端——成为可能。
智能手机的强大在于其“主动使用”的特性,它需要被取出、点亮、打开App。而AI时代理想的终端,应该是**“默认在线”且“先听懂、再行动”**的。眼镜作为天然处于人视线和听觉范围内的设备,拥有比手机更优越的第一视角感知能力。它能够实时识别人类眼前的世界,主动推送信息,并响应多模态混合指令,有望替代当前手机上大量复杂的触摸和查找操作。这正是包括Meta、字节跳动、Google在内的全球科技巨头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AI硬件(无论是耳机、眼镜、投影还是戒指)的深层原因。2
AI眼镜的意义,可能不在于成为下一个爆款消费电子产品,而在于它可能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物理接口”。 这种从“触屏交互”到“环境感知与意图理解”的范式转变,预示着一场深远的“入口之争”,其核心不再仅仅是设备所有权,更是谁能拥有并定义未来人机交互的模式和底层操作系统。
挑战与机遇:硬件赛道的长期主义
尽管前景广阔,AI原生硬件赛道仍面临巨大挑战。互联网公司惯于软件的快速迭代,但硬件产品开发周期长、试错成本高,对供应链、工业设计、品质控制等都有极高要求。正如乔布斯所言:“用户无法预测他们没见过的产品。只有把产品摆在眼前,用户才能反馈有用的意见。”这使得AI硬件的迭代和市场教育充满不确定性。
夸克AI眼镜团队认识到这场挑战的复杂性,强调“AI眼镜完整体验链路比较长,不能有明显能力短板”,否则容易导致体验不闭环,难以获得用户信任。1 然而,阿里在此赛道也拥有独特机遇。其在电商、支付、本地生活、出行等领域建立的强大生态,使得夸克AI眼镜能够从一开始就具备其他公司难以比拟的“闭环服务能力”。当其他公司仍在“另起炉灶、逐一对接”生态服务时,阿里只需“激活”其已有的强大通路。这无疑为其在AI硬件的长期竞争中,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护城河。
夸克AI眼镜的发布,是阿里巴巴对“当AI真正变得强大之后,我们如何让它变得随时可用?”这一核心问题的系统性回应。它不仅是一次对新硬件形态的探索实验,更是一场验证阿里AI全栈能力能否真正实现“模型+硬件+生态”闭环的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的胜负,将深刻影响未来人机交互的走向,以及各科技巨头在后手机时代的商业版图。
引用
-
AI原生硬件的第一战,阿里如何用眼镜作答? · 36氪 · 晓曦(2025/7/28) · 检索日期2025/7/28 ↩︎ ↩︎ ↩︎ ↩︎ ↩︎
-
阿里巴巴发布夸克AI眼镜研发进展,AI To C战略迈入硬件阶段 · InfoQ · (无作者信息)(2025/7/26) · 检索日期2025/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