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口之争:智能终端“主权”边界的重构与生态未来的权力交锋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大模型日益普及的今天,AI应用寻求通过预装抢占手机终端入口的尝试,正激化硬件厂商与AI供应商间对用户数据和体验定义权的深层博弈。这场“主权”之争,不仅关乎未来商业价值分配,更将重塑智能手机乃至整个AI生态的竞争格局,堪称智能终端的“CarPlay时刻”。

AI时代,当“大模型”被视为连接未来的关键,其“分发”模式却意外回归了移动互联网早期的原始策略——预装。最近,主打生成式搜索的Perplexity试图说服Android手机厂商,将自家AI浏览器Perplexity Comet预装进新机系统,企图抢占AI终端的首要入口。然而,此举遭到了手机品牌方的普遍抵制。这并非简单的商业合作受阻,而是一场关于AI核心“主权”、数据控制与生态定义权的深层较量,预示着智能终端领域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重构。

AI时代的入口之争:手机厂商的“核心主权”保卫战

表面上,AI应用厂商提供尖端模型与交互技术,手机厂商则掌握用户入口和硬件载体,看似互补共赢。然而,深究其动因,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定义权”的转移与争夺。Perplexity的本意,是希望通过预装Comet浏览器,将其打造成用户与AI交互的主要入口,从而获取宝贵的交互数据并扩大市场份额。在他们看来,这仅是“提供AI能力”。

但对于手机厂商而言,这无疑是**“引狼入室”**。小米的MiMO、vivo的蓝心大模型、荣耀的MagicGUI,乃至三星的Galaxy AI与Google Gemini的深度绑定,都昭示着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将手机本身打造为AI的“原生入口”和“智能中枢”。这些厂商正致力于将大模型能力深度融入搜索、语音助手、输入法甚至系统设置等所有核心交互层级,构建一个可控的、以自身硬件为核心的AI生态闭环。

“预装Perplexity,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动了这些品牌AI战略的根本。”

这背后更深层的考量在于数据。谁控制了用户交互数据,谁就能更快地训练模型、更精准地理解用户意图、更高效地优化服务。即便初期自身模型能力稍逊,只要数据流掌握在手,便保有未来翻盘与持续进化的可能。一旦核心入口被外部AI占据,这种可能性便会迅速消弭。因此,手机厂商对AI入口的把控,已上升至决定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层面。他们不再仅仅是“渠道”,而是**“生态运营商”**,其目标是让用户“离不开自己”,而非某个第三方应用。

“CarPlay时刻”重演:智能终端的权力转移与反噬

这场手机厂商与AI应用供应商的博弈,与汽车行业“去CarPlay化”的趋势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当年CarPlay之所以能迅速普及,在于其弥补了传统车机系统智能化水平低、用户体验差的不足。Apple通过CarPlay掌握了车载场景的关键入口和用户数据,将用户牢牢绑定在iOS生态中,某种程度上架空了车企在智能座舱体验上的主导权

然而,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车企逐渐意识到CarPlay并非单纯的“辅助”,而是对用户交互和数据资产的“接管”。于是,车企纷纷投入巨资自建OS、语音助手和座舱系统,旨在构建自己可控的智能体验闭环,CarPlay Ultra的遇冷便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

在雷科技看来,智能手机品类正在重演这一幕“去CarPlay之路”1。过去,手机厂商可能确实缺乏强大的AI能力,需要依赖外部模型来提升用户体验。但现在,主流手机品牌已推出了系统级大模型,其AI控制力和能力都在快速增强。此时,Perplexity这类外部AI应用试图通过预装、默认浏览器等方式深度占领入口,其性质已从“帮助”转变为**“争夺主权”**。面对这种挑战,手机厂商选择自立门户、数据自控,是必然的战略抉择。

数据主权与生态铸就:未来AI商业模式的核心

AI时代的商业模式,将越来越围绕数据主权生态铸就展开。传统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商店的分发模式使得应用层与系统层相对独立,应用可以通过广告分成等模式获得收益。但在AI时代,交互数据的价值呈指数级增长,因为它直接驱动模型训练和能力迭代。

谁控制了入口,谁就获得了定义用户行为习惯、组织信息方式乃至用户对AI能力认知的权力。正如微信凭借小程序生态,在iOS系统内部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掌控着数以万计的应用入口,进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势能。在AI时代,这种对核心交互入口的掌控,将直接转化为长期的商业价值和战略护城河。手机厂商深知,一旦入口被外部AI占据,不仅用户交互被截留,其生态系统的未来扩展潜力也将被严重削弱。

这意味着,未来AI的商业模式将不仅仅是售卖硬件或提供AI服务,更将是围绕用户数据流、AI能力定制化和生态服务整合展开的综合性竞争。硬件厂商将通过强化“端侧AI”能力和系统级大模型,构建更具粘性的AI原生体验,从而巩固其在用户数据和交互生态中的核心地位。

伦理与用户体验:AI时代的多方博弈

这场入口之争也带来深层的伦理与用户体验思考。当AI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能定义用户对信息和世界的认知结构时,谁来掌控这个定义权显得尤为重要。由硬件厂商主导的AI生态,可能带来更流畅、更个性化的端云协同体验,但也可能导致某些AI能力的“封闭”或“排他性”。而外部AI应用则可能带来更多元的选择和创新,但也可能与底层系统产生摩擦,甚至带来数据隐私和安全管理上的挑战。

最终,这场博弈将促使AI产业在竞争中走向竞合。手机厂商需要外部AI的创新活力来丰富其生态,而AI供应商也需要手机终端的巨大用户基础来落地其技术。未来的趋势可能走向一种**“分级合作”模式**:核心AI能力(如系统级AI助手、端侧大模型)由硬件厂商掌控,而特定垂直领域的AI应用则以更开放的API或插件形式集成,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关键在于,权力边界将由双方的议价能力和技术实力重新划定,而用户体验与数据隐私的平衡,将成为这场权力交锋中,各方都必须审慎考量的终极命题。

引用


  1. 智能手机正在重走 「去CarPlay 之路」?·雷科技·(2025/7/29)·检索日期2025/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