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医疗AI正经历由大模型驱动的范式变革,从单一节点应用走向能自主学习、决策的智能体,实现系统性赋能。大厂与初创企业在此轮浪潮中重新聚焦,推动AI深入临床与C端场景,尽管商业化和伦理挑战犹存,但行业标准和数据流通的建立预示着其爆发性增长的拐点。
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成为医疗AI强势回归的舞台,一扫过往的边缘化之感。从腾讯、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巨头的重拾投入,到赛诺菲、诺华等药械巨头的积极参与,医疗AI不再是泛领域AI大会的“配角”,而是被置于核心AI版图之中。这一轮爆发性增长的深层驱动力,无疑是大模型技术带来的全新赋能路径。
变革驱动力:大模型重构医疗AI底层逻辑
过往的医疗AI应用常以“节点”方式存在,如诊前的预问诊或单病种辅助诊断,它们能解决特定问题,却因价值有限而难以跑通商业模式。这种破碎化的AI,难以触达医疗场景中大量分散却亟需赋能的细微环节。然而,大模型时代引入的“智能体”(AI Agent)概念,正根本性地改变这一现状。
智能体,其本质是“主动目标驱动的实体”1,相较于解决特定领域单一任务的传统AI工具,它能自主规划并执行一系列行为,持续自主学习,适应动态环境,并与用户进行复杂交互。这意味着AI能够以“环节”乃至“流程”为目标赋能医疗。
-
从C端碎片化到主动健康管理: 腾讯健康在WAIC上展示的“健康管理助手”智能体,便是这一趋势的典范。它将体检报告解读、风险分析、健康管理计划等分散的AI工具进行整合,不仅充当“健康哨兵”动态分析用户健康状况,还能作为“行动教练”进行长期智能跟踪。这种可视化的AI智能体,将用户与医疗服务的关系从低频、被动转变为高频、长期,实现了疾病预防和主动健康管理的突破性进展1。初创企业如福鑫科创,则将智能体引入规培医师的模拟患者场景和临床数据分析,让医生能通过自然语言与智能体交互,自动完成数据探索、分析、报告生成等复杂工作流。
-
从通用模型到垂直专科的深潜: 大模型不仅在C端展现潜力,更在深层次临床问题上实现突破。DeepSeek等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和定制能力,推动了医疗专科模型的爆发。京东健康“京医千询2.0”便是典型代表,其“三引擎+四模型”的技术架构,旨在实现:
- 拟人对话: 模拟人类医生问诊,多轮交互,提供人性化体验。
- 可信推理: 严格遵循循证医学逻辑,结合内部与外部知识,具备反思机制,经过超140个临床科室医生和百万级真实病案的专家评测,确保医学推理的可靠性。这是AI医疗的基石,关乎诊断准确性与患者安全。
- 医学全模态: 实现对文本、影像、检验数据等多模态医学数据的综合解析,为精准诊疗提供全面支持1。
-
影像智能的突破与人机协同: 联影智能的“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则代表了影像AI从单病种到多病种、从辅助诊断到流程优化的进化。它能基于胸部平扫影像自动检出肺结节、骨折等73种常见胸部异常,平均AUC值高达94%1。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能自动化报告输出,还支持医生语音录入,极大提升了放射医生阅片诊断与报告撰写的效率。通过真实的人机协同挑战,智能体辅助组医生整体效率提升25%1,这昭示着AI并非替代医生,而是作为高效的“智能副驾驶”,赋能医生,提升整体诊疗质量和效率。
产业生态与商业版图的重塑
大厂的回归和新兴创业公司的活跃,正在重塑医疗AI的产业生态。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强大的流量基础和C端运营经验,能够迅速跑通用户流,构建高频互动场景。而深耕B端市场的技术公司,则在专科模型和影像智能等核心临床领域发力,提供深度解决方案。
然而,长期困扰医疗AI的商业化盈利问题,短期内仍是横亘在前的巨大挑战。尽管技术愈发成熟,但健康数据所有权、伦理隐私及医疗本身的严肃性,使得其商业化路径比其他AI领域更为复杂。目前市场已涌现超过300个医疗垂直大模型,且大部分以智能体形态出现1,但缺乏统一的商业化标准和成功的规模化盈利模式。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行业标准的建立显得尤为关键,它被视为推动商业化落地的“加速器”。在WAIC上,蚂蚁集团AI健康应用AQ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首个《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AI医生》标准体系,围绕技术性能、隐私安全、数据治理、专科应用等四大方向开展研制。这一举措标志着医疗智能体迈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为行业提供了可验证的评估基准,有望为未来商业模式的探索提供框架,并通过量化AI带来的“提质增效”,将其转化为可付费的服务1。
社会影响:重塑医疗范式与伦理考量
医疗AI的崛起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预示着对现有医疗范式的深层重塑,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伦理挑战。
- 普惠医疗的加速实现: AI智能体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高效的诊疗辅助,尤其是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地区,它们有望降低医疗门槛,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从而加速普惠医疗的愿景实现。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防病”和“健康管理”,AI正推动医疗重心前移。
- 医生角色与人机协作的演进: 随着AI能够复刻医生整个诊疗流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行为,医生的角色将从传统的诊断治疗者,向与AI协同的“健康管理者”和“复杂决策者”转变。AI将承担繁琐的重复性工作和大数据分析,医生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人际沟通、复杂决策和人文关怀中。这种深度人机协作将是未来医疗的常态。
- 伦理与治理的“灯塔”作用: 尽管AI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数据偏见、隐私泄露、算法透明度、责任归属等严峻的伦理挑战。蚂蚁集团与信通院率先出台AI医生标准,正是对这些挑战的积极回应。这种行业自律与规范先行,不仅能降低潜在风险,更能提升公众对AI医疗的信任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安全围栏”,确保AI发展符合人类价值观和福祉。中国在专业智能体落地层面的创新与规则推动,有望在全球AI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医疗AI在经历数年的失速后,如今正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机。政府、卫健委、医院、研究机构及企业正合力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健康数据流通,并构建深入临床的大模型应用范式。当AI带来的提质增效能够被精准量化,医疗AI的商业模式将逐渐跑通,最终成为医疗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引领人类健康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