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背景下,尽管重磅AI模型发布缺席,但以DeepSeek加速普及为代表,智能体(AI Agent)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大厂AI战略的核心焦点。这场从“工具”向“主动服务人类”的范式转变,正驱动大厂们以B端场景落地为核心,通过构建开放平台、推动开源生态、探索具身智能等多元策略,引领企业数字化和人机交互的深层变革。
WAIC 2025落幕,尽管OpenAI的GPT-5和DeepSeek的新一代模型V4或R2未能如期亮相,但空气中弥漫的AI热度,以及对智能体(Agent)的讨论,已然昭示着人工智能下半场的开启。数据显示,WAIC全网流量超23.6亿,各大厂在AI应用市场——无论是原生APP、AI应用插件还是AI PC网页——都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抖音、腾讯、阿里和百度构成了第一梯队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豆包和腾讯元宝在原生APP增长榜上遥遥领先,而AI插件的规模增长趋势更是超越原生App和PC网页,预示着AI正以更灵活、更融入现有应用的方式加速渗透。
智能体:AI范式转化的核心驱动
智能体(AI Agent)的兴起,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本质性跃迁。它不再是单一的生成式对话工具,而是能够规划复杂任务、调用多种工具并自主执行的应用系统。这意味着人不再需要适应AI,而是AI主动学习并服务于人的意图,解决多步骤、跨领域的问题。
“人工智能进入以智能体应用为核心的下半场”,行业分析者指出,互联网大厂的战略重心已转向提升大模型能力以强化Agent的底层支撑,同时讲好Agent在千行百业具体场景的落地故事,通用性与场景聚焦缺一不可1。
这一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AI将从辅助性的工具进化为能够独立思考、决策并采取行动的“智能伙伴”,这不仅将极大地提升生产力,更将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带来工作流程、商业模式乃至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
中国大厂的务实博弈:B端落地与C端探索
当前,中国AI大厂在智能体领域的竞争,是一场结合了技术、商业和生态布局的“务实之战”。
腾讯与阿里的“全家桶”与“落地为王”
腾讯在WAIC上展示了其“大而全”的策略,亮相了涵盖企业服务、生活、办公等10多个垂直领域的智能体,如健康管理Agent、企点营销云Agent、腾讯地图旅游规划Agent等。特别是,腾讯首创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旨在为机器人提供大脑,将模型和算力卖给机器人公司,而非直接下场制造机器人,体现了其在具身智能早期市场的差异化布局。这背后是让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任务规划和自主决策能力,从“机械体”进化为“智能生命体”的宏大愿景,尽管这条路径仍待市场检验,正如当年百度Apollo与车企的合作模式面临的挑战一样。
相比之下,阿里云在智能体落地实践上展现了更强的实力和务实性。其百炼应用开发平台的新产品架构成为“镇馆之宝”,已有超过20万开发者创建了70多万个Agent应用。阿里云的调研表明,企业构建AI应用的主流路径是**“将业务入口从请求到传统服务改为请求到AI Agent”,即改造现有业务而非全新开发产品。其退换货Agent在阿里国际和瓴羊的实践中,显著节约了纠纷处理时长和售后成本,凸显了Agent在To B智能客服**这一典型场景中的巨大实用价值和落地潜力。这表明,低代码构建辅助AI能力正成为企业实现AI原生的主流选择。
百度与字节的“通用”与“开源”之路
字节跳动虽未参加WAIC,但其火山引擎AI Agent开发平台“扣子”将核心能力(Coze Studio和Coze Loop)正式开源,并在GitHub上获得广泛关注。此举无疑加速了全球开发者共建Agent生态的步伐,并降低了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构建AI Agent的门槛。火山引擎在教育、政务等B端行业已拿下多个客户,通过HiAgent平台帮助企业从传统IT系统向AI原生转型,实现企业数字业务系统的重构。火山引擎在智能体应用开发招标项目中蝉联中标数量第一,营收规模也正无限接近百度智能云,表明其在B端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百度在智能体上的发力则侧重通用性。去年率先提出“多智能体协同”概念,并推出了秒哒平台,通过“无代码编程+多智能体协作+多工具调用”,用户可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并自动生成代码,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此外,百度还发布了首个移动端的通用超级智能体App——心响,以及新一代数字人技术NOVA,旨在让数字人具备思考和交互能力,成为更具象化的智能伙伴。然而,通用型To C智能体的突破性应用仍面临挑战,如百度“心响”在公测后的投入缩减,显示C端Agent的商业化路径仍在探索之中。
智能体的未来图景: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之路
当前阶段,智能体在B端市场的成功落地,正逐步验证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的价值。然而,要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和深远影响,仍需克服多重挑战并把握发展趋势:
-
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智能体的核心在于其规划、记忆、工具使用和自我反思能力。未来的技术突破将集中于提升这些底层能力,例如更强大的多模态感知模型、更精确的规划大模型以及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具身智能作为AI Agent与物理世界融合的趋势,将推动智能体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赋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但需解决复杂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技术难题。
-
商业模式与生态重构: 智能体的普及将催生**“AI原生企业”,即业务流程和系统完全由AI Agent驱动的企业。这将带动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包括Agent开发平台即服务(APaaS)、特定行业Agent解决方案以及Agent生态系统构建。平台方(如阿里云百炼、火山引擎扣子)将成为核心赋能者,通过开放工具和生态,吸引更多开发者和企业共创。市场竞争将从模型能力的比拼转向场景化落地能力、生态吸引力和持续创新力**的综合较量。
-
社会与伦理的深远影响: 智能体从“工具”向“伙伴”的演进,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 工作方式变革: 智能体将承担大量重复性、多步骤的工作,使得人类能更专注于创新、策略和情感互动。这将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对新技能的需求。
- 人机交互重塑: 人们将更多地与智能体进行自然语言交互,获取信息、完成任务,甚至建立某种“情感连接”,这可能模糊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
- 伦理与治理挑战: 智能体的自主决策能力将引发数据隐私、责任归属、算法偏见和可控性等伦理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福祉。
智能体的“DeepSeek时刻”,不仅是指某个特定模型的发布,更象征着AI应用从概念走向大规模落地的关键转折点。中国大厂在B端市场的积极探索和竞争,预示着AI Agent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建”。而C端市场的巨大想象空间,将驱动技术持续创新和模式迭代。这场围绕智能体的“务实之战”,最终将决定AI能否真正成为普惠社会的生产力,并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