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背景下,阿里巴巴智能终端业务正通过夸克AI眼镜探索下一代个人移动入口。面对续航、佩戴和场景鸡肋等挑战,阿里以软硬结合的工程创新与生态整合能力,旨在打造高粘性AI终端,预示着人机交互模式与产业生态的深层重构。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与广度,重塑全球经济与社会肌理。中国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拥有超大规模应用场景的试炼场,又在芯片、算法等关键技术领域发起攻坚。这场由技术奇点驱动的“文明常量”演进,正加速催生一条具有东方特色的AI发展路径。其中,智能穿戴设备,特别是AI眼镜,被视为大模型时代最接近用户、最具变革潜力的“个人移动入口”。阿里巴巴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的深入对谈,为我们揭示了阿里在AI眼镜赛道上的战略布局与深层思考。
从痛点突围:阿里AI眼镜的技术哲学与工程实践
AI眼镜的市场爆发长期受制于三大痛点:场景鸡肋、续航短板和佩戴不适。宋刚的对谈深入揭示了阿里巴巴在这些核心挑战上的技术攻坚策略,体现出典型的MIT Technology Review式的严谨与创新。
阿里夸克AI眼镜的解决方案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强调系统级的“三角平衡”——性能、功耗、舒适性的和谐统一。这背后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工程学创新:
- 续航攻坚战:双芯双系统与热插拔换电。为了解决AI眼镜的功耗瓶颈,夸克AI眼镜采用了**“双芯双系统”设计:高性能芯片负责复杂AI任务,低功耗蓝牙芯片处理日常待机。更具开创性的是其“双电池+热插拔镜腿”**设计,搭配可随身携带的耳机盒大小的换电仓,实现了长达24小时的全天候续航能力。这不仅是硬件上的创新,更是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深刻洞察,将补能行为无感化,极大提升了设备的实用性。
- 佩戴舒适性:仿生设计与材料科学。为解决佩戴不适,阿里在人因工程上投入巨大。通过仿生曲面鼻托和耳弯设计,实现压力均匀分布;将设备重心精准控制在眼镜几何中心,以达到最佳平衡感。此外,采用钛合金一体注塑成型镜腿结合弹性棘轮转轴,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确保了运动场景下的结构稳定性。这些细节体现了阿里对“好戴”这一用户核心需求的极致追求。
- 极致影像与系统优化:深层自研与定制能力。在影像系统方面,自主研发的_Super Raw暗光处理算法_,通过RAW域多帧融合与自适应降噪,显著提升了暗光图像信噪比。整机架构上,定制研发的双音圈大振膜小型化扬声器、超窄一体化FPC以及高折射率镜片加镀膜工艺,共同使得镜腿更细、镜框更窄更薄,提升了眼镜的通透感和美学表现。这些底层技术创新,构成了阿里AI眼镜在硬件层面的核心壁垒。
生态赋能与场景重构:AI眼镜的商业价值引爆点
从TechCrunch的商业敏锐度出发,阿里夸克AI眼镜的核心商业逻辑在于其“AI随身入口”的定位,并通过阿里自有生态与行业拓展合作来构建用户粘性,引爆市场。
宋刚强调,未来决定AI眼镜市场格局的“终极指标”是用户粘性,即用户活跃度与用户时长。这与互联网产品衡量成功的标准一脉相承,但将其嫁接到硬件终端上,则意味着AI眼镜必须深度融入用户日常,成为不可或缺的“刚需”。
- 场景渗透与刚需构建:阿里预判,AI眼镜将渗透到用户的衣食住行等高频生活场景。例如,与飞猪合作实现航班信息提醒;在解放双手的场景下,实现免掏手机的扫码支付;在跨语言沟通中提供实时翻译;在工作学习中进行会议记录和百科问答。这些看似零散的需求,通过AI的_感知与理解能力_,以及强大的_AI中控能力_,被整合为统一的智能体验。
- 端云协同与多模态AI的商业价值:要实现这些“刚需场景”,核心技术壁垒在于AI的感知与理解能力(语音、图像识别、语义理解、意图判断)以及端云协同能力。阿里在此的优势在于其既具备多模态AI能力(通过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驱动),又掌握庞大的服务生态与系统能力。这种端侧低功耗响应与云端复杂任务处理的无缝切换,是实现用户“听得清、看得懂、理解准、答得好”并形成高粘性的关键。
- 构建内容与服务生态的护城河:AI眼镜的使用频次和黏性最终取决于围绕它建立的内容与服务生态。阿里眼镜的策略是从“被动获取”到“主动推荐”,基于用户场景和偏好,主动推送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这涉及到与阿里内部生态(搜索、导航、支付、出行)的深度打通,并拓展到购物、学习、工作等更多场景。更重要的是,支持第三方内容与能力接入,推动开发者共建AI眼镜的新生态,使其成为一个可生长的智能平台,这正是构建强大产业生态的核心思维。
未来格局展望:从用户粘性到文明入口的演进
结合Wired的未来主义视角和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前瞻性洞察,AI眼镜的爆发将是硬件、AI能力和生态三重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宋刚的预测指向了未来3-5年内行业最具变革性的重构,以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
- 硬件的微型化与智能化飞跃:未来的AI眼镜将实现人因穿戴、近眼显示、声学音频和拍摄感知等多方面的技术突破。例如,高集成柔性电路板、高容量高密度电池的引入将推动极致小型化;双光机双目显示技术将改善功耗和轻薄化。这些硬件的演进将使AI眼镜成为真正无感的、全天候的“身体延伸”。
- AI能力的范式转移:从通用到专属的智能体:AI眼镜的“智能化”不仅在于强大的语音识别,更在于理解和决策能力的全面进化。
- 多模态对话理解:结合语音、文本、视觉,让用户从“操作指令”转向“一句话直接表达需求”,第一视角的视觉多模态理解将使交互更自然。
- 超级智能体:AI眼镜有望成为用户最贴身的数字助理,能够回答问题、执行命令,甚至处理复杂事务,理解用户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这预示着AGI(通用人工智能)向具身智能体方向的演进。
- 连续学习与个性化:模型具备持续学习用户习惯和语境的能力,将构建更加贴合个人的服务体系,实现从“通用AI”到“专属AI”的演进。这代表着AI从工具向“伙伴”的根本性转变,其哲学意蕴深远。
- 产业价值链的全面重构:AI眼镜拥有眼镜消费品、AI创新科技品和数码电子品的三重属性。这种融合将推动:
- 与传统眼镜品牌在技术、渠道、服务及C2M定制能力的深度整合,变革眼镜产业价值链。
- 构建深度自研软硬件开发能力,联合上游供应链,打造融合AI多模态感知的新自然交互方式,推动人机交互范式的变革。
- AI应用内容生态从有限服务场景到多元化、从用户选择到AI主动推荐的范式转移。
挑战、机遇与中国的AI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AI眼镜的未来并非坦途。技术攻坚的成本、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伦理、以及如何在高速迭代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都将是摆在阿里巴巴等先行者面前的严峻考验。
阿里选择**“高端显示+主流拍摄”的产品组合入局AI眼镜赛道,以高端树立品牌心智,以主流覆盖大众市场,这体现了其在产品策略上的系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阿里巴巴自有生态构建+行业拓展合作”双轮驱动**,构建覆盖多场景的AI服务矩阵,并重构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加速整个生态的发展。
AI眼镜作为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新型界面,其演进不仅是产品功能的迭代,更是人机关系、信息获取方式乃至社会生活模式的深层变革。它将成为个体在数字世界中的“感官延伸”和“智慧助手”,最终,用户粘性将决定谁能在这场“眼镜进化论”中拔得头筹,真正定义AI时代的“个人移动入口”。这种变革,正是AI从“产业变量”进化为“文明常量”的具象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