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想象力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竞争高地与意义版图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加速进化的时代,人类的想象力正从一种天赋转变为核心竞争力。这不仅驱动着娱乐、商业和教育的深刻变革,更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工作、价值与意义的深层命题,在人机协同中探索人类独有的存在维度。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技术进步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产业格局,也深刻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根基。当大模型日益展现出超越人类的效率和部分“创造”能力时,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AI时代,人类的“想象力”如何不再是浪漫的闲暇,而是转化为一种决定性的竞争优势?这不仅仅关乎商业模式的创新或工作流程的优化,更是一场关于人类主体性、意义感乃至教育未来的深刻哲学思辨。

技术融合:想象力触及的未来图景

未来三至五年,AI的进化将主要体现在基座模型能力的显著提升用户习惯与产品形态的协同演进。从技术层面看,多模态AI的持续突破,使得AI能够从单一的文本、图像生成,走向更实时、更具沉浸感的多模态内容呈现,甚至能模拟虚拟世界。井英科技创始人兼CEO朱江指出,这将带来娱乐体验的根本性升级,让“每个人的想象力世界用一个带宽的方式实时化地呈现出来”1。这种技术能力不仅催生了如AI短剧这样的新兴内容形式,也为未来“一人独角兽”——即个人创作者通过AI工具,将自身独特的想象力转化为具有10亿级商业价值的IP——提供了可能。捏Ta创始人兼CEO胡修涵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将“让更多的普通人的优秀作品呈现出来”1

在企业服务领域,特赞科技创始人兼CEO范凌则预见到工具的“智能体化”趋势。传统工具是静态的,效率的提升依赖于人的驱动。但未来的智能体将自带经验、数据和判断力,从“copilot”升级为“同事”,甚至直接交付结果,而不仅仅是提高效率。这意味着AI将重塑企业服务的工作流与价值交付,推动“工具公司变成直接交付结果的智能体公司”1,这不仅会提升企业效率,也将极大地改变企业对于软件和服务的付费意愿。可触未来联合创始人游威则强调了AI与硬件的融合,尤其是AI在执行层面的精细化潜力。他指出,当前对AI在硬件领域的应用关注主要停留在输入与输出层面,但未来真正的非共识机会可能在于AI对执行策略的语言化解构和次生语义的挖掘1,例如通过语言描述更精细化的生活或生产需求。

商业版图:新生态的崛起与重构

AI对想象力的赋能,正在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 首先,AI内容领域的“超级平台”争夺战已然开启。朱江预测,未来将出现一个或多个拥有10亿级用户的AI娱乐内容超级平台,这与当前C端娱乐市场看似饱和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AI对用户体验和内容形态的颠覆性潜力。 其次,“一人公司”模式的崛起,标志着个体创造力商业化门槛的极大降低。胡修涵的捏Ta平台用户通过AI共创虚拟角色,将幻想转化为IP,验证了这种“一人独角兽”的可能性。这将催生一个更为去中心化、由个体想象力驱动的创意经济。 再者,企业级AI正从效率工具转向价值交付引擎。范凌强调,AI正在帮助企业释放“商业与社会的想象力”1,这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手段,而是驱动企业创新和解决商业问题的核心动力,其商业价值将从简单的“提效”转变为“交付完整结果”。 最后,AI与硬件的深度融合将打开新的蓝海市场。游威的LOOI ROBOT手机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品,预示着AI能力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物理空间中,通过更自然的交互方式满足用户需求,这将要求硬件企业重新思考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甚至催生新的“智能服务业”。

社会影响:工作的未来与意义的重塑

AI的到来,无疑对就业市场带来了结构性冲击。初级知识工作者,如初级程序员、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甚至律师,可能更早面临被替代的风险。然而,这并非全然的悲观。嘉宾们普遍认为,这同时带来了“超级个体”前所未有的机会,即一个人可以凭借AI工具掌握更多跨领域的技能,从而转型成为“创业者”或“老板”1。从“初级员工”到“一人公司”的职业进阶路径正在形成,但这个过程无疑充满“痛苦”。

更深层次的探讨触及了人类的意义感。当AI能比人做得更好、更高效、不知疲倦地完成生产任务时,人类作为“生产者”的价值感将面临严峻挑战。范凌担忧,若未来社会不再需要人类辛勤耕耘即可获得基本保障,人们的意义感何在?他指出,这可能导致工作与娱乐的模糊混合,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虚假地赚取Token”,以维持一种“贡献感”1。这与哲学家们对“享乐”与“缺失追逐”的思辨不谋而合,过度满足反而可能接近“死亡”的虚无。

哲学思辨:人机关系的主体性与文化的平均化

AI的渗透也引发了对人机协作中“主体性”的深刻思考。游威提出,人与AI的协作关系可分为对抗性、顺应性/合作性和游离性。他指出,AI不仅能作为工具,更能作为评判者、项目经理甚至创作主体。当AI成为主动的创作者时,人类的“主导性”将面临考验。胡修涵担忧,若人类完全无法区分AI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至将批评和评判的权利也交给AI,将可能“消磨文化产业上最希望看到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未来图景”1

此外,“信息和内容生产的平均化”是另一大潜在风险。游威将AI比喻为“活了1000年的老巫师,知道过去1000年的模糊知识”1。AI倾向于生成最“合理”、最“平均”的内容,这可能导致人类思维被平均化内容所影响,从而丧失其独特的创造力与批判性。然而,嘉宾们也普遍对“人性”抱有信仰。范凌以照相机的出现并未终结绘画艺术,反而催生了抽象艺术和摄影艺术为例,认为“人总能想到点别的”1。人类的反脆弱性和对意义的持续追寻,将促使我们在AI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表达方式。

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弹性与容错的土壤

面对AI带来的冲击,教育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范凌指出,工业时代为高度细分社会分工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教育模式,与人工智能“反分工、反工业化”的本质相悖。AI能够弥补人类不熟悉的技能,使得“全能博雅型人才”的培养变得更为重要,强调“更广的知识域,更少的学科划分”1。这意味着大学专业可能会回归到培养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而非单纯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想象力需要“土壤”而非“工具”。这种土壤的建立,需要更开放、更包容的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转变。范凌强调,所有创造都基于对失败的容忍。一个能够容忍失败、不追求即时成功、不急于“随大溜”的环境,才能真正孕育出创新和想象力。这种“非共识化选择”的勇气,以及对“走了很多弯路以后,一定能达到更远的彼岸”1的信心,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同时,学习“如何提问题”以及不断“探索边界”(包括内心体验和现实世界)将成为每个人在AI时代的核心素养。

AI的洪流不可逆转。它不仅是效率的放大器,更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自省与重塑。想象力,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疆域,将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专属,而是成为每个人应对时代变迁、创造新价值、重塑意义感的关键竞争优势。

引用


  1. 2024仲夏六日谈:AI时代如何把想象力变成一种竞争优势?·腾讯研究院·仲夏六日谈(2024/07/04)·检索日期2024/07/04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