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算法遇上算盘:AI在企业落地为何屡屡陷入“智力困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尽管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投资热潮,企业在将其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时,却步履维艰,面临概念过热、成本高昂、短期收益匮乏以及人才能力不足等多重矛盾。这不仅挑战着技术投资的资本效率,更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其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优先级,从追逐“情绪价值”转向扎实的“基础建设”。

过去一年,人工智能(AI)的叙事,如同精心绘制的空中楼阁,在全球各大商业论坛和科技峰会上熠熠生辉,吸引着资本的目光,挑逗着企业家的神经。然而,当这些“神话”试图在企业现实的土壤上扎根时,却屡屡碰壁,上演了一出“叫好不叫座”的现代商业悲喜剧。这并非技术本身之过,而是其商业化进程中,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矛盾浮出水面,揭示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遥远距离,以及从PPT到P&L(利润表)的严苛考验。

概念与现实的幽默剧:AI如何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AI的鼓吹者们曾将其描绘成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许诺能洞察先机、降本增效、甚至“逆天改命”。这般诱惑,让不少企业高管心驰神往,唯恐在这一波技术浪潮中错失先机。然而,当激情褪去,落地的场景却显得捉襟见肘。多数传统行业,其业务流程的复杂性与历史遗留的数据“孤岛”,让通用大模型的“万能论”显得有些苍白。采购部门渴望精准的市场分析,却发现算法在面对多变且非标准化的市场数据时,常常表现出“水土不服”,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决策价值大打折扣 1

这并非是AI的错,而是市场对“通用大模型”的过度推崇,忽视了企业对“垂直化、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在金融业,生成式AI在风险研判、财务数据报告和知识库构建上展现出潜力,但这些往往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微调和数据清洗 2。当企业满怀憧憬地拥抱AI,却发现市面上缺乏“量身定制”的成衣,只能穿着不合身的“概念装”时,那股“想用不敢用”、“用了不如不用”的鸡肋感便油然而生。这正是AI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的直接碰撞,如同在一场本应严肃的商业谈判中,AI突然蹦出一句“幻觉”严重的俏皮话,让决策者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资本的耐心与幻觉的代价:谁为AI的“梦想”买单?

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算法便是炼油厂,而投资AI,无疑是建造一座耗资不菲的超级炼油厂。企业对AI的投入,往往是巨额且持续的,不仅涵盖硬件、软件、算法授权,更包括数据整合、人员培训以及维护迭代的隐性成本。许多企业领导,最初以为AI能如宣传般“免费应用”并“降本增效”,却发现落地的成本,远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而更令人焦虑的是,这高昂的投入,其最终能产生的可见价值却难以量化,甚至高度不确定 3

这其中,AI“幻觉”——即模型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或虚假信息的现象——成为了投资回报率计算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企业投入巨资试图通过AI洞察市场,却可能被“幻觉”误导,导致决策风险飙升。解决“幻觉”问题本身,又是一个无底洞,需要进一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于是,企业便可能陷入“投入越多,回报越少”的怪圈,形成恶性循环。这种“长期主义”与“短平快”之间的内在矛盾,尤其刺痛了那些习惯于立竿见影的“焦虑老板”。他们追求AI带来的“情绪价值”,寄望其能“逆天改命”,却忽视了AI技术的成熟与性能发挥,最终仍取决于企业扎实的数据基础、强大的管理能力和员工的适应性 1。正如谚语所言:“企业基础不牢,做什么都是地动山摇。”AI,在这样的土壤上,恐怕也只能是“人工智障”而非“人工智能”。

人与机器的二重奏:当“万能”AI遇上“人工智障”

在企业领导的眼中,AI曾是无所不能的“万能药”,它被视为可以大幅“砍掉人工”的利器。然而,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他人成功案例的“表象化”理解。深入探究,AI最大的优势并非简单的降本增效,而是其创新潜力——它能赋能新的商业模式,提升产品服务体验,加速科学发现 42。但这种创新,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持续的技术迭代以及技术与应用的深度融合,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指令层面。

当前,大部分企业员工虽然或多或少地接触并尝试应用AI,但其使用方式多半是将AI当作高级版的“百度搜索”,停留在浅层的指令交互。他们缺乏对AI模型训练、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以及如何将AI深度融入业务流程的理解与能力。例如,许多企业耗费巨资搭建了AI知识库,却因员工不懂如何“训练”这个“聪明孩子”,导致知识库最终沦为“摆设”,无法真正发挥效用 1。当AI被视为无所不能的工具,而使用者却不具备驾驭它的技能时,这便形成了一个尴尬的“万能”与“不懂应用”的矛盾。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调侃:“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但似乎很多人还未学会如何正确挥舞新式武器。”

总而言之,AI在企业落地应用中所遭遇的“五大矛盾”,实则是一场关于技术、资本与认知的复杂博弈。企业必须正视AI的双刃剑特性:既要看到其不可估量的创新潜力,也要清醒认识到其对深厚专业知识、持续迭代和扎实基础的依赖。唯有通过系统性的员工培训,提升对AI的深度理解与应用能力;扎实打好数据基础,建立完善的AI应用体系;并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鼓励全员探索AI的深层价值,才能让AI从一个“工具”升华为真正的“伙伴”,助力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毕竟,技术之美,最终仍需在商业价值的维度上得到验证。

引用


  1. 盘点AI在企业落地应用中的五大矛盾 · 36氪 · 老杨 (2025/5/27) · 检索日期2024/5/27 ↩︎ ↩︎ ↩︎

  2. [PDF] 新质生成式AI赋能产业变革的实践与路径 · KPMG (2025/7/29) · 检索日期2024/5/27 ↩︎ ↩︎

  3. 企业家人工智能应用报告|数据安全、投资回报最受企业关注 - 腾讯新闻 · 腾讯新闻 (2025/7/29) · 检索日期2024/5/27 ↩︎

  4. [PDF] 大模型应用落地白皮书 · 东方财富网 (2025/1/9) · 检索日期2024/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