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政治学:嵌入式监控如何重塑全球半导体与国家主权边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英伟达H20芯片遭中国网信办调查,揭示美国《芯片安全法案》强制芯片内置追踪功能的新趋势。这一地缘政治举动将监控从物理边界延伸至硬件深层,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信任基础,加速技术脱钩,并引发对国家数据主权的深层拷问。

2025年7月31日,中国国家网信办对英伟达H20芯片展开调查,直指其可能存在的“严重漏洞和后门”,包括“跟踪和定位”及“远程关机”功能1。这一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全球科技地缘政治版图深层变动的缩影,它与美国一项更为激进的立法提案——《芯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紧密相连,预示着一个由硬件驱动的监控新时代正悄然降临,并深刻改写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格局及国家间信任的基石。

芯片“植入式”监控:从出口限制到主动追踪的战略跃迁

长久以来,美国的芯片出口管制主要围绕限制尖端技术的流向。然而,于2025年5月由两党议员提出的《芯片安全法案》,则标志着一场从“被动限制”到“主动监控”的战略大转向。这项法案旨在强制要求英伟达等公司在其出口的AI芯片中嵌入位置验证机制,从而实现对芯片流向的持续追踪和监控。如果通过,这将是美国在技术竞争中迄今为止最具侵略性的做法,其影响力远超以往任何出口限制。

该法案的核心在于技术方案解决政治问题的信念:将监控功能预置于硬件深层,以防止关键技术被“滥用”。法案明确指定了需强制实施监控的“涵盖集成电路产品”,包括高性能计算芯片(如出口管制分类号3A090)等。通过芯片与安全服务器的持续通信,利用信号到达时间验证其地理位置,这种机制将提供远超美国商务部现有能力的芯片在国家层面的总体位置信息1。更甚者,企业将承担持续监控义务,包括报告任何位置变更、未经授权用户或篡改企图。

尽管英伟达曾声称其芯片售出后无法继续追踪,但《芯片安全法案》的联合提案人,曾担任粒子物理学家的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比尔·福斯特(Bill Foster)却明确指出,此类追踪技术早已存在,且“大部分技术已经内置于英伟达的芯片中”。他援引谷歌等竞争对手已在数据中心AI芯片中使用类似位置跟踪技术作为安全措施的事实,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论断1。福斯特议员的专业背景为法案增添了技术可信度,也凸显了科学专业知识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应用。

此外,福斯特议员的第二个立法目标——阻止未获美国出口许可的AI芯片启动——更揭示了未来硬件管控的潜在深度,指向一种更为极端的远程控制能力,包括业界此前担忧的“远程关机”功能。

全球供应链信任的瓦解与商业版图的重构

这项激进的芯片监控法案,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和商业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首先,对英伟达而言,尽管H20芯片的推出旨在平衡中美贸易政策,但中国网信办的调查已预示其在华市场将面临严峻挑战。本土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安全审查,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被削弱,H20的销售恢复也可能延迟2

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全球供应链信任的瓦解。当芯片不再是纯粹的计算工具,而成为潜在的“情报资产”和“监控节点”时,其在全球市场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不仅仅是中国,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必然不愿其关键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依赖于一个可能被特定政府远程监控或关闭的硬件。这种不信任感将加速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碎片化与区域化进程。

“这种做法,将引发全球对美国此举在数据主权和隐私方面的质疑。”1

各国政府和企业将加大投入,加速发展国内替代品和独立供应链,以确保关键技术的可控性和自主性。这不仅会刺激半导体领域的投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追求极致性能和成本效率,转向优先考虑安全可控和供应链韧性,也会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其技术战略,推动“本地化”生产和技术栈的构建。未来3-5年内,我们很可能看到多极化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加速形成,每个主要经济体都力求建立自己的“技术铁幕”内的完整产业链。

硬件伦理的深层挑战:技术与主权的边界消融

《芯片安全法案》所带来的影响,已远超商业和技术范畴,深刻触及了国家主权、数据隐私和硬件伦理的深层议题。当一个国家能够通过硬件层面实现对另一国关键基础设施的“远程侦察”甚至“远程关停”时,技术的边界与国家主权的边界将彻底模糊。

这种将监控能力内嵌于通用硬件产品的做法,引发了深刻的哲学思辨:

  • 技术中立性的终结:芯片不再是纯粹的工具,而被赋予了政治和安全属性,挑战了“技术中立”的传统观念。
  • 硬件的“后门”与信任危机:如果先进芯片普遍被要求内置监控功能,那么全球范围内所有关键基础设施所依赖的硬件都将面临信任危机。这种强制性后门,是否会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先例,从而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军备竞赛”?
  • 数据主权与国家安全:芯片位置的持续验证和篡改尝试的报告义务,使得每一块芯片都可能成为全球监控网络中的数据点。这直接侵犯了数据主权,并可能为未来更深层的数据窃取和网络攻击打开方便之门。

《芯片安全法案》体现了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中“单方面掌控整个赛道”的意图1。然而,这种“监控即控制”的激进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强其在技术竞争中的优势,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因摧毁全球信任而适得其反,反而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长期影响力。

展望:走向“技术铁幕”下的自主与制衡

《芯片安全法案》与中国网信办对英伟达H20的调查,共同揭示了全球科技竞争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从限制技术输出转向对技术使用的主动监控与控制。这种模式将重塑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竞争逻辑,推动各国在追求算力与AI发展的过程中,将自主可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未来3-5年,我们预计将看到以下趋势:

  1. 技术堆栈的垂直整合与“去全球化”:各国将加速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本地化建设,以降低对外部监控芯片的依赖。
  2. 开源硬件与硬件安全审计的兴起:为了应对内置监控风险,开源硬件方案和第三方硬件安全审计将受到更多关注,以提升硬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 国际技术标准的“分叉”:围绕芯片设计、安全协议和数据传输的标准可能出现不同阵营的“分叉”,进一步加剧技术壁垒。
  4. 供应链可见性与韧性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将更注重构建多元化、去风险化的供应链,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和安全风险。

最终,芯片监控时代的降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全球权力格局和国家间信任关系的一次深刻重塑。在科技与地缘政治交织的“技术铁幕”下,各国将围绕芯片这一核心战略资源,展开更为激烈的自主与制衡博弈。

引用


  1. 英伟达H20芯片突遭网信办调查,美《芯片安全法案》强制位置监控引火烧身·36氪·互联网法律评论(2025/8/1)·检索日期2025/8/1 ↩︎ ↩︎ ↩︎ ↩︎ ↩︎

  2. 英伟达深夜向记者回应芯片“后门”问题·看中国(2025/8/1)·检索日期202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