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时代,以Perplexity Comet为代表的第三方AI应用试图通过预装抢占手机核心入口,却遭遇手机厂商的强烈抵制。这场“AI入口”之争,不仅是商业利益的短兵相接,更是关于谁将定义AI时代用户体验、掌握数据主权和未来生态价值的深层博弈,预示着智能手机产业正进入一个类似“去CarPlay化”的生态主导新阶段。
智能手机的“AI入口”争夺战:一场深层定义权的博弈
“预装”这个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度是应用推广的“灰色地带”,如今却出人意料地成为AI应用抢占终端入口的策略。最近,主打生成式搜索的Perplexity被曝正游说Android手机品牌,试图将自家的AI浏览器Perplexity Comet预装进新机系统1。这看似寻常的商业合作,实则揭示了AI时代下,AI供应商与AI硬件厂商之间日益紧张的供求博弈,以及一场围绕“AI入口”和“定义权”的深层争夺战。
表面上看,Perplexity认为自身提供先进AI能力,而手机厂商提供硬件载体,两者理应互利共赢。将Comet浏览器预装为默认入口,能够带来用户交互数据和市场份额的正循环2。然而,小米、OPPO、vivo等国产手机厂商以及三星、Google等海外巨头,正不遗余力地发展各自的系统级大模型(如小米的MiMO、vivo的蓝心大模型、荣耀的MagicGUI),并将其深度融入搜索、语音助手、输入法等核心系统入口。在这种背景下,预装外部AI应用,无疑是“引狼入室”,动摇了这些品牌AI战略的根本。
这并非简单的应用分发渠道问题,而是对核心交互方式的争夺。手机厂商已从传统的“渠道提供者”转变为“生态运营商”,其战略重心已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对用户数据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掌控。谁控制了用户交互数据,谁就能更快地训练模型、更精准地理解场景,从而在AI能力的迭代竞争中占据优势。一旦核心入口被外部AI占据,手机厂商便会丧失这一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翻盘机会也将迅速消失。
重走“去CarPlay”之路:从硬件附属到生态主导
当前AI手机领域发生的这场“入口之争”,与智能汽车行业曾经上演的“去CarPlay化”浪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3。当年,CarPlay之所以能迅速赢得车企青睐,是因为其为智能化水平低下的传统车机系统提供了急需的语音导航、音乐、地图等解决方案。Apple以“体验加分项”的名义,却悄然掌握了关键入口和用户数据,将用户牢牢绑定在iOS生态中,事实上架空了车企在车内交互中的主导地位。
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车企幡然醒悟:CarPlay并非只是“帮忙”,而是在“接管”用户交互和数据资产。于是,各大车企纷纷选择自建OS、语音助手和座舱系统,构建自己可控的智能体验闭环,CarPlay Ultra的遇冷便是最直观的体现。
同样的事情正在AI手机品类重演。过去,手机厂商可能缺乏强大的AI能力,需要依赖外部模型补强用户体验。但如今,各大手机品牌已纷纷推出系统级大模型,其AI控制力和能力都在显著增强。像Perplexity这样的外部AI应用,一旦试图通过预装、默认浏览器等方式深度占领入口,其性质就从“功能补充”演变为“权力争夺”。正如文章所指出,手机厂商拒绝的并非“外来者”身份,而是背后所蕴含的“定义权”转移1。谁掌握了入口,谁就掌握了用户,掌握了长期的商业价值,甚至是对整个AI能力认知结构的定义权。
AI时代的生态角力:数据飞轮与价值再分配
这场AI入口之争,其核心在于AI时代数据飞轮效应的价值重估与商业版图的重新分配。数据不仅是训练大模型、提升AI能力的关键燃料,更是形成用户粘性、构建服务壁垒、乃至催生全新商业模式的基石。
从商业敏锐度的角度看,手机厂商的战略是清晰的:将用户所有AI交互“截留”在自身可控的生态中,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和模型优化,形成难以被外部替代的竞争优势。这不仅关乎当前的市场份额,更涉及未来AI服务订阅、个性化推荐、增值服务等多种盈利模式的潜力。资本市场也将密切关注,谁能有效掌控AI时代的流量入口和数据资源,谁就可能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新巨头。
这种垂直整合的趋势,可能会导致未来AI服务的碎片化,用户可能需要在不同厂商的AI生态之间切换。但从厂商角度,这是确保其在AI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哲学思辨:谁将定义AI时代的用户体验?
更深层次地,这场博弈触及了一个哲学命题:在AI高度渗透的数字世界中,谁将定义用户与技术互动的方式?谁将构建用户对“智能”的认知框架?当AI从工具升格为“伴侣”和“思考伙伴”时,其交互入口的选择,无疑等同于定义了用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乃至塑造世界观的起点。
正如微信在中国市场常年被戏称为iOS的“国中之国”,因为它通过小程序生态架空了iOS最核心的应用分发渠道,掌握着数以万计的小程序入口1。在AI时代,这种“国中之国”的现象将以AI服务的形式重现。技术不再仅仅是底层基础设施,它开始主动塑造用户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甚至价值观。手机厂商对此的警惕,是对自身“主权”的捍卫,也是对未来数字世界秩序的预设。是追求开放共赢,还是构筑各自的AI堡垒,将是摆在所有科技巨头面前的重大选择。
展望未来:AI硬件与软件的共生范式重构
展望未来3-5年,可以预见AI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共生关系将迎来一次深刻的重构:
- 端侧AI能力深化:手机厂商将继续投入巨资强化其端侧AI大模型的能力。边缘计算和设备上AI推理将成为新的技术竞争焦点,以减少对云端服务的依赖,进一步巩固数据主权和提升响应速度。
- 合作模式多元化:第三方AI供应商若想在移动端立足,可能需要探索更深度的合作模式。例如,提供API接口、模型压缩优化、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而非试图直接取代系统级入口。开放的模型生态系统(如Google的Gemini与安卓系统层级的集成1)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竞合范式。
- 硬件差异化加速:AI能力将成为智能手机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要素。未来的旗舰手机,将不再仅仅比拼摄像头、屏幕,更会比拼其内置AI芯片的算力、大模型的运行效率以及AI所赋能的独特用户体验。
- 隐私与安全挑战:随着AI能力向端侧下沉,用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管理将变得更加复杂。厂商在追求数据主权的同时,也需平衡用户对隐私的关注,建立可信赖的AI生态。
这场围绕AI入口的博弈,不单是Perplexity与手机厂商之间的短兵相接,更是AI时代下产业生态重构的缩影。它提醒我们,科技竞争的核心已从简单的硬件堆叠或软件功能,转向了对用户体验“定义权”和数据“所有权”的争夺。谁能在这场变革中掌握主动权,谁就将执掌未来智能世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