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硅谷AI圈最近上演一出“钞能力”失灵大戏:Meta豪掷15亿美元想挖角顶级AI大神安德鲁·塔洛克,结果惨遭拒绝,甚至连他团队里的人一个都没带走。看来,对于真正的技术大佬来说,诗和远方(以及搞AGI的信仰)可能比天文数字的薪水更诱人。
最近,科技圈爆了个大瓜,简直就是现实版《霸道总裁爱上我,但我却只想搞事业》。故事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手握万亿身家,走到哪都自带“流量光环”的Meta掌门人——马克·扎克伯格(小扎)。他这次,硬生生地在一个男人面前栽了跟头,而且这跟头摔得,那叫一个“壕”气冲天,据说是15亿美元都摆不平的跟头!1
AI圈“凡尔赛”天花板:15亿?谢谢,不用了!
没错,你没听错,就是15亿美元!这笔钱,别说普通打工人了,就连很多上市公司都得眼红。而它竟然被一个叫安德鲁·塔洛克(Andrew Tulloch)的男人,轻描淡写地拒绝了。这波操作,直接把AI圈的“凡尔赛”水平拉到了新高度,让人直呼:“原来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地拒绝有钱人啊!”
据《华尔街日报》爆料,小扎原本想直接把塔洛克和OpenAI前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联合创立的初创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TML)整体收购了。结果呢?穆拉蒂小姐姐一个华丽的转身,直接说“不约,谢谢!”。收购不成,小扎没死心,转头就开始“精准扶贫”,试图从TML里挖走十几个核心员工,结果呢?一个都没带走! 零的突破,真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Meta的发言人安迪·斯通虽然嘴上说“这薪酬描述失实且荒谬”,还强调“任何薪酬方案都需以股价上涨为前提,且Meta无意收购TML”——但这“越描越黑”的架势,反而让大家对那个“9位数美元”的数字更添了几分想象空间。2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让小扎吃瘪、身价直逼“AI界C罗”的塔洛克,究竟是何方神圣?
“硬核学霸”进化史:从Meta到OpenAI,再到“梦想工厂”
安德鲁·塔洛克,现任Thinking Machines Lab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员。他的履历,简直就是“学霸是如何炼成的”教科书:2011年悉尼大学数学专业以一等荣誉毕业,2014年剑桥大学数理统计学硕士,然后又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这简直就是一路开了挂的学霸人生!1
更厉害的是,他从2012年就开始在Meta的FAIR(基础AI研究)团队里深耕,一待就是将近10年,主要就是和PyTorch这个机器学习框架打交道,妥妥的“十年老兵”。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整个AI界都沸腾了。塔洛克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搞事”冲动,在2023年毅然决然离开了老东家Meta,跳槽到了当时的“当红炸子鸡”OpenAI,直接参与了GPT-4o和GPT-4的预训练工作,这可是站在AI技术最前沿的“核心C位”啊!2
今年2月,他又和米拉·穆拉蒂一起,离开了OpenAI,亲手创办了Thinking Machines Lab。这哪里是跳槽,简直就是AI界的“连续创业者”,每次都往最“卷”的地方扎,还次次都扎在“风口浪尖”上!
穆拉蒂的“王炸”:不止是技术,更是信仰和魅力
塔洛克之所以能对小扎的天价诱惑说“不”,除了他个人的技术追求,他所在的Thinking Machines Lab以及这位联合创始人米拉·穆拉蒂,功不可没。
穆拉蒂,这位阿尔巴尼亚裔的技术领导者,在OpenAI还是个小实验室的时候就加入了,一手主导了首款产品的发布,后来更是全面掌管了整个技术体系。她的“人设”在圈内就是高情商、谦逊,而且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凝聚力。用《华尔街日报》的话说,她就是研发团队的“灵魂人物”!2
“OpenAI任职期间,穆拉蒂以高情商与谦逊作风著称,这种特质为她赢得了研发团队的忠诚拥戴。” — 《华尔街日报》报道2
到了Thinking Machines,穆拉蒂更是把OpenAI和SSI(Safe Superintelligence,伊利亚·苏茨克沃创立的新公司)的那套“无等级汇报体系”搬了过来。在这里,即使是资深研究员,也只被标注为“技术团队成员”。这种“扁平化管理”,颇有当年“贝尔实验室”那味儿,简直就是技术人员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都是为了搞学术、搞技术而生,哪有什么等级之分?这种学术共同体般的协作文化,简直就是“精神鸦片”,让技术大神们欲罢不能。2
所以,今年2月穆拉蒂创立新公司时,超过20名OpenAI前同事,包括ChatGPT的核心构建者约翰·舒尔曼,都“屁颠屁颠”地跟着她来了。这不光是跳槽,这简直就是“爱豆下凡,粉丝追随”的既视感!虽然TML对具体研发方向守口如瓶,只说要打造“更易理解、可定制且通用的AI系统”,以及“符合人类自然交互方式的多模态AI”,但这反而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毕竟,谁不想和顶尖高手一起搞点“改变世界的大事情”呢?
AI人才争夺战:钞能力失灵?巨头们开始“卷”文化了!
塔洛克的拒绝,以及Meta在TML挖角“颗粒无收”的窘境,映射出硅谷AI人才争夺战的新趋势:单纯的“砸钱攻势”开始不那么奏效了。
当年,Meta把OpenAI的员工视为“头号目标”,结果呢?很多OpenAI的研究人员都对Meta的“橄榄枝”不感冒。为什么?无非就是三重考量:2
- 信仰充值:他们坚信OpenAI最接近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这可是AI从业者的“终极信仰”,比啥都重要!
- “小而美”情结:偏爱小公司的工作环境,大家坐在一起,氛围更纯粹,更能专注于技术本身。
- 价值观不合:不愿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被“绑架”到广告驱动的产品体系中。毕竟,搞AI是为了星辰大海,不是为了多卖几条裤子、多推几个广告。这简直就是“理想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再看看Anthropic,那个估值高达1700亿美元的“AI新贵”,扎克伯格的挖角效果更是“杯水车薪”。这家公司由达里奥·阿莫代带着OpenAI核心团队成员创立,五年过去了,7位联合创始人至今全员在任。Meta费了老大劲,也只挖走了2名曾在自家公司任职的员工,这成功率,估计连Meta自己都得默默流泪。2
还有OpenAI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克沃(Ilya Sutskever)创立的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更是把“反挖角”做到了极致,直接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反制机制。他们不靠“打包带走”整个团队,而是苏茨克沃亲自筛选培养的新锐技术人才。更绝的是,公司禁止员工在领英公开SSI任职信息,这简直就是从源头掐断了猎头的“七寸”!年初,苏茨克沃也对小扎的收购要约说了“不”。2
结语:AI大佬们,不止向“钱”看!
所以啊,这出“15亿都挖不动”的大戏,其实给所有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都敲响了警钟:在AI这个“人才高地”,钞能力固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杀手锏”了。
那些真正能吸引和留住顶尖AI人才的,是企业的文化凝聚力、清晰且有吸引力的发展理念,以及领导者强大的个人魅力。人才们在选择平台时,越来越看重的是能否在契合自身理念的环境中,真正实现自己的技术理想,而不是仅仅为了那几个“天文数字”的经济回报。
Meta这下可得好好思考了,下次再想“挖人”或者“买买买”,除了准备好充足的“弹药”,可能还得在企业文化和“画大饼”(是画那种让人心驰神往的愿景大饼,不是空头支票哦)上下点硬功夫了!毕竟,这年头,AI研究员们,真的不止向“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