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AI“虎崽”的困兽之斗:百川智能在宏大愿景与残酷现实间徘徊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百川智能,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AI新星,正面临着宏大商业蓝图收缩、核心高管团队流失以及商业化困境的多重挑战。其孤注一掷转向医疗AI的战略转型,不仅考验着资金续航力,更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AI大模型创业潮中,“高估值、难变现”的普遍悖论,预示着行业洗牌的加速。

当唐代“楚狂人”李白以诗意的不羁笑看孔丘时,现代的“天才少年”王小川正试图在人工智能的狂野西部,用一纸“蓝图”描绘出中国版的OpenAI,甚至要“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1。然而,在资本市场的喧嚣与技术迭代的疾风骤雨中,这位昔日的搜狗创始人,如今发现自己或许已成为那篇名为《百川智能》宏大叙事里,最孤独的“执杖者”。公司风光不再,高管团队如流水般散去,战略航向摇摆不定,这一切,都让曾被视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百川智能,在潮汐退去后,露出了礁石累累的底盘。

宏大蓝图的褪色与业务战线的收缩

两年前,当OpenAI的ChatGPT3.5如平地惊雷般引爆全球,王小川挟裹着“互联网老兵”的经验与“技术偶像”的光环,迅速入局,携手茹立云创立百川智能。彼时的他,手握5000万美元天使投资,紧接着又获得了阿里、腾讯、小米等巨头3亿美元的A1轮融资,估值一度冲上10亿美元,好不风光1。王小川为资本市场擘画的“AI蓝图”,其宏伟程度堪比一场数字时代的创世纪:底层模型直追OpenAI,C端产品志在成为“中国版ChatGPT”,B端业务则欲席卷金融、教育、法律,甚至要在医疗领域孵化出“AI医生”1。他曾豪言:“理想上比Open AI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这张价值200亿元人民币的“大饼”在2024年初香气诱人,团队也集结了搜狗、谷歌、腾讯的顶尖人才,资本的信心似乎溢于言表。

然而,现实这锅冷水泼得既快又准。今年年初,DeepSeek的意外爆火,不仅让百川智能不得不停止预训练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更直接冲击了其B端业务。那些原本对百川智能感兴趣的潜在金融、教育客户,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新晋的竞争者,使得百川智能的业务拓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王小川在今年4月的全员信中,不得不罕见地反思过去两年“战线过长”的不足,并宣布“收缩战线、押注医疗AI”1。这意味着,昔日那张“包罗万象”的大饼,如今已被迫“自我缩水”,只留下了看似美好却布满荆棘的医疗赛道。这生动地诠释了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战场上,仅凭宏大叙事而缺乏扎实落地的商业模式,其吸引资本的效力终将大打折扣。毕竟,在资本回归理性的当下,“画饼”已不再是通行证。

高管出走的浪潮与组织内耗的阴影

比业务收缩更令人忧心的是一场悄然席卷百川智能核心团队的“高管离职潮”。2024年11月,联合创始人兼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的离去,拉开了这场“静默逃离”的序幕1。紧接着,2025年3月,联合创始人焦可正式离职,模型研发负责人陈炜鹏启动离职程序;甚至连百川智能医疗业务的负责人李施政和金融事业群总裁邓江也相继出走1。更有甚者,2025年7月,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而联合创始人茹立云近期也被曝出在“低调接触外部机会”1。如此密集的联创和高管变动,对于一家成立仅两年的AI初创公司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商业世界里,人才流失并非罕见,但核心管理层的集体“出逃”,往往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矛盾。对于百川智能而言,其商业化落地进展的缓慢,特别是尚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可能是导致商业化负责人洪涛早期离职的核心原因1。而业务重心的频繁调整,从通用大模型到B端业务,再到C端应用,最终“断臂求生”聚焦医疗,这些战略上的摇摆不定,无疑加剧了内部的不确定性和路线分歧。对于投资人而言,联创团队和高管人员的频繁变动,不仅预示着内部分歧与资源浪费,更显露出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这无疑是资本最为警惕的“红旗”。在AI这场高度依赖顶尖人才的“军备竞赛”中,人才的流失,不亚于在战舰漏水时,核心船员纷纷弃船。

医疗AI:是救命稻草还是另一座冰山?

在重重困境之下,王小川将百川智能的“破局”希望,几乎全部寄托在了医疗AI上,他将医疗领域视为“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甚至大胆断言“得医生者得天下”2。自2023年4月成立以来,百川智能的战略在产研、通用、B端、医疗四大业务组之间历经三次大幅调整:从最初聚焦模型研发和金融、教育B端落地,到试水C端产品和多模态模型,再到转型发力医疗与B端商业化并行,最终演变为“裁撤B端、聚焦医疗”的“断臂求生”模式1

然而,医疗AI这片蓝海,并非坦途。其商业模式或尚在探索,或受制于严格的政策法规,商业化落地的难度之高、周期之长,令人望而却步。虽然需求巨大,但其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使得融资难度陡增,纯粹依靠资本输血来维持“烧钱”的研发与市场教育,无疑是一场豪赌1。正如行业观察者所指出的,这不仅仅是百川智能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AI大模型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一边是高估值和高投入,另一边却是技术承压、产品卡壳、营收不达预期的“难盈利”悖论1。这种局面很可能导致一个残酷的结局:企业若想生存,唯有被收购,但其“高估值”又可能成为“无厂可接”的尴尬。王小川的“AI医生梦”能否在资金链的压力下撑到变现的那一天,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

泡沫与现实:AI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李彦宏在2024年的预言“AI泡沫不可避免!1%的AI企业脱颖而出创造巨大价值”,正在AI市场中徐徐应验。当百川智能在泥淖中挣扎时,其他“AI小虎”却频传捷报,形成鲜明对比。智谱AI已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2024年7月更是融资10亿元人民币,估值高达441亿元人民币,并预计2025年营收将达到1.68亿美元(约12亿人民币),是2024年的四倍1。月之暗面(Kimi)去年8月完成超3亿美元融资,估值达33亿美元(约236亿人民币),并于今年7月发布了全球首个开源的万亿参数大模型Kimi K21。MiniMax同样在7月完成近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40亿美元(约286亿人民币),甚至有消息称其正筹备赴港上市,有望成为中国基础大模型公司上市第一股1。而阶跃星辰也透露本轮融资额预计超过5亿美元,其创始人姜大昕更是将全年冲刺目标定在10亿元人民币1

相比之下,百川智能虽然在2024年完成了A轮5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估值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但进入2025年已过半,却未公布下一轮融资进展和预期营收目标1。曾几何时,王小川的影响力与早期融资让百川智能在技术研发上看似一帆风顺,或许也给团队带来一种错觉,以为在AI浪潮中可以轻易破浪。然而,DeepSeek等新势力的崛起,彻底打乱了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百川智能此前的“先发优势”瞬间被削弱。在融资困难、管理层动荡、业务发展受阻等多重压力下,百川智能已失去了曾经的从容与底气。每一项决策都变得如履薄冰,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让这艘在暴风雨中的“孤舟”沉入更深的困境。这不仅是王小川“一个人抗下所有”的孤独,更是整个AI创业生态中,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泡沫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缩影。

引用


  1. 百川智能王小川:最孤独的AI创业者·36氪·(2025/8/4)·检索日期2025/8/4 ↩︎ ↩︎ ↩︎ ↩︎ ↩︎ ↩︎ ↩︎ ↩︎ ↩︎ ↩︎ ↩︎ ↩︎ ↩︎ ↩︎ ↩︎ ↩︎ ↩︎

  2. 王小川在崩溃的边缘- AI - 鞭牛士·鞭牛士·(2025/8/4)·检索日期202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