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全球科技巨头正通过巨额资本开支,不仅巩固了传统广告与云计算的强劲增长,更催生出由AI应用带动的新型“内循环”经济模式,这预示着一场以数据和算法为燃料的全球科技主导权重塑之战。
上周,当谷歌、Meta和微软这些数字世界的“奥林匹斯山众神”纷纷亮出最新一季的成绩单时,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或许已习惯了其财报数据如期而至的华丽。营收与利润的双双超预期,加之对未来前景的乐观指引,似乎描绘了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然而,在这片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对人工智能领域孤注一掷的豪赌。
这场看似矛盾的局面,实则揭示了其支撑强劲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一者是深耕多年的“科技+零售”传统循环,另一者则是悄然崛起、重装上阵的“AI内循环”全新引擎。正是这双轮驱动,才解释了为何即便坐拥丰厚利润,这些科技巨头仍要“砸锅卖铁”般投入AI怀抱。
表面风光下的算力饥渴症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这些数字巨兽的财务实力。谷歌第二季度营收达96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微软营收7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Meta营收475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22%。利润方面更是喜人:谷歌净利润282亿美元(+19%),微软272亿美元(+24%),而Meta更是以183亿美元的净利润,实现了令人咋舌的**38%**同比增长1。如此漂亮的业绩,足以让投资者心满意足。
然而,更值得玩味的是它们对未来的“押注”。在这些令人艳羡的数字背后,是同样令人咋舌的资本开支(Capex)狂潮。微软单季度资本开支飙升至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Meta更是激进,其170亿美元的资本开支同比增速翻倍;而谷歌则在高基数下实现了70%的惊人增长,达到224亿美元2。更重要的是,这些巨头已纷纷上调了下一季度的资本开支预期。这并非“量入为出”的谨慎,而是“不惜血本”的战略投入,印证了《经济学人》常言的那句——“如果你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在趋势的浪潮上冲浪”。
当然,眼前的盈利并非空中楼阁。传统业务依然是现金牛,特别是云服务和广告。微软的智能云业务增速高达26%,其中Azure云更是以接近30%的单季度增速领跑;谷歌云业务整体增速也达到了31.5%3。显而易见,人工智能的早期红利最明显地体现在了算力基础设施的销售上。与此同时,谷歌和Meta的广告业务也表现强劲,尤其是谷歌,其搜索广告、YouTube广告和谷歌网广告环比增长整体提升了5.5个百分点,甚至超越了云业务的增长贡献4。AI并非缺席,它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优化销售流程、提高转化率(如Google的AI max in Search)和点击率(Demand Gen工具),为传统广告业务注入新的活力。
这种强势表现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科技+消费零售”大循环的持续发力。根据IPG旗下市场情报机构Magna的报告,美国数字媒体市场正处于近二十年最强劲的上升周期,2024年“非周期性广告支出”预计增长8.9%4。零售业作为数字广告的“金主爸爸”,其投流力度断崖式领先,并持续加大投入。跨境电商巨头如Temu、Shopee和Shein的广告投放更是名列前茅。零售业自身的韧性,加上AI技术赋能的广告效果提升,共同解释了为何谷歌和Meta的广告业务能如此优异。
“硅基新陈代谢”的经济学
然而,真正让这些巨头“砸锅卖铁”的,是它们对一个新兴经济逻辑的深刻洞察:AI内循环。这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AI应用层驱动,并反哺基础设施层,形成一个自我强化、螺旋上升的商业闭环。
初步迹象已十分明显。今年第一季度,海外AI应用的广告投放增长显著,仅3月份环比增速就达到5%,AI伴侣、文本生成、AI教育等细分赛道尤为活跃5。更重要的是,这些AI产品并非“免费午餐”,它们普遍拥有不低的定价和可观的付费率。例如,辅助写作工具Grammarly的年费高达144美元,年经常性收入(ARR)已达7亿美元;AI Tutor、Talkie、VisualMind AI等明星产品也都有着数十甚至数百美元的月/年订阅费,或通过抽卡等类游戏模式实现高营收5。即便抛开广告投放限制,像Midjourney、Eleven Labs等顶尖AI原生应用,其ARR也已轻松突破5000万美元大关。
这构成了“AI内循环”的基石:
- 应用层爆发:大量“小而美”的AI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通过订阅费、增值服务等方式,迅速实现商业化并积累收入。
- 流量渴求:这些AI应用为了获客,将营收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数字广告平台(如谷歌、Meta)进行推广。
- 算力消耗:AI应用的运行和迭代,对云计算服务(如微软Azure、谷歌云)产生巨大的算力需求。同时,这些应用开发者也可能直接或间接购买大模型服务。
- 巨头回血与再投入:科技巨头从广告收入、云服务费和模型许可费中获取丰厚回报,这些现金流随即被用于加大资本开支,继续投入研发更强大的AI模型和更先进的算力基础设施。
- 生态繁荣:更强大的模型和更充裕的算力,反过来又进一步降低了AI应用的开发门槛,提升了应用性能,吸引更多开发者和用户,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图:AI内循环图示,来源:锦缎研究院[^4]
诚然,现阶段AI应用对互联网巨头总营收的贡献仍相对有限,其重要性尚未超越“科技+零售”的传统引擎。然而,趋势一旦形成,便会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产生连锁效应。这场“硅基新陈代谢”的活水效应,未来可能会展现出比传统模式更高的资本效率,成为驱动科技巨头增长的真正“核动力”。
跨洋资本叙事:硅谷的务实与东方的情怀
这种“AI内循环”的兴起,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商业哲学和资本逻辑的深层反映。盛景嘉成创投创始合伙人彭志强在硅谷的深度考察中指出,硅谷的AI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企业服务和SaaS公司争相推出AI应用,整个生态处于一种“创新亢奋期”4。
更关键的是,硅谷AI企业的商业化本能几乎刻在DNA里,无论是C端用户还是B端企业,付费意愿都异常强烈。这种“愿意为价值买单”的文化土壤,是构建AI内循环的内在驱动力。它允许小体量AI应用在早期即可通过付费获得持续现金流,继而有能力进行广告投放,形成健康的商业闭环,让资本的活水在创新过程中持续滋养,而非仅在“终局胜利”后才给予“嘉奖”。
反观东方,尤其是在中国,SaaS企业和AI应用企业所面对的C端用户或B端企业,客户的付费意愿往往不强。这导致许多AI应用企业必须将产品做到极致的结果导向,甚至将战线拉回到能源、矿产、算力、电力、供应链与材料等物理世界,才能赚到“大钱”4。这种资本叙事,更倾向于在“终局胜利”后才给予回报,而非持续滋养过程中的阶段性创新。其结果是,企业在产品开发中容易陷入“终局思维”,难以构建支撑长周期发展的资本层面正循环,这无疑给中国创业者的商业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场新一轮的全球科技主导权之战中,AI生态循环已成为新的主线。能否在资本、政策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一个相对更宽松、更繁荣、支持商业闭环的科技发展生态,将是决定未来版图的关键所在。毕竟,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算法就是炼油厂,而高效的商业循环机制,则是确保石油源源不断转化为动力的输油管道。
引用
-
看完谷歌Meta最新财报,终于理解它们为啥砸锅卖铁干AI了·新浪财经·(2025/8/5)·检索日期2025/8/5 ↩︎
-
科技巨头财报揭秘:AI成谷歌Meta微软业绩增长新引擎·IT之家·(2025/8/5)·检索日期2025/8/5 ↩︎
-
【国盛通信】AI算力的闭环·腾讯新闻·(2025/8/3)·检索日期2025/8/5 ↩︎
-
看完谷歌Meta最新财报,终于理解它们为啥砸锅卖铁干AI了·锦缎研究院·耀华(2025/8/5)·检索日期2025/8/5 ↩︎ ↩︎ ↩︎ ↩︎
-
看完谷歌Meta最新财报,终于理解它们为啥砸锅卖铁干AI了·OFweek·(2025/8/5)·检索日期2025/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