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与幼虎:中国AI大模型竞技场的烽烟再起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沉寂之后,中国大模型领域硝烟再起,昔日的“六小虎”与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在性能竞赛中激烈角逐,以期在资本市场赢得续命符。这场混战不仅关乎技术领先,更在于通过开源策略赢得开发者青睐,以期在行业整合浪潮来临前确立商业化护城河,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沉寂许久的中国人工智能竞技场,最近几个月又重新弥漫起一股熟悉的硝烟味。若非提醒,人们或许会误以为时光倒流,重回那个群雄逐鹿、每隔数日便有“地表最强”模型横空出世的2023年。彼时,资本的洪流裹挟着一众创业公司,将“模型即一切”的信仰推向顶峰。如今,这股热潮似乎卷土重来,只是这一次,赌注与策略皆已悄然生变。

最新的战役,发生在刚刚落幕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这场被戏称为“AI春晚”的盛会,成为了大模型新一轮“军备竞赛”的集中展示地。台前幕后,智谱、阶跃星辰等“六小虎”中的佼佼者,与互联网巨擘阿里巴巴的模型强队贴身肉搏,好不热闹。从7月25日起,短短数日内,阶跃计划祭出多模态推理模型Step-3,阿里随即发布通义千问3并冠以“全球最强”之名。不甘示弱的智谱,在28日发布最新基座模型GLM-4.5,反手便在自家榜单上将通义千问3甩在身后,坐实“新王”之位1。这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令一位智谱员工心弦紧绷,直言“太紧张了,万一差距太大,我们后发就是个笑话。”1

这种“争锋相对”的紧迫感,并非空穴来风。在经历了高管离职、人才出走、市场口碑下滑的半年“蛰伏期”后,昔日的“六小虎”们急需一场翻身仗来证明自己仍有资格留在牌桌之上。毕竟,资本市场对于那些缺乏明确商业化路径和技术壁垒的公司,耐心正在迅速消磨。这份“成绩单”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的资本操作,乃至公司的存亡。正如DeepSeek R1的横空出世所揭示的,仅有性能优势还不够,_“发得早”_同样是抢占市场心智的关键。月之暗面精心筹备的K2模型,原定年中发布,却因R1的抢先一步而不得不仓促推出“带有遗憾的版本K 1.5”,错失了本该属于Kimi的“荣光”1。可见,在这场“数字抢凳子”的游戏中,错失先机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代价。

然而,与2023年大模型行业普遍倾向于“重参数、搞闭源”的风气不同,如今的中国模型厂商显然已深谙_“技术口碑”_的经营之道。自DeepSeek率先垂范后,开源和发布详尽技术报告已成为“六小虎”发模型的标配。“模型的第一批用户,肯定是开发者,如果没有抓住开发者,模型的声量是很难起来的。”一位AI应用开发者在WAIC上直言,开源便是模型触达开发者的“门径”,GitHub与Hugging Face则是其集散地1。这种策略转变,如同当年软件巨头们意识到封闭生态终将受限,转而拥抱开源以构建更广阔的开发者社区,无疑是一步高明的商业棋。即便在经历了动荡的半年,凭借远超普通创业公司的资金和人才储备,这些“小虎”们仍能保持技术活力,并在各自擅长的赛道上有所斩获:MiniMax在视频生成领域坐稳头部;Kimi K2和GLM-4.5先后在模型性能榜单上狂揽SOTA;阶跃的Step-3则在多模态这一新兴赛道上领跑。OpenRouter的统计数据亦印证了这一点:7月28日,Kimi K2位居全球模型调用量第六,而GLM-4.5发布当天便冲上第二十位1。这些数据,无疑为濒临“上岸”的四小虎提供了继续游戏的“续命符”。

资本闻风而动。MiniMax在连续发布模型和产品后,便传出筹备IPO的消息。阶跃星辰更是在Step-3发布会上,高调宣布获得来自上海国投等机构的超_5亿美元_融资,并喊出“10亿元”的年营收目标1。在当前全球科技投融资趋于谨慎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是对其技术实力和商业前景的强力背书。

然而,模型之战远未尘埃落定。在“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基座模型”已成为行业共识的前提下,即便获得阶段性胜利,这些创业公司也尚未走到可以安心的时刻。WAIC期间,阿里巴巴的接连猛攻,更是为“六小虎”敲响了警钟。多模态、Coding、Agent等多个模型方向,这些“小虎”们因资源有限而无法面面俱到,而财大气粗的大厂却可以轻松实现“All in”。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题,更是关于资本效率与战略纵深的考量。对于那些尚未完全走出困境的“小虎”而言,真正的淘汰赛,或许才刚刚开始。在这场以性能为入场券,以商业化为终极目标的马拉松中,谁能最终跑完,谁又将黯然离场,仍是悬而未决的商业命题。

引用


  1. 智谱、阶跃、阿里大混战,大模型重回2023·36氪·周鑫雨,苏建勋(2025/8/6)·检索日期2025/8/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