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当云巨头挥金如土,全球市场如何被重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全球AI基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狂潮,以美国四大云巨头为首的“烧钱”竞赛显著提速,但市场的目光不应仅限于此,非美国地区及二线云服务商的需求正被严重低估。随着核心芯片供应链瓶颈的缓解,这场算力军备竞赛不仅在深度上突破,更在广度上加速蔓延,预示着一个由AI驱动的万亿美元级新基建时代正在到来。

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淘金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算力无疑是开采和提炼这片数字矿藏的重型机械。而今,这批机械的购置费用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膨胀,让一众华尔街分析师都不得不重新校准他们的模型。

资本的奔流:AI基建的“淘金热”再升级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最新研报,如同财经世界的预警钟,再次敲响了对科技巨头资本开支的看涨信号。这份报告如数家珍般列举了美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谷歌、Meta和微软——未来数年的“挥金如土”计划。预测显示,这四匹“云计算的四骑士”在2025年的合并资本开支预计将达到3590亿美元,同比飙升57%;而到了2026年,这一数字更将攀升至惊人的4540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这远超此前预期,几乎相当于2023年和2024年云资本支出总和的体量,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何等的算力饥渴,能让这些向来精打细算的科技巨头如此豪掷千金?

其背后逻辑并不复杂。在这场AI的“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当对手已装备了洲际导弹。对算力的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投资。无论是支撑不断迭代的AI模型训练,还是提供日益普及的AI服务,庞大数据中心和高性能服务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微软和Meta在2026年资本开支预测上调幅度最大,恰恰印证了它们在追逐AI前沿领域的决心与投入。值得注意的是,到2026年,这些巨头的资本开支占收入的比例预计将超过20%,触及历史新高,显示出其将AI基础设施建设置于核心战略地位的坚定不移。

被忽视的角落:全球AI算力版图的扩容

然而,市场的目光往往过于聚焦于舞台中央的“明星玩家”,却可能严重低估了幕后那些蓄势待发的角色。摩根士丹利指出,增长的另一大引擎正来自于被忽视的角落——非美国地区和二线云服务商(Tier 2 CSPs)。报告的亚太团队特别强调,来自非美国国家的PCIe/HGX服务器需求可能被低估,而这些追赶者的AI服务器储备规模甚至可能比头部云厂商更大,并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增加资本开支。

这预示着AI基础设施的普及化趋势正在加速,一个更广阔的市场正在打开。过去,算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科技巨头手中,如今,这股“算力饥渴症”正向全球蔓延,从亚洲的科技中心到欧洲的创新枢纽,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AI基础设施。这不仅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演进,更是AI技术普惠化的必然结果。当AI从实验室走向寻常企业,对定制化、本地化算力的需求将呈几何级增长。

供应端的交响曲:瓶颈与巨型项目的序章

需求端的狂热必须有供给端的匹配,否则再多的金钱也只能空转。令人欣慰的是,此前市场担忧的供应链瓶颈正逐步缓解。英伟达(NVIDIA)下一代旗舰产品GB200的组装良率正持续改善,而GB300的样品测试也进展顺利,这为满足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的AI服务器订单清除了关键障碍。1

当然,高速前进的市场总伴随着曲折。尽管组装良率有所提升,但早前摩根士丹利曾下调2025年英伟达GB200出货量预期,从3万-3.5万件降至2万-2.5万件,2这并非供应链生产能力的根本性问题,更像是早期市场预估与实际交付节奏之间的磨合。在一个如此新生且快速变化的行业,对特定组件出货量的预测波动,如同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更换轮胎,需要极高的精准与平衡。当前,整体乐观的资本开支预测,以及对供应端良率改善的确认,共同描绘出一幅积极的图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对算力的需求将从“订单化”向“项目化”发生质的飞跃。像OpenAI、软银和甲骨文宣布的“星际之门”(Stargate)这样的超大型项目,已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科幻构想。一个4.5吉瓦(GW)的数据中心,据估算至少需要2.8万个GB200 NVL72机柜来满足其算力需求1。这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更是对集成能力、能源供应和运维效率的终极考验。此类“国家级”甚至“洲际级”的AI基础设施项目,无疑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和数据中心产业的未来。

摩根士丹利对云半导体行业前景保持积极看法,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强劲需求、被低估的增长领域以及逐步改善的供应链,共同构成了未来几年行业持续向上的坚实基础。在这场AI驱动的“新基建”浪潮中,资本的洪流正在浇筑未来数字经济的骨架,而那些能够预见并把握趋势的玩家,将是这场历史性变革中真正的赢家。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