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生成模型:从技术奇点到内容革命,谁将定义下一代数字文明?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生成式AI视频正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混战,以Sora为代表的DiT架构开启了内容生产的成本与效率革命。在“模板化”与“工具化”的商业模式分野中,视频生成不仅重塑了内容产业的商业版图,更引发了关于人类创意、社会结构和数字文明深层演进的哲学思辨。

在过去短短几个月内,从逼真到令人惊叹的“动物跳水”视频,到席卷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各类AI生成短片,视频生成技术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进大众视野。这不仅仅是视觉效果的进步,更是内容生产范式的一次深刻重构,预示着一个由算法驱动的数字内容新纪元的到来。曾经耗费巨资、历时漫长的影视制作流程,如今在AI赋能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成本优势被瓦解和重塑。

技术跃迁与架构基石:DiT的颠覆性力量

AI视频生成的爆发式崛起并非偶然,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底层模型架构的突破。2024年2月,OpenAI发布Sora,以其划时代的DiT(Diffusion + Transformer)架构,一举攻克了视频生成在时长、清晰度和逻辑一致性方面的长期瓶颈,将AI视频的逼真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技术奇点不仅宣告了AI视频从“小范围传播”走向“大众市场”的可能,更迅速引发了全球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的竞相效仿。

Sora的成功展示了Transformer模型在理解和生成复杂时序数据方面的强大潜力,将图像扩散模型的优势与Transformer在处理长距离依赖和全局一致性上的能力相结合。在此之后,Runway Gen-3、Luma Dream Machine、快手可灵等国内外厂商纷纷推出对标产品,技术路线呈现出向DiT或其混合架构收敛的趋势。与已步入“技术平台期”的大语言模型(LLM)不同,视频生成模型仍处于高速迭代的初期阶段。据AGI-Eval和Artificial Analysis等机构的测评榜单显示,短短数月间,各模型排名便发生大幅洗牌,领先优势尚未固化,彰显了该领域的技术活力和未定型的竞争态势。国内厂商如快手可灵、MiniMax海螺、爱诗科技PixVerse等,在多项评测中表现亮眼,甚至在用户市场份额上实现了对海外竞品的超越12

群雄逐鹿:AI视频内容生态的商业版图

当前AI视频生成赛道正处于**“诸侯割据”**的早期,市场格局远未形成LLM领域的头部垄断。其井喷式增长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 内容土壤肥沃:据QuestMobile数据,中国移动视频月活用户已达11.36亿3,视频内容作为流量核心载体,为AI视频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 成本革命驱动:AI将视频制作的人力、时间、技术门槛及成本大幅压缩。一部顶级动画电影每分钟制作成本可达200万美元,而AI模型已能将其降至约300美元,这无疑是对传统内容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冲击。
  • 短视频生态契合:现有模型生成的几秒到几分钟片段,恰好匹配了短视频、短剧等轻量级内容的碎片化需求和高容错率。

在商业化路径上,视频生成厂商展现出与LLM“由闭源走向开源”截然相反的策略:从开源或免费试用起步,通过赠送积分、免费次数拉新,再转向订阅制变现。 字节、快手等内容平台巨头,凭借其天然的分发资源和用户流量,在国内市场构建起“模型生成—内容创作—平台分发”的闭环生态,将AI能力无缝融入创作者链条,如快手可灵在Poe榜单上长期占据领先份额4

然而,对于缺乏流量入口的创业公司,“出海”成为绕开巨头竞争的蓝海策略。爱诗科技的PixVerse便是典型案例,其在尚未发布国内产品前已积累了超6000万总用户和1600万月活用户,成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的AI视频生成产品之一。此外,也有像生数科技Vidu选择深耕B端市场,与飞书、百度搜索、AR/VR厂商、影视动漫网站等达成合作,探索高附加值的企业级应用场景。

范式之争:模板化与专业化工具的未来抉择

AI视频生成正面临一个关键的战略分岔路口:是走向**“模版特效”的低门槛、高效率路径,还是发展为“创意效率工具”**,赋能专业制作?

以快手可灵和字节即梦为例,两者均根据自身平台的内容特色,在国风、二次元与写实、艺术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这些平台更侧重于提供“模板化”服务,通过预设特效和优化提示词,帮助创作者“选得快、改得少、出片稳”,极大降低了制作门槛。这种模式虽然能迅速跑量,适应短视频的快速消费特性,但同时也面临**“效率很高,但很难留下‘经典’”**的结构性困境,用户审美疲劳可能导致内容热度转瞬即逝,投资回报率(ROI)难以持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Runway,作为AI视频生成领域的老牌玩家,其商业逻辑偏向**“创意效率工具”。Runway将视频生成定位为高附加值产业(如电影公司)的辅助工具,提供中间帧控制、AI角色表情动作复刻、视频扩展等专业功能。这意味着AI负责效率和辅助,而核心创意和叙事仍由人类主导。尽管Runway的官网访问量不及可灵,但其年化经常性收入(ARR)却几乎是可灵的六倍,显示出其在专业市场中的更高价值。这两种模式代表了AI视频商业化的两种不同哲学:一种旨在大规模普惠性生产**,另一种则聚焦于精英化、高品质内容的赋能。未来,两者可能并存,但谁能定义“下一代内容”的真正价值,将取决于市场对内容品质和创意深度的终极追求。

社会重塑与文化深流:内容民主化浪潮下的未来图景

AI视频的崛起不仅是技术和商业的变革,更将对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乃至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 内容创作的民主化:AI工具将内容创作门槛降至前所未有的低点,让普通人也能成为“数字导演”。这将催生海量的UGC内容,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作的浪潮,重塑媒体格局和信息传播方式。
  • 就业市场与技能重塑:传统影视制作行业的许多重复性、高成本环节将被AI自动化取代,如后期特效、建模、渲染等。这将带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同时催生“提示词工程师”、“AI视频艺术家”等新兴职业,对创意、审美和AI工具操作的复合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 伦理挑战与真实边界:AI生成视频的超高逼真度,也带来了真实与虚假界限模糊的伦理挑战。深度伪造(deepfake)的风险、版权归属、原创性认定等问题将日益凸显,需要技术、法律、社会共同构建新的治理框架。
  • 未来文化形态的演进:当内容生产不再受限于物理世界和传统技术,人类的想象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我们可能会看到沉浸式互动电影、个性化剧情体验、乃至由AI实时生成与用户互动的元宇宙内容。然而,AI生成内容的同质化问题,以及人类在海量机器生成内容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将是未来社会面临的深层哲学问题。

展望未来3-5年,AI视频生成模型将继续向更长时长、更高稳定性和更强逻辑连贯性的方向发展,甚至能够生成多角色、多场景、具备复杂剧情的长篇内容。其与AI Agent、具身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将开启更多可能,例如AI导演可以根据用户偏好实时生成专属电影,或者AI角色在虚拟世界中具备更高级的自主交互能力。这场由AI驱动的内容革命,其终极目标已不仅仅是“谁能定义下一代内容”,而是“AI将如何重塑人类感知、理解和创造世界的方式”,这将是一场深刻的、触及人类文明底层的变革。

引用


  1. 技术路线收敛,中国团队后发而先至,快手可灵和Minimax赶超Sora ...·腾讯新闻·(2024/10/18)·检索日期2025/8/7 ↩︎

  2. 视频生成模型大盘点:谁能定义下一代内容?·OFweek人工智能网·简瑜(2025/8/7)·检索日期2025/8/7 ↩︎

  3. 视频生成模型大盘点:谁能定义下一代内容?·OFweek人工智能网·简瑜(2025/8/7)·检索日期2025/8/7 ↩︎

  4. 国产AI技术加速重构行业格局快手可灵系列大模型市场份额超30%·证券日报·(2025/5/17)·检索日期202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