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终结者:中国AI搜索,一场颠覆与亏损并行的豪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科技巨头正斥巨资争夺AI搜索这一“数字终点”的新入口,从信息检索转向任务执行的Agent模式。尽管海外同行盈利能力惊人,但国内市场仍陷烧钱困境,商业模式待解,预示着一场资本储备的持久战。

数字世界瞬息万变,仿佛永不停歇的涡流。曾几何时,搜索引擎是连接人类好奇心与浩瀚互联网的引水渠,是数字世界的起点。如今,一股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浪潮正将其推向终点,甚至,是它自己的“坟墓”。当AI直接提供总结、解析、生成乃至规划执行,传统的信息分发机制正面临被“碾压”的命运。在中国,这场由技术变革引发的商业博弈,已经演变成一场规模空前的“烧钱大战”,各路豪强以惊人的速度投入资本,意图在新的流量入口之争中拔得头筹。然而,在这场由AI Agent主导的未来之战中,盈利模式的迷雾却依然浓重,让人不禁疑问:这是通往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的康庄大道,还是通向一个吞噬利润的无底洞?

流量入口的奢华盛宴

如果说2024年是Kimi和豆包的初露锋芒,那么2025年上半年,聚光灯显然转向了夸克和腾讯元宝这两位新晋“烧钱大户”。彼时,夸克每月广告投放金额动辄_破亿_,最高峰在6月,为了“高考报志愿”这一场景,不惜掷出逾6亿元的营销预算1。而腾讯元宝的财大气粗则更令人咋舌,其投流金额在3月份便已突破10亿元,并在随后的6月、7月持续维持这一惊人水平1。数据显示,元宝1月份的2000万元投入,在2月份便_暴涨15倍_至3亿元,3月份更是再涨6倍1。值得玩味的是,元宝的投放策略显得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其中七成资金投向了自家的腾讯广告1

在这场慷慨的资本竞速中,流量似乎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DataEye和AppGrowing的数据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残酷的商业逻辑:大部分AI产品都是“一分投流,一分收获”的忠实信徒1。夸克App的月活跃用户数(MAU)从2月份的1.48亿稳步增长至6月份的1.56亿;豆包在4月MAU首次破亿后,也保持着两位数的月增长势头1。然而,一旦投入放缓,流量便如潮水般退去——腾讯元宝在5月投流减速后,MAU立刻从4000万下降,6月资金再度涌入,才堪堪止跌回升1。这种“停投即死”的流量依赖,不禁让人想起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靠广告堆砌出的“独角兽”们。

与此同时,去年风光无限的Kimi,其投流金额却从1月份的1亿元骤降至6月份的区区_40万元_,几乎彻底退出了这场“军备竞赛”1。另一个曾经的流量王者豆包,也未在6月的“报志愿”大战中显山露水,单月投流金额未再上亿1。这似乎预示着,在AI搜索的赛道上,不仅要有烧钱的魄力,更要有烧钱的持久力,以及对市场节奏的精准判断。

搜索的挽歌与Agent的黎明

传统搜索的“原罪”在于,它仅仅是一个“信息入口”。你提出问题,它给你一堆链接,然后便把你打发走了。但AI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夸克CEO吴嘉将新型搜索框定义为可直接“交付结果”的“超级Agent”1。这并非夸夸其谈。打开夸克主页,那个曾经的搜索框已然“面目全非”,它不再只是一个文字输入框,而是一个多功能的任务执行中心——从AI生图、AI编程、AI写作,到聊天对话、深度思考,乃至一站式完成PPT制作或旅游攻略1

百度,这位中国传统搜索领域的长期霸主,在AI时代也正上演一场“自我革命”。在7月的AI Day上,百度搜索宣布进行_十年来的最大改版_,将搜索框、结果页和生态系统全面革新1。它不仅新增了一键调用视频通话、AI音乐、AI解题等智能工具,更通过“MCP”(Multi-modal Content Platform)将1.8万个优质第三方内容、服务和工具深度整合进AI框架,覆盖生活、金融、电商等多个场景1。360旗下的纳米AI搜索走得更远,将“搜索框”升级为“任务助手”,能自动拆解复杂指令、调用工具并直接交付成果1。360创始人周鸿祎甚至描绘了构建一个拥有_5万个_智能体的“智能体社区”的愿景1

这种从“信息入口”到“信息终点”,甚至到“任务交付”的范式转变,意味着互联网的信息分发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网络爬取、索引、排名和展示流程,正被AI的总结提炼和直接答案取代1。其影响不容小觑。在地球的另一端,谷歌在2024年5月推出的AI Overviews和AI Mode,同样试图通过AI生成的摘要和对话式体验直接回答问题1。有评论指出,这可能导致整个(海外)互联网的“衰落”——因为诸如维基百科、Tripadvisor等头部网站,高达五到六成的流量皆源于搜索引擎1。当AI直接给出答案,这些网站的访问量将何去何从?

这不仅是技术的跃迁,更是一场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小红书的“点点”、知乎的“专业搜索”、微信的“问AI”以及支付宝的“探一下”,无不在各自的内容、服务或数据优势基础上,构建自己的AI搜索或Agent能力,意图在这场由对话框吞噬互联网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1

烧钱的困境与盈利的蜃景

尽管中国市场AI应用的月活用户已普遍破亿,但与海外巨头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年化收入相比,国内的商业化前景却显得黯淡无光。OpenAI在2024年底年化收入达到55亿美元,到2025年6月已突破100亿美元,甚至有消息称年底将逼近_200亿美元_,增幅近300%1。Anthropic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从去年的10亿美元年化收入,飙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0亿美元,预计年底将突破9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800%1。这些数字仿佛在嘲讽着中国市场的“只烧钱不挣钱”的困境。

国内AI搜索产品普遍采用“极简”界面,缺乏明确的广告位,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其营收空间1。以夸克为例,其收入至今仍依赖网盘会员订阅,AI功能虽势头强劲,却远未能成为核心付费驱动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夸克坚持走“无广告”路线,为此,阿里不得不持续为其“输血”12

订阅模式在国内似乎也难以行通。长期以来,无论是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还是新兴的大模型产品,大多秉持免费策略,培养用户付费习惯阻力重重1。对于百度、360这类“传统豪门”而言,大力推广无广告的AI搜索,甚至可能带来_既有广告收入的下降_,这无疑是一场“自我革命”的商业悖论。

字节跳动管理层对豆包这类AI对话产品仅视为“中间态”的判断,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1。低时长、低轮次的使用,导致潜在的广告空间微乎其微,这构成了AI to C产品的隐形天花板1。未来,更低门槛、更“多模态”的产品形式,被视为更具商业落地和收费的可能性,这也是今年上半年各AI搜索产品争相上线多模态识别功能的根本原因1

当模型能力仍在迭代,流量竞争尚未尘埃落定,而商业化路径却迟迟未明朗之时,中国的AI to C之战,似乎又要回到那个最原始的战场——现金流储备量的比拼1。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Q2财报中,其搜索收入达到5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创下历史新高,而AI Overview带来的月活用户也从15亿激增至20多亿1。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能否在中国市场“复制粘贴”到百度身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_FOMO_(害怕错过)情绪的驱策下,没有人愿意在牌桌上率先离场,即便前路荆棘密布,亏损已成定局。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