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丹尼尔·纳德勒,这位哈佛博士、两度成功的AI创业者,以其超凡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创立了“医疗界谷歌”OpenEvidence。他用AI技术将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化繁为简,免费赋能全球医生,不仅创造了35亿美元的商业传奇,更致力于为“生物技术黄金时代”的医疗从业者,点亮“信息黑暗时代”的明灯。
在瞬息万变的医学前沿,医生们正经历一场无休止的信息洪流。每30秒一篇新论文的发表速度,让“啃下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成为日常的重负,正如OpenEvidence联合创始人兼CEO丹尼尔·纳德勒所言,那感觉“简直就像经受高压水炮迎面轰击。”1 在这个号称“生物技术黄金时代”的当下,新药与突破层出不穷,但对于站在诊疗一线的医生而言,这却是一个“黑暗时代”——他们被海量信息压垮,时间被不断压缩,而人脑的有限性,根本无法消化数百万篇医学文献的重担。1
42岁的丹尼尔·纳德勒,这位身家23亿美元的亿万富豪,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早在多伦多的童年时代便已显露端倪。父母作为战后东欧移民(父亲来自罗马尼亚,母亲来自波兰),祖父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经历,无疑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生命与价值的深刻思考。他从小争强好胜,“偏执到了极点”,甚至会与朋友比赛背诵更多页的《哈姆雷特》独白,自称“那时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1 作为门萨会员,他渴望更高难度的挑战,最终从多伦多大学走向哈佛,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信贷衍生品的定价机制,期间甚至还跟随普利策奖得主乔丽·格雷厄姆学习诗歌,并开发过一款能影响梦境的“西格蒙德”应用,还在美联储做过访问学者。1
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年薪仅2.35万美元的纳德勒,在美联储访学时发现了触目惊心的低效:监管人员竟仍依赖简陋的Excel表格进行重要评估。这种现实与他高强度智力训练形成的“效率至上”理念格格不入。于是,他萌生了第一个创业想法——Kensho。2012年,当人工智能仍是学术界“无人问津”的领域,ChatGPT还远未出现之时,纳德勒已与程序员彼得·克鲁斯卡尔合作,开发出能让金融分析像谷歌搜索一样简单的基于文本的聊天机器人“沃伦”(以巴菲特命名)。1 这个超前的构想大获成功,最终以7亿美元(含留任奖金)被标普收购,创下当时史上最大的人工智能相关收购案。持有20%股份的纳德勒一夜暴富。GV普通合伙人桑吉恩·泽布评价道:“对二次创业的创始人来说,那种傲气往往会褪去,但丹尼尔还保留着那股锐气。”1
第二次创业:使命驱动与情感共鸣
如果说Kensho的成功印证了纳德勒的商业敏锐与技术前瞻,那么OpenEvidence的诞生,则更深层次地融入了他对社会责任和人类福祉的考量。2021年,他与同样深感医学信息滞后之痛的哈佛机器学习博士扎克·齐格勒一拍即合。1 齐格勒亲眼目睹了22岁的姐妹丈夫与白血病的抗争(现已缓解),医学的“惊人复杂度”与医生“翻教科书”获取信息的原始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令他震动。1 而纳德勒的内心深处,则承载着祖父因医疗失误去世的沉重记忆。1 这种共同的、深切的个人经历,让他们意识到,那种能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提升判断力的AI技术,不仅能用于金融,更能为医生提供变革性的帮助,而且“影响力会更大”。1
纳德勒的第二次创业,也展现了他非凡的自信与决心。他选择自己先投入约1000万美元作为首位种子轮投资者,从而保留了公司约60%的股份。他坚定地认为:“我觉得第二次创业的规模会超过第一次,所以这1000万美元或许该由我自己出。这绝对是我这辈子最明智的财务决定……我想把宝押在自己身上。”1
颠覆医疗信息流:免费、精准、高效
OpenEvidence的核心使命,正是解决医学文献“每五年就翻一番”1 的信息爆炸难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医疗人员短缺所造成的医生时间紧缺问题。他们的专属算法能够检索数百万篇同行评审文献,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等顶级期刊,为医生快速提供最佳答案,并附带完整的论文引用。1
OpenEvidence并非市场上的唯一玩家,威科集团的UpToDate也已存在数十年,并开始整合AI。然而,OpenEvidence的独到之处在于其“从一开始就融入人工智能”1,且能“更轻松地为临床紧急问题寻找答案,而且准确率远超ChatGPT”。1 更具颠覆性的是其商业模式:对认证医生免费开放,靠广告盈利,这让凯鹏华盈的亿万富豪董事长约翰·杜尔激动不已,称之为“医疗界的谷歌”,并强调“对医生免费这个模式,才是它的魔力所在。”1 这种免费策略,绕过了医院或大型医疗集团冗长繁琐的采购流程,使得OpenEvidence自2022年成立以来,得以迅速吸纳用户——目前已吸引全美40%的医生注册使用,人数超43万,每月新增约6.5万人。1 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的内科医生苏珊·沃尔弗便是忠实用户,她在一次航班上急救病人时,甚至能用OpenEvidence分析免疫系统风险,现场制定治疗方案,她直言:“我现在一天不用它都不行。”1 纽约西奈山医院的多发性硬化症专家斯蒂芬·克里格也验证了其准确性,发现它不仅能准确总结研究内容,还能恰当地指出未发表研究的局限性。他说:“它能指出我研究中的不足,而我也认同这些观点,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好。”1
资本青睐与“魔幻飞轮”
凭借软件的快速普及和巨大的市场潜力,OpenEvidence迅速成为资本宠儿。在GV(谷歌风投部门)和凯鹏华盈领投的轮次中,OpenEvidence筹得2.1亿美元,估值高达35亿美元,相较2月上一轮融资时的10亿美元大幅上涨12。Coatue、Conviction、Thrive Capital等知名风投也纷纷参与。这笔新投资让纳德勒的身家跃升至23亿美元,共同创始人扎克·齐格勒也持股约10%,价值约3.5亿美元。1
尽管广告盈利模式在医疗科技领域并不常见,纳德勒却对此坚信不疑。他看到制药公司每年高达300亿美元的广告支出,并认为OpenEvidence能将药物信息精准推送给目标医生,通过“赞助答案”实现盈利。1 他将这种模式称为“魔幻飞轮”:用户越多,产品越完善,进而吸引更多用户,如此循环往复。1 他坦言:“人们对广告颇有微词,我不懂为什么——我倒是很喜欢广告。”1 麻省总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兼卒中中心主任阿尼什·辛哈尔也指出,OpenEvidence比ChatGPT等通用聊天机器人更为专业,能够给出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建议,而不仅仅是直接答案。他说:“ChatGPT的局限性在于,它只会直接给出答案。”1
展望未来:深度推理与全球视野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幻觉”(编造事实)风险,纳德勒强调OpenEvidence的搜索排名模型依托“医学知识的黄金标准”,并致力于最大限度减少错误。1 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讲师、著作《人工智能改善患者预后》的作者丹尼尔·伯恩则提出质疑,指出“多达一半的医学文献其实都是有误的”,提供参考文献远远不够。1 对此,OpenEvidence的医学总监特拉维斯·扎克回应道,任何AI系统都难免出错,但相比医生每天要接诊20名患者而凭经验下判断的情况,工具犯的错误应该会少得多。“OpenEvidence的作用是让医生不必只凭直觉行医。”1
目前,OpenEvidence正着力开发“推理模型”和新功能DeepConsult,旨在整合不同研究信息,进行深度研究,联合创始人齐格勒称之为相当于为医生配备了一个“医学-哲学双博士团队”。1 尽管其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但纳德勒目前仍专注于医疗健康,不仅深耕美国本土,更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尤其是那些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1 投资了OpenEvidence的Coatue联合创始人托马斯·拉丰甚至畅想:“可以畅想一下,未来所有诊断工作都通过OpenEvidence完成。”1
丹尼尔·纳德勒,这位将诗歌的严谨与商业的锐气融为一体的AI先锋,不仅在医疗信息领域构建了一个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商业帝国,更以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福祉的执着追求,为全球医生和患者描绘了一个信息触手可及、诊疗更趋精准的未来。他的故事,是智力与情感交织的创业传奇,也是技术向善、改变世界的生动注脚。
引用
-
《这位AI创始人靠打造医生专用的“ChatGPT”成为亿万富豪》·福布斯·Amy Feldman(2025/7/15)·检索日期2025/8/8 (原文刊载于Forbes,由36氪授权翻译发布:https://www.forbes.com/sites/amyfeldman/2025/07/15/this-ai-founder-became-a-billionaire-by-building-chatgpt-for-doc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医学版“谷歌”来了!狂揽全美40%医生,哈佛天才再创业,AI ...·知乎专栏(2023/8/2)·检索日期2025/8/8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9496132989452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