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算法披上毛绒外衣:巨头逐鹿AI玩具,是智慧的福音还是估值的幻象?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日益焦灼的大模型变现竞赛中,科技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看似无害的AI玩具市场,这不仅是获取用户心智、训练未来模型的战略前哨,更是试图在高昂研发成本与营收瓶颈之间,寻找高毛利、长周期商业模式的一线生机。然而,这片“智慧沃土”的真实价值,仍需经受市场对“情感连接”与“高昂定价”之间平衡的严苛考验。

在2025年的下半场,人工智能的战火已悄然蔓延至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毛绒玩偶与塑料小人。曾几何时,这些安守本分的物件不过是孩童的玩伴或成年人的慰藉,如今,它们正被植入硅基大脑,被赋予了“灵魂”,并被寄予厚望,成为科技巨头们在AI时代争夺下一个“LABUBU”的秘密武器。从OpenAI携手美泰,到埃隆·马斯克推出AI伴侣,再到中国互联网的“三巨头”(阿里、百度、京东,甚至字节跳动)争相入局,这场看似“过家家”的游戏,实则是一场关于数据、心智与商业变现的深层博弈。

大模型寻觅“下沉市场”:从估值泡沫到现金流的诱惑

对于科技巨头而言,大模型无疑是估值叙事的“定海神针”,是引领未来、坐稳资本市场C位的必要战略。然而,这枚定海神针的铸造成本却日益高昂,百亿级的研发投入已是稀松平常,而如何将烧钱的技术神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却成了横亘在所有AI玩家面前的“最后一公里”挑战。正如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所言,没有应用,再强大的芯片和模型都不过是实验室里的艺术品。

于是,AI玩具,这个此前并不起眼的细分市场,以其独特的“诱惑力”闯入了巨头们的视野。它被视为大模型“最佳变现路径之一”。其魅力何在?首先,它提供了具象化的落地场景。与其在抽象的代码海洋中挣扎,不如让AI穿上可爱的“外衣”,直接触达消费者。其次,也是更关键的,是其颇为可观的盈利潜力。传统玩具市场利润微薄,价格竞争激烈,而AI玩具的毛利率则如同一股清流。数据显示,一款接入AI的喜羊羊玩偶售价可达399元,是普通款的_5.7倍_;汤姆猫AI陪伴机器人甚至高达1799元,是普通版故事机的_26倍_。1这种“智商税”的溢价空间,无疑让大厂们心潮澎湃。

此外,AI玩具还承载着巨头们对“认知权”的深层争夺。在“抢占用户心智、获取数据训练模型”的窗口期,谁能率先与下一代建立情感连接,谁就能掌握更丰富的用户数据,从而迭代出更精准、更有粘性的模型。这不仅仅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硬件一次性收费+软件订阅收费”的模式,构筑起更长的用户生命周期和更高的客单价,为大模型提供持续的“输血”来源。资本市场也嗅到了这股热钱的气息。据IT桔子统计,AI玩具赛道已吸引了96家投资机构,包括字节跳动、联想创投、京东科技等,融资数量和金额自2024年以来大幅增长。2 即便是曾对早期具身智能持谨慎态度的朱啸虎,也通过投资珞博智能旗下的AI潮玩“芙崽”证明了这一点,该产品在618首轮开售10分钟内即突破千单,销量仅次于泡泡玛特。

情感链接的成本:高价玩具的叙事挑战

然而,给玩具嵌个AI大脑,这故事真就那么好讲吗?业内普遍的担忧是,“用技术去覆盖并不清晰的需求,显然是内核错位。”

首当其冲的是“陪伴型功能”的真伪命题。尽管AI玩具能实现语言和动作交互,甚至被宣传为“有灵魂”,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的观点如同警钟:倘若AI彻底消除了孤独带来的痛感,人们可能会失去自我反思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的动力,真实关系的价值也可能随之被削弱。2 再流畅的AI,终究是数据训练后的“最优解”,缺乏真实互动中那些“不算完美”的生命力。

更实际的挑战,在于AI玩具的“硬成本需求”导致的定价问题。动辄数百甚至上千的售价,无疑超出了大众对玩具的心理预期。Moflin原价2800元仍销售火爆,但在官网断货后一度被炒至上万元;LOVOT的定价更是高达3万元以上1 这种将AI玩具推向小众高端市场的策略,其市场容量是否足以支撑巨头们的宏大叙事,仍是一个疑问。一旦热潮褪去,市场是否还会买账?

此外,目前国内市场上的AI陪伴玩具,尤其是幼儿向产品,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大多是“智能音箱+毛绒外衣+通用大模型+IP角色”的排列组合。而对于一些技术储备不足的厂商而言,缺乏核心技术的AI玩具,无异于“套了层技术的壳”,最终将陷入“成本-体验-溢价”的死循环,收割完第一波尝鲜用户后便难以为继。即便是大厂与IP方的深度绑定,也可能形成“风险共振”,一旦销量不及预期,双方的营收和利润都将受到冲击。

最终,这场“AI+玩具”的淘金热能否复制泡泡玛特LABUBU的神话,关键恐怕不在于AI的“能力”,而在于其“魅力”。LABUBU的成功在于其鲜活的人设和击中现代人情感缺口的艺术价值,而非其“实用性”,更重要的还有其相对_低廉的成本_。对于涌入赛道的玩家而言,做出“下一个LABUBU”,AI玩具需要先跳出“AI”的执念,回归对情感的理解。毕竟,LABUBU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它能做什么”,而是“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在这场高科技的“娃娃屋”游戏中,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或许并非最炫酷的技术,而是那份不经意间触及灵魂的温情。这正是AI时代,人与科技关系中最引人深思之处。

引用


  1. 玩具装个“AI脑”售价飙十倍,这个万亿级赛道火了·证券时报·(2025/8/8)·检索日期2025/8/8 ↩︎ ↩︎

  2. 大厂盯上AI玩具,你的下一个LABUBU可能出自阿里·36氪·木槿(2025/8/8)·检索日期2025/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