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秀场”到“战场”:人形机器人热潮中的实用主义考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一场从概念演示向实际商业化落地的深刻转型,吸引了空前的资本涌入,显示出万亿级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技术瓶颈与商业化“痛点”并存,能否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将考验整个产业链的工程化能力与实用主义智慧。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宏大叙事正从舞台表演转向车间实况。北京亦庄的展馆内,即便小雨绵绵,也未能浇灭公众与投资人对“具身智能”的热情。人形机器人不再满足于笨拙的舞步或简单的问候,它们开始尝试在工厂里搬运货物,在养老院里提供服务,甚至在医院厕所里完成那些无人问津的清洁任务。这股热潮并非无源之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整个具身智能赛道已吸金近280亿元人民币1,显示出资本对这片新兴“淘金地”的狂热追逐。

资本的狂欢与产业的变奏

如果说过去的机器人大会更像一场科技的“秀场”,那么今年的WRC则更似一幅即将拉开序幕的“战场”缩影。涌现的50多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争相展示其从“概念导向”转向“工程导向”的决心。优必选的Walker S工业版已在比亚迪等巨头工厂小规模部署,设定了年内交付数百至一千台的目标,甚至有头部厂商预计营收将突破亿元大关1。这并非痴人说梦,而是基于单台数十万元的高昂售价所勾勒出的诱人前景。

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而贪婪,对“具身智能”的押注已达到历史高点。正如《证券时报》所言,当资本从“看Demo”转向“看量产”“看落地”,人形机器人正迎来产业化的历史性拐点2。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已发生144次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金额高达195亿元3。这股热钱正加速催生一个潜在的万亿级市场,正如20世纪初的汽车工业,从富人的玩具到改变世界的工具,机器人产业似乎也正站在类似的十字路口。

从“爽快”到“痛点”:商业化落地之困

然而,这片繁荣的表面之下,不乏冷静的审视与刺耳的质疑。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目前各家产品并未以市场期待的“爽快”方式落地,许多企业仍带有浓厚的“to VC”逻辑。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平衡点——降本、精度、寿命与可靠性——相互制约,犹如一场多维度博弈,任何一方的短板都可能拖累整体进展。在WRC现场,仍不时出现演示机器人运行不稳甚至“翻车”的窘境,更有“打工”机器人因动作迟缓、效率低下而被观众吐槽,乃至因电量耗尽而“趴窝充电”的尴尬。有参展商无奈承认,当前机器人作业效率仍不足人工的三分之一,远未达到市场的“高期待值”1

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其核心并非单纯地“替代人力”,而是要精准切中“人力痛点”。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主任姚颂的洞察尤为深刻:最高优先级的场景应是生命风险,其次是健康风险,再是生理厌恶,最后才是普遍关注的重复劳动。零次方机器人瞄准的正是“生理厌恶”这一痛点,其人形机器人专攻公共卫生间清洁,已获得日本、新加坡等地500台订单,并计划在年内量产1000台。这表明,与其追求“全自动”的执念,不如先强化机器人的“工具属性”,从基础需求切入,逐步迭代智能能力,正如早期自动驾驶技术放弃“完全无人驾驶”的路线,转而聚焦辅助驾驶功能。

供应链的觉醒与期望的膨胀

令人欣慰的是,产业链上游的技术能力正加速跃升。灵巧手、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的专业化突破,以及激光雷达、多模态传感器加速嵌入AI决策闭环,为下游整机厂商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百家争鸣”的良性生态,无疑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协同进化。

尽管挑战犹存,但行业内的乐观情绪依然占据主导。速腾聚创市场总监谢阗地认为,外界对机器人行业的“过高预期”并非完全负面,反而像一剂兴奋剂,正向激励着整个行业在过去半年内飞速发展。他坦言,可靠性、材料、电机、大模型、算力、芯片等诸多“卡点”依然存在,但相比今年年初,技术与生产能力已显著改善,预示着年底及明年将迎来更为可观的飞跃。

毋庸置疑,人形机器人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风口之上。资本的豪赌、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场景的探索,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宏伟画卷。然而,这场从“秀场”走向“战场”的转型,最终的胜负将取决于谁能真正解决商业“痛点”,谁能将高企的期望值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价值,谁又能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坚持到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万厂千场的实用时代。

引用


  1. 吸金280亿之后,这条赛道变了·中国企业家杂志·孔月昕 (2025/08/10)·检索日期2025/08/11 ↩︎ ↩︎ ↩︎

  2. 资本集体押注具身智能产融共振催化万亿级赛道·证券时报 (2025/08/11)·检索日期2025/08/11 ↩︎

  3. 资本集体押注具身智能产融共振催化万亿级赛道·新浪财经 (2025/08/11)·检索日期2025/08/11 ↩︎